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虛詞研究是中國語言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從古至今,研究虛詞的學者不勝枚舉。《經傳釋詞》是清代的一部訓釋虛詞的專著,由經學大師、訓詁學家王引之編著。該著作不僅代表了王引之卓越的學術成就,還體現了他嚴謹的治學精神。
關鍵詞:《經傳釋詞》;科學方法;開創性
作者簡介:孟小馳(1992-),女,遼寧省開原市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古代漢語。
[中圖分類號]:H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9--01
《經傳釋詞》由清代經學大師王引之所著。王引之,字申伯,號曼卿,江蘇高郵人,生于乾隆三十年,卒于道光十四年,皇帝謚為“文簡”。他是清代著名的訓詁學家、今經文學家、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聲望享譽古今。
王引之出身樸學世家,自幼聰穎,篤志于學,所處的時代恰是中國語言學發展的最隆盛的時代,上有顧炎武作為開拓者,后有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廣森、王念孫等作為繼承者,這種“漢學師承”的優良學術風氣,使其在語言學上有深厚的造詣。其父王念孫曾談到,訓詁的宗旨在于聲音,字與字間的聲同和聲近現象多有存在,因此經傳中的假借較多。王引之“推廣庭訓”,著成《經義述聞》和《經傳釋詞》兩部著作。《經傳釋詞》成書之后,王引之請老師阮元為此書作序。序中談到,高郵王氏父子十分擅長音訓,并能兼及詞氣。故當聽聞王引之對《終風》的解說之后,阮元便勸其“勒成一書”。王引之深知“語詞”的重要性,倘若語詞不通,則文意不通;反之,則渙若冰釋。自漢代起,解經者多將焦點放在訓釋實詞上,而忽略對虛詞的研究,如遇到虛詞的難釋之處,便避而不談或索性采用實義訓釋,于是便使文意捍格不明。前雖有《爾雅》《說文》二書,但或“所釋未全,讀者多誤”,或“惟解特造之字”,這二書均未能完成準確訓釋經傳中虛詞的任務。故《經傳釋詞》一經問世,便獲盛贊。
《經傳釋詞》按傳統五音——喉、牙、舌、齒、唇分字編次。卷一、卷二為影、喻母字,卷三、卷四為影母、喻母和曉匣母字,卷五為見系字,卷六為端系字,卷七為來、日母字,卷八為精系字,卷九為照系字,卷十為唇音系字。在注音方面,王引之在有必要注音的詞條下直接注音,少數注音隨釋文出現。注音方式主要有兩種:直音法和反切法。在訓釋方面,王引之對經傳中的字先解說其用法,后引用例證。該書所引例證豐富,力求追溯每個虛詞之始源,并且闡明其演變。在虛詞分類方面,最早對該書中的虛詞進行分類的是清代藏書家錢熙祚,詳見于其為該書所作的跋。錢氏總結道:“其例類大略有六:一曰常語;一曰語助;一曰嘆詞;一曰發聲;一曰通用;一曰別義。”常語是古書中常用虛詞的常用義,一般都先出現,且不舉例。語助即“無意義之類”,在句中沒有實際詞匯意義,只起襯托作用。嘆詞是“無聲之類”,相當于句首語氣詞。發聲是“無意義之類”,有聲無意。但《經傳釋詞》沒有在同一個層面上對虛詞進行分類,也沒有嚴格的分類標準。這有進一步探究的必要,在此不詳說。
王引之對先秦典籍中的虛詞有全面準確的認識,并能運用較為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研究。一是運用訓詁學的方法研究虛詞。例如,王氏會從一聲之轉、同聲、聲近、聲轉關系等方面來判斷虛詞之間的同義關系;通過比勘同文、引文、異文、互文或古注來歸納虛詞的意義。二是引入“依文作解”的研究理念。王氏認為,虛詞只有語法意義,即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辨識出虛詞的含義。但“依文作解”并非僅以孤證說解,而是從大量的先秦文獻中搜集有關虛詞的不同例證,并根據同一虛詞在不同文獻中所處的不同位置,歸納出該虛詞的性質及用法等普遍性規律。總體來說,王氏運用的研究方法頗有成效且具開創性。
《經傳釋詞》仍有欠妥之處。章炳麟在《太炎文錄續編卷一·王伯申新定助詞辯》中談到:“今為駁證數事,已盡后生之責,非欲茍為立異,要使瑾瑜無暇,方為純美爾。”例如:謂,奈也。《召南·行露》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小雅·節南山》曰:“赫赫師尹,不平謂何。”言師尹不平,其奈之何也!章氏認為,《召南·行露》是在談行人原本不想夙夜而行,但無奈因天氣原因,道中多露水,不得不日夜兼程。《小雅·節南山》對字訓釋有不當之處。《節南山》箋訓“謂何”為“云何”并無不妥,并且認為《行露》中的“謂”應訓為“曰”或“云”,是自問自答,是說道中之露大多,故不行耳。
盡管《經傳釋詞》有不足之處,但瑕不掩瑜,它仍是運用訓詁學方法研究上古漢語虛詞的扛鼎之作,它將虛詞研究推到了一個開創性的境界。王引之對虛