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 ?要:U-G-S是在師范大學、地方政府以及中小學校三者之間展開深度合作的一種人才培養培訓新模式,這有助于三方之間協調溝通,整合資源配置,建立互通合作的教師教育共同體,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牡丹江師范學院著力打造U-G-S新模式,旨在推動學校教師培訓模式發展。U-G-S模式是教師教育工作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當今國際教師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為新形勢下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U-G-S模式? 牡丹江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共同體? 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5(c)-0201-02
1? 教師培養模式現狀
縱觀中國教師教育發展歷程,以教師培養體系和教師培訓體系為主的構成機制,是其長久以來的傳統教師培訓模式,并且各高校的培養教師責任分工明確,本科、專科,以及中(幼)師院校分別培養高中、初中和小學(幼兒)教師,教師的培訓工作則由各省市級教師進修學校負責。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學校教育教學體制的變革,對卓越教師的培訓模式進行適時的創新已成為新時期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主動選擇和必然要求。
傳統的教師培訓模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負責教師入職前培訓工作的單位主體單一,大多是各個大學獨立培養,并不結合中小學課程的實際需求,與各地方政府和中小學校的溝通協作甚少;二是這種僵化的培養模式不利于推進中國教師教育事業的一體化發展,各大師范院校在教學工作中針對學生的入職前培訓以及教師群體的入職后培訓分別由不同單位負責,這就割裂了入職前培養和入職后培訓的聯系,師范院校培養策略和地方政府培訓任務的分離導致教師群體專業化水平偏低;三是教師的入職前培養與中小學實際教學課程脫節,入職前的培養大多重理論,教育教學的實踐環節反而不強,剛入職的教師適應教學課程的周期延長,教學實踐技能欠缺。
牡丹江師范學院現階段教師教育的重點是人才的培養,落實到具體處是各種教育機構工作中教育目的的具體化,不同社會領域的需要決定了培養目標的類型不盡相同。高等師范院校由于學校類型和培養模式的局限性,培養工作的重點是高質量師資隊伍的建設,在當下的教學教育評價標準中,“卓越教師”的培養是建設高質量師資隊伍的核心。學校在原教育系的基礎上,整合全校教師教育資源,教師教育學院負責統籌協調全校15個教育專碩專業學位方向的研究生培養和教育工作,具體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小學教育三個方向的教育碩士人才培養工作,學院有各類碩士研究生導師23人。“高校聯盟”、推動“跨校協作”、“渤海文化藝術團”、“三下鄉”以及“四進社區”等品牌活動的開展,彰顯了學校文化輻射與服務社會功能。
2? “U-G-S”模式的基本內涵
“U-G-S”模式是一種頗具實用性和創新性的教師教育新模式。“U”指大學(University),“G”指的是地方政府或地方教育行政單位(Government),“S”指的是中小學(School),所以U-G-S (University Government School)模式,就是在各大學的教學培養方針指導下,各地方政府協調整合、中小學校積極參與共同構建的新型教師教育模式。
U-G-S是國外教師教育中普遍適用的創新模式,該模式也符合新形勢下中國教師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在傳統的教師培養模式下,大學、地方政府和各中小學三方各司其職,聯系甚少。這種培養模式有悖于“責任共擔、資源共享、各方獲益”的發展原則”[1]。首先在“U-G-S”模式下,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單位可以充分發揮整合配置資源的優勢,推進教師培訓向專業化、組織化的方向發展。其次,各師范院校可以具體結合中小學的課程安排,了解當前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以及教學實踐中出現的新變化。最后,各中小學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的資源優勢和雄厚的師資力量,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綜上所述,U-G-S模式有助于加快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的一體化建設。
3? “U-G-S”模式預期成果
首先,在“U-G-S”這一新型模式下,充分發揮地方政府與師范院校、中小學的協同溝通優勢,可以產生諸多創新成果。第一,有利于建立一個開放靈活型的卓越教師培養模式,構建職前培養和職后培養的一體化模式,早日實現卓越教師計劃中的培養目標。
其次,將促使中國的教師教育培養環境由之前傳統的封閉式培養轉向開放式培養,這種開放性涵蓋各個方面,包括開放的教學評價和教育理念、開放的教育主體、開放兼容的教學形式等等。為保證卓越教師培養模式的高效運行,必須要成立對應的管理監察機構,由地方政府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和法律文件,充分協調地方政府與中小學、師范院校的三方關系,職責分明,深度合作。僅僅單方面的依靠其中任何一方都會阻礙“U-G-S”模式下卓越教師的培養進程。“在教師發展重心的管理、協調、統籌下,實現區域內教師教育培養與培訓、教育科學研究與服務基礎教育一體化,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區域內教師教育資源”[2]。
最后,將有利于建立一個培養主體多元化、主客體之間優勢互補的合作型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依據美國教育專家古德萊的觀點,“中小學校如果想要進步,就必須依托優秀的教師群體,而優秀的教師則需要師范大學的創新型培養,這就必須對大學的傳統培養模式進行變革,將中小學校作為入職前師范生的實踐基地”[3]。古德萊的觀點強調了師范大學和中小學校之間的共生關系,雙方之間雙向性的互動更有利于卓越教師的培養。
綜上所述,建立卓越教師專業發展院校為平臺的培養模式,中小學校和高師院校優勢互補,多元化的培養主體有利于形成合作性的培養機制,這也將會是“U-G-S”模式下卓越教師的培養預期成果。
4? “U-G-S”模式的實施路徑
第一,依據《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修訂卓越教師培養目標。中國教育部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別頒布了各種教師教育系列文件(《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等),“旨在闡釋針對不同階段的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和自身發展等方面應該達到怎樣的要求、具備怎樣的專業素養。”
第二,強化理論學習,實事求是,做到實踐與理論兩相結合。在2014年頒布的《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中,該文件針對在各大師范院校的師范生提出了在實踐教學中,師范生要有不得少于一學期的中小學實習經歷。這一規定顯示了教育部對教師群體實踐技能的重視,也就要求高師院校在卓越教師的培養計劃中加強對實踐教學專業能力的考察。
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的雙相結合是“U-G-S”模式落實的重要路徑,這其中關鍵是建立起一個涵蓋職前、職中、職后三位一體的教育培養機制。為此高師院校在加大教師教育理論課程學習的同時,也要協調各中小學積極參與教師教育的具體教學實踐活動,為教師入職前培訓積累扎實的教學實踐經驗。
5? 結語
加強“U-G-S”模式下卓越教師培養模式的理論探索,并對卓越教師培養理論研究進行創新性的實踐,對于提高中國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體制改革創新具有重要意義。“U-G-S”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牡丹江師范學院課程研究的重點課題,構建教師教育U-G-S三位一體的卓越教師培養模式是新時期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主動選擇和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李廣.建構“U-G-S”教師教育模式[N].中國教育報,2013-06-18.
[2] 金素梅.教師教育一體化改革的問題審視與模式建構[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3(6):124-126.
[3] 舒易紅,劉詩偉.高師教師教育“UGS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2):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