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源 謝梅
摘 ?要:辛棄疾的艷情詞是其詞作中極易被忽略的一部分詞作,以往也鮮有學者關注到這一領域。但長期以來只關注其主要詞作,務必會遮掩我們對詞人的全部認識。本文擬通過對前人辛棄疾艷情詞的分析、評論,把握辛棄疾艷情詞的特點,打破對詞人的固有認識。
關鍵詞:辛棄疾;艷情詞;托寓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9-0-01
南宋時期,以辛棄疾為首的“中興詞人”將詞的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詞從此不僅可以抒情言志,還可以議論說理。而對于辛棄疾本人,葉嘉瑩先生曾給予高度評價,盛贊其:“用生命書寫詩篇,用生活實踐詩篇”。[1](P314)作為“豪放派”的代表詞人,他的稼軒詞襟懷磊落、慷慨淋漓,一掃兒女尋常情態[2](P321),除此以外,辛棄疾也創作了許多饒有閑致的閑適詞、田園詞和山水詞。以往的研究者,也多側目于此,相關研究較為豐富。然而,雖然辛棄疾反對“詞為艷科”的說法,其所流傳的629首詞中,卻仍有數十首的艷情詞,對于這部分艷情詞目前的研究還尚不充分。
對辛棄疾的艷情詞研究可上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胡敦倫在《試論晏殊和辛棄疾艷情詞的同異及成因》中,通過對晏殊和辛棄疾兩位詞人的艷情詞的對比分析,指出了兩位詞人在艷情詞創作上的相同相異點。胡先生認為,晏、辛兩位詞人的艷情詞相同點有四:在內容上,多表現女子情緒的淪落;在藝術風格上,筆法細膩;在意象的選擇上,都偏好自然之景;在意境的營造上,有些艷情詞的意境十分相同。而其不同點則有二:首先,晏殊多描寫富麗堂皇的官妓或私妓,而辛棄疾多描寫寒酸的家妓或侍妾,詞中的女性地位有變化;其次,晏殊在艷情詞中更多地關注個人情感,這與辛棄疾矢志報國的雄心壯志相比差別也極大。綜上,晏殊和辛棄疾雖然有著共同的“詞心”,但由于二人的社會背景、生活環境和個人經歷都有著很大不同,兩人的艷情詞也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辛棄疾的艷情詞屬于政治抱負以外的情感流露,不是作者本人主觀為之的作品,雖是艷情詞,可仍“柔中帶豪”,表現了辛棄疾那忠義奮發的“進”的力量。[1](P325)
同一時期,關注到辛棄疾艷情詞的學者還有孫崇恩,他在《論辛棄疾的艷情詞》中以辛棄疾的艷情詞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通過對《祝英臺近·晚春》、《滿江紅·暮春》、《南鄉子·舟行記夢》和《青玉案·元夕》等辛派典型艷情詞的細讀分析,首先歸納了辛棄疾艷情詞的藝術特點:一是秾麗綿密、纏綿悱惻、又有騷雅。辛棄疾筆下的思婦,除了大部分詞人都會描寫到的“狎昵溫柔”,更平添了一份獨特的“蒼涼凄厲”,別具一格。二是婉轉曲折、含蓄蘊藉、著力于女性心理刻畫。尤其是在《鷓鴣天·困不成眠奈夜何》中,辛棄疾以細膩的筆調真實再現了思婦懷夫的全部心理活動,真切動人。三是明白曉暢、率真質樸、而情意凄切。辛棄疾的艷情詞與我們常見的豪放詞有著很大不同,在艷情詞中,辛棄疾舍棄了一向偏好的用典手法,也不用鋪陳,而完全使用白描的手法,自然質樸。四是風格沉郁、耐人尋味。辛棄疾的艷情詞一脫傳統艷情詞的風味,尤其在《青玉案·元夕》中,更是表現了美人幽獨淡漠的性格,顯得與眾不同。孫先生的分析,使得我們對辛棄疾艷情詞的認識變得明朗了許多,也豐富了我們以往對辛棄疾的固有認識。辛詞除了傳統視野中的豪邁、激揚,確是也有一種委婉曲折、含蓄蘊藉之美的。不過辛詞的嫵媚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種振柔為剛的秀美,在悲慨深沉的情思中,流露出了率真質樸的風格。
此后,對辛棄疾艷情詞的研究陷入了長達數十年的沉寂,一直到2006年,金國正在其博士論文《南宋孝宗詞壇研究》中,才重提了辛棄疾的艷情詞,在《從艷情到性情》一節中,金先生指出,辛棄疾的艷情詞經過宋詞的長期積淀,已由“艷情”轉化為了“性情”,辛棄疾通過艷情詞的書寫,實際上是表現了敢愛敢恨、縱橫捭闔的性格,盡顯英雄本色。而之后的陳麗麗在《論宋代艷情詞中寄托》中則著重分析了辛棄疾艷情詞中的托寓手法,與胡敦倫論辛棄疾艷情詞“柔中帶豪”的特點有相似之處。
將辛棄疾的艷情詞作為專門的研究對象再度重提,則是2018年諸葛憶兵教授的《論辛棄疾艷情詞》。在這篇文章中,諸葛先生將辛棄疾的艷情詞分作三類:一是酒宴贈妓詞,這部分詞表現了辛棄疾的歌舞生活,通過與歌妓的互動,起到了調笑娛樂的作用,但這其中的部分詞作也因辛棄疾個人的志向與性格,反而成為了抒發自我抱負的作品,超脫了聲色的枷鎖。二是別后相思詞,辛棄疾對于別后相思的描寫,曉暢淺俗,一改豪放詞“掉書袋”般的寫法,頗有柳永的風格。三是送別詞,辛棄疾的送別詞多延續了傳統送別詞中女子送別男子的寫法,由此諸葛先生指出這其實表現出了辛棄疾對詞體“艷俗”本質的某種認同。整篇文章強調了辛棄疾艷情詞的淺俗特質,也重申了之前提到的托寓手法。辛棄疾的艷情詞體現出作者對詞的抒情功能的充分把握,這為其創作英雄詞奠定了情感上的基礎。
綜上,我們對于詞人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于以詞的分野來加以判斷,通過對辛棄疾艷情詞的分析理解,有助于我們把握稼軒詞內容的博大精深、形式的千變萬化。以此管中窺豹,更能預判其他詞人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看到同一詞人身上同時具有的多種詞風。
注釋:
[1]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2]羅宗強.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中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8.
參考文獻:
[1]胡敦倫.試論晏殊和辛棄疾艷情詞的同異及成因[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88,(4).
[2]孫崇恩.論辛棄疾的艷情詞[J].辛棄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0,(10).
[3]金國正.南宋孝宗詞壇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5).
[4]陳麗麗.論宋代艷情詞中的寄托[J].中州大學學報,2012,(10).
[5]諸葛憶兵.論辛棄疾艷情詞[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