摘 要:隨著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日漸融合,課堂生態環境正在悄然改變。習本課堂是針對教師一言堂、學生被動學的問題而提出的強調課堂教學應以“習得”為本的一種教學新理念。通過運用信息技術,習本課堂能夠實現學生、教師與資源的多元互動,以“習”為課堂核心,改變傳統教學過程,從多個角度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習得”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習本課堂;信息技術;有效性;習得
課堂是教育改革的關鍵環節和前沿陣地,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日漸成熟,并已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如何把新技術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尤其是如何將基于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多媒體、計算機網絡與學科課程整合,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使英語學習多樣化、趣味化,提高教學效率,是教師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云技術支持下的習本課堂突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的范疇,擴展成為“課前習—課中習—課后習”相續,線上線下互聯的“大課堂”(見圖1)。
習本課堂中的教學過程包含“教、學、習”三要素。“教”指教師傳授知識;“學”指學生接受知識;“習”就是習得,指學生同化知識。習本課堂中的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習本課堂中的教學過程分成了三個實施階段,即課前習、課中習和課后習。課前習指的是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和完成課前習單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課中習的過程注重深度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精神,學生在課中習中理解和內化知識、習得能力,并逐漸養成習慣;課后習注重學生的知識拓展與創新,是學生學以致用、綜合實踐的過程。

在習本課堂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貫徹這種理念并不斷付諸行動。下面筆者將以牛津上海版(深圳)《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8“Days of the week”第一課時為例,淺談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習本理念在小學英語實際教學中的運用和反思。
1. 課前準備
本節課內容整合了牛津上海版(深圳)《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8“Days of the week”Look and learn和Think and write板塊,設計課時話題為“My colorful week”。本課時的目標主要是學習星期類詞匯,課程結束后,學生應能靈活運用舊句式談論自己精彩的一周生活,感悟生活的豐富多彩。
(1)課前微視頻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重難點分析,把學生預習的內容制作成時間短、信息明確的教學微視頻(見圖2),放在家校QQ群、微信群或家校溝通的網站上。學生在家里預習時,觀看模仿微視頻內容。

(2)課前習單
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和授課內容制作課前習單(如圖3所示)并發放給學生。學生依據老師的課前習單,通過自學、觀看微視頻、查閱資料等方式,完成課前習單。課前習單內容一般包括復習舊知識,預學新知識和為課堂活動作準備的創造性練習。課前習單的制作原則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來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
(3)課前習收集
這是課前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通過平臺對學生完成的習單和問題進行收集和整理,全方位準確掌握學情,從而確定課上應創設怎樣的問題情境和探究活動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知識。

(4)小結
教師利用微信、QQ等云技術推送課前習單,學生獨立自主完成后,及時通過云技術反饋給老師。教師在課前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匯總、分析,根據學生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課中習主題活動,讓學生的課前習更加充分有效,提高課中習的學習效率。
2. 課堂流程
上課時,教師通過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反復重現重點詞、開展課程表的情境討論、分享多彩的一周生活這四個方面來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即:第一,在Peppa及其朋友和家人快樂過一周的語境中進一步理解并運用單詞Sunday、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第二,在Peppas weekdays和Peppas weekends的語境中掌握和運用句型“I like…”“I have…”“On…, I…”等,并綜合運用舊的句式鞏固新單詞;第三,通過引入七色花模板,引導學生感受每一天的精彩,發現生活中的樂趣,發揮正能量。

(1)組織教學及復習
師生互相問候,齊唱歌曲Seven days of the week song來熱身;
①教師引出Peppa及其朋友和家人快樂過一周的語境,組織free talk,讓學生自由討論人物特征和生活,同時展示少量圖片,喚起學生與Peppa有關的知識背景。
② 引導學生反饋以Peppa為主人公的課前習Watch and match部分(見圖4),重點突破學生感到讀音困難的核心詞匯。讓學生通過單獨說、齊說、同桌互說等形式反饋課前習的掌握程度。
(2)新知識的呈現和歸納
① 創設情境引出課程表:教師展示Peppa和它的三個朋友微信聊天的截圖(見圖5)——Peppa忘帶課程表,向朋友們尋求幫助,于是Suzy Sheep發了課程表的圖片。
②制作Peppas timetable:教師引導學生認識Peppas timetable(見圖6),了解課程表所包含的科目,并預測Peppa及其朋友分別喜歡哪一天或哪節課。
③Listen and tick:教師讓學生聽有關Peppa及其朋友四人的校園生活小語篇。
④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和掌握與Peppa、George、Danny、Suzy相關的四個語篇,了解他們各自喜歡的星期、科目及感受,如:“I like Tuesday and Thursday. Because I have Music on Tuesday and Thursday. I play the violin. How happy!”同時,教師通過組織個人展示和pair work等分層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參與面,豐富教學形式(見圖7)。
⑤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課程表,讓他們通過pair work分享自己喜歡的星期及課程。
⑥教師展示板書,分享學生課前習單的內容(見圖8),讓學生談論自己的周末。
⑦教師通過分享自己與國外好友Susan的聊天記錄,幫助學生拓展有關西方國家周末活動的知識及表達,如family gathering、go to the church等。
(3)新知識的鞏固與運用
① 教師引出以“五一”國際勞動節為背景的情境“Happy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并創設任務“Lets design our week plan for the holiday.”
② 教師播放一段關于自己的七天安排的視頻,讓學生獲得視覺和聽覺感受,隨后呈現七色花模板(見圖9),展示自己的“Miss Huangs colorful week plan”,為后續活動作鋪墊。
③Group work:教師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colorful week,并創設任務“Design and share your colorful week.”(見圖10)。
(4)小結
在課中習時,學生談論自己喜愛星期幾,記錄一周的生活,并用七色花來介紹。在此過程中,學生學會思考如何使自己的人生過得充實而有意義——“Enjoy your school life! Enjoy your life after school! Every day is colorful.”

