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參與者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的形式參與交際,而語言交際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基本內容之一,二語習得者的語言能力發展與跨文化交際之間相互滲透、密不可分。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二語習得;語言能力;漢語國際教育
作者簡介:劉小雨(1996.2-),女,漢族,河南鄭州人,云南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9--01
本文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為例,討論跨文化交際與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學習能力問題。
跨文化交際發生在不同文化相遇的交際場合中,參與者以語言或非語言形式交換信息并達成共識。在以第二語言學習者與持該語言的母語者的跨文化交際中,第二語言學習者經常會不理解母語者的行為、表達方式等,這是由于第二語言學習者語言能力不足,不能夠理解目的語國家的語言背后的文化與思維。
一、跨文化交際與二語習得者的語言能力重要性
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僅體現在語言行為上,還體現在非語言行為上。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課堂上,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生總是在用母語文化衡量目的語文化,用母語知識衡量目的語知識,這些是文化差異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僅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誤解或文化沖突,還影響學生第二語言習得能力的發展,目的語知識出現大量偏誤,進而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漢語國際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特殊的跨文化交際活動,課堂參與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進行得體且有效的交際活動。文化是無意識的,而目的語課堂恰恰是文化影響他們的最直接環境。當任何語言的初學者在進行語言習得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無意識地進行文化習得,但僅僅有無意識的習得還不夠,他們必須有意識地學習跨文化交際知識、進行跨文化交際應用訓練,才能更好地習得語言。
二、跨文化交際與二語習得者的語言能力案例
1.婚戀是隱私嗎?
在交際中,中國人的語篇結構是圓式、逐步達到高潮式、自然鋪排式、重結果重內容式、現象羅列式。例如,中國的單身男青年在逢年過節回家之時,母親會說:“昨天我買菜的時候遇到了原來的鄰居王阿姨,她們家的兒子上個月剛結婚,人家的兒媳婦兒又白又高又漂亮。還有我們單位的老李,他的兒子前兩天把女朋友帶回家了,哎呦!那性格別提多招人喜歡啦!”這些話的言外之意是催促自己的兒子解決婚戀問題。在中國的美國留學生第一反應會是這是我的隱私,并且他們會表示驚訝與不解,為什么中國人會問這樣的問題。一是由于美國屬于低語境國家,語篇結構為直線式、橋式,二是美國人認為婚戀問題是隱私,日常會話一般情況下不會涉及個人隱私。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中國人很看重婚戀問題。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要看到語言、文化與思維方式的內在聯系。
2.節日要慶祝嗎?
購買車牌號時中國人通常會下意識避開“四”,原因是漢語里“四”與“死”發音相似,中國人認為“死”不是好事情,故而“四”不吉。在華留學生卻覺得并無不妥,他們也不能理解中國人為什么很少用數字“四”。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的主要目的是祭祀先人,有一位在華留學生卻在清明節時編輯祝福短信給自己的漢語教師。在這位留學生的母語文化中,“節日”都是應該慶賀的,而收到這份祝福的教師卻并不開心。這說明,了解并認同第二語言環境的文化有助于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提高理解的人語言的能力。
三、結語與啟示
榮格認為,原型是一種典型的理解模式,即當我們感知到一定事物就會立刻產生特定的理解,是集體無意識的內容。由于參加跨文化交際的人們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會產生很多的問題,而我們研究的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問題不應該被稱為障礙,只能被稱為差異。第二語言習得者提高語言能力的過程,是一種弱化差異的過程,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沖突,從而明確跨文化交流的過程與結果。
作為一名第二語言習得者,不僅僅要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更要主動學習跨文化交際知識,關注目的語環境中的一些社會現象,比如,為什么中國人那么關注巴黎圣母院起火?為什么中國人那么重視掃黑除惡?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學生來說,這不是政治問題,是隱藏在社會背后的文化問題。多和母語者交流、參與社會活動也是很好的交際方式,春節的時候和中國人一起吃寫春聯、團圓飯等等。文化活動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念,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促進自身的語言能力發展。
從漢語國際教育的角度來看,對外漢語教師應更注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能力問題。著名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認為語言、思維與文化具有相關性,他們互相滲透、密不可分。維果茨基認為語言符號是社會的,然后才是心理的,言語能力的形成是在社會支持系統下通過最近的發展過程實現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宏觀文化環境與微觀文化環境相結合,給學生提供更適合的目的語語境,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筆者認為,作為第二語言習得者,只有首先認同了第二語言環境的文化、理解了第二語言環境的思維模式才能從認知層面習得第二語言,進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第二語言監控體系,這有利于促進二語習得者的語言能力發展,增強二語習得者的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第61-90頁.
[2]趙美娟.喬姆斯基[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第60-100頁.
[3]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第78-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