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漢侖++++?オ?
摘要:本文結合大學英語句法教學實際,探討了學生中介語石化現象在句法系統選擇中的具體表現,發生的原因與教學對策。
關鍵詞:中介語石化;二語習得;大學英語; 句法教學
一、引言
中介語石化現象于1972年由Selinker提出并初步定義為一種控制中介語表面語言運用的潛在機制,是二語學習者的中介語中,趨向于固定下來的與目的語不一致的語言項目、規則和次系統,與學習者的年齡和所受到的關于目的語的解釋和指導的數量無關[1]。此后,國內外學界圍繞現象的概念界定與形成原因進行了不懈探討。許多研究表明中,學習者內在因素是引起語言石化現象的直接原因。而如果學習者沒有主動改進的意識,中介語一些特征容易出現僵化[2]。對學生中介語石化現象的研究,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以句法教學為例,對學生的語言石化現象的具體表現加以歸納,找出原因,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與學生語言水平。
二、 句法學習中石化現象的具體表現與原因
在以工科專業本科生為對象的教學過程中, 學生在句法應用能力上的石化現象較為明顯。具體表現為在由主+謂+賓+修飾結構構成的子句系統中,許多錯誤反復出現,且表現出群體性。其中,按照主、謂、賓、修飾的順序,錯誤的形式依次為:
1. 主語的詞性錯誤和主語缺失
單詞的詞性是詞匯與語法的結合點,是單詞的使用依據,決定了單詞在句子中所能承擔的語法功能[3]。對詞性差異不敏感,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在受訪學生中,最顯著的詞性問題出現在主語位置, 實際表現為像“Learn English help us to know the outside world”和“diligent is key to success”這樣的錯誤用法反復出現。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主語缺失的情況多見于賓語從句當中,如例句“我們必須知道不能忽視英語學習”,學生多數表達為“We must know that cant ignore English”。雖然與上述錯誤一樣,這樣的主語缺失不會影響表意,但反映出語言使用者基本素養欠缺,勢必會影響到交流過程。
2. 謂語時態錯誤和謂語的冗余或缺失
謂語時態錯誤是受調查學生中最為普遍語法錯誤。就一般現在時、進行時、將來時、過去式和現在完成時五種基本時態而言,學生在應選擇現在時第三人稱與現在完成時的系統中最易犯錯。而謂語的冗余或缺失問題,往往與be動詞的使用相關。在“I am come from Nanchang.”這樣的錯誤結構中,多數學生在選擇謂語結構時,習慣性地多加上一個be動詞,錯誤雖然低級,但卻十分普遍。而在本應選擇使用be動詞的進行時與被動式結構中,學生又往往略去be動詞,造成謂語結構缺失。
3. 修飾結構前置或后置錯誤
在英語中,修飾語的放置因其結構不同而相對靈活,后置情況普遍;而現代中文中的修飾語卻一般前置[4]。不少學生在構建句子時,并不會根據英語習慣調整修飾語位置,而是直接按照中文習慣,一律前置。對于一些較長的定語或狀語結構,尤其是介詞結構而言,這樣的處理經常會導致表意上的問題。比如將“英語課之后的業余時間”表達為“after English class time”,抑或是把“我們應該在寢室里放置一些英語書籍”表達為“We should in dormitory place some English books”,這些表達不僅語法錯誤,更加導致歧義,阻礙交流。
以上問題,在初次糾正后的二次調查仍反復出現。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母語遷移的消極影響。學生在以往句法學習中,不自覺依靠其母語的語法系統進行理解,無論是主、述位邏輯還是語法系統內的選擇上,都受到了其母語語法的潛在影響。其次,培訓遷移各環節的疏失。如基礎教學過程中,對于中英文語法系統上的不同或英文系統選擇性解釋的不足,導致學生接受形成錯誤的觀念,影響輸出效果。再次,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因素。包括對于二語習得的心理認知與學習過程中的由教師做出的情感反饋沒發揮出正面的影響作用。
三、 教學中的對策
1. 針對母語遷移,強化英漢句法系統差異性的教學。要重視學生二語語法系統構建,明確特定語法系統中的各種正確選擇,在注重語言多樣性的前提下,規范學生的語法系統知識。例如,針對學生謂語結構中的問題,在教學時應強調單句結構中謂語結構的唯一性,而系統中選擇一般有系表結構、情態動詞與實義動詞,而正確的單句結構應符合其中一類。
2. 針對培訓遷移,努力提高教學水平。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影響要素。一方面,必須糾正自身中介語中存在的錯誤,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培訓負遷移出現的幾率;另一方面,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學生中介語石化的特點,在教學中,對容易發生錯誤的知識點,做針對性的強化與重復。
3. 關注學生學習中的心理狀態,尤其注意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二語及語言文化的興趣,通過更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手段,拓展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認知,使其學習動機由工具性動機向綜合性動機轉化,最終幫助他們克服心理上不利因素,減少中介語石化出現的幾率。
[參考文獻]
[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 London: Longman, 1972: 209-231.
[2]Omaggio, Alice C.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Proficiency-Oriented Instruction [M]. Boston: Heinle& Heinle, 1986.
[3]王云利.詞性教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意義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2).
[4]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南昌航空大學外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