課中習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同學之間互相合作又互相競爭。教師在“課中習”的主要任務,除了有解決學生“課前習”時遇到的問題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與探究習慣。
3.課后鞏固
設計一份自己的colorful week plan。
在本案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基于學生的課前自學,課堂教學側重于知識的答疑鞏固和語言的綜合運用。從多方面看,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習本教學具有積極的意義。
1. 突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教師把預習任務通過信息平臺發布,讓學生自學完成。課堂上的新課教學變成了學生的自學,學生的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在課前習時,學生通過主動預習,產生自發探索知識的興趣,同時也將課堂上新授環節的教學時間節省下來;在課中習時,教師把課堂主導權交給學生,學生自由討論、接受教師的指導、解決問題,然后再進行分享、交流與展示;最后,教師根據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發現的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以及學生在課堂表現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總結和評價,從而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彌補教材內容的單調性
小學階段英語教材的素材、話題和內容較為局限,教學資源相對有限。而在習本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補充相關的學習內容,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廣闊平臺,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將與目標語言相關的話題進行整合,拓展和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和知識面,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本案例中,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平臺,在課前習中向學生引入了他們熟知的卡通人物Peppa及其朋友和家人的故事,從而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創設了生動的情境,也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語言交際、表演展示等其他活動,讓英語課堂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
3.發揮信息技術的有效性
在本案例中,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便利性和有效性,讓學生通過微視頻、微信群等不同形式進行交流分享,生動、形象地感知所學知識。例如,教師運用微信群和云技術組織學生預習,讓學生及時反饋課前習單,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將微課上傳至班級QQ群、微信群等信息共享平臺,學生觀看學習后完成課前習單,并將自己的反饋分享到班級群中。在信息平臺上分享自己學習成果的積極氛圍有助于激發部分后進生和膽小學生的學習熱情,能讓他們多次反復地練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生還能在線上完成英語課前的相關小測任務,教師可通過云技術在教師端對小測結果進行高效統計,并將分析反饋用于備課。
1. 執教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為高效課堂作好充分課前準備
從習本教學的視角出發,教師要求學生在家學習,并不是簡單地把學習任務交給學生,而是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前習的完成情況統計為課中習的目標設置和問題設計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因此,課前習的設計需要注重有效性,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確保學生的參與熱情。例如,為確保學生在家中自主學習的效率,教師在制作教學微視頻時,不僅要將教材內容的知識點凝練地編進視頻內容中,講解語言也要盡量幽默并具有親和力,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激活思維。再如,課前習的問題設置直接影響學生課中習探究的積極性。因此,課前習單的設計要注意任務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教師需要讓學生通過自主觀看微課視頻,初步了解各知識點的內在關聯與本課的整體框架。此外,教師還應該合理區分課前習、課中習的任務分配:課前習任務重基礎,要簡單化;課中習則側重于內化和拓展知識。如果課前習難度過大,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課中習難度過于基礎,會打消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影響學習效率。
2. 執教教師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科學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和任務
習本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空間,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多聽、多看。但無論在課前、課中還是課后的實際教學中,執教教師都需要關注學生能力的差異性,照顧全體學生,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把握好教學的重難點。同時,教師需秉持“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原則,設置的教學任務既要確保全體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又要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為此,教師可以設置分級任務。此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多關注英語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跟進他們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分析問題并給予幫助。
3. 執教教師要注意避免淺層的交互,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
習本教學的特點是交互性。如果教師在授課時僅局限在讓學生觀看視頻或機械朗讀、齊讀的層面,所產生的交互只是淺層次的。真正的交互應該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而習本教學將傳統的預習新知識、復習舊知識,以及講授和練習的環節都納入“以學生習得為中心”的活動中,大力提倡開放性教學,有效地保證了課堂的交互性。在實際教學中,習本教學向社會生活延伸,能將與當前的時代特征相吻合的內容不斷注入教學中,擴大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事實上,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打破學校和教室教學的空間概念,引導學生由課本牽引,把課堂向網絡延伸,向社會延伸,利用便捷的互聯網技術,讓學生積極尋找與課本相關的信息源,在網上閱讀適合自己的英文信息或讀物,或與國外朋友互通郵件等。在習本課堂實際教學中需多情境設置角色扮演、調查采訪、展示匯報、辯論等綜合語言運用的活動,為學生提供答疑探究共建的機會,鼓勵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探究和自我創造。在組織活動的同時,教師應該留出充分的時間與學生個體交流,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這樣的互動才有意義,這樣高活躍度的課堂才是高效課堂。
對小學階段來說,21世紀教育的使命除了要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和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習本教學理念在課堂中的實施,實現了教學相長,即教師的教學技能增長,學生的學習技能增長,以及雙方在互動中都實現了在知識、精神和心理層面的成長。習本教學理念是對課堂結構“教、學、習”三要素地位的重新定位,而不是簡單的程序“翻轉”。
同時,習本教學的有效開展得益于信息技術的普及性應用。通過互聯網平臺,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學習效果,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設計出課堂教學的輔導方案,促進學生的知識內化。筆者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小學英語習本教學也將不斷得到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李小濤,高海燕,鄒佳人,等. 2016. “互聯網+背景下的STEAM 教育到創客教育之變遷——從基于項目的學習到創新能力的培養[J]. 遠程教育志,(1): 28-36
劉榮青. 2012. 以“習”為中心的課堂變革[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12): 28-30
劉榮青. 2018.課堂的革命 習本課堂的研究與實踐[J].小學教學研究, (13): 103
黃玉,深圳市安芳小學英語教師,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高級研修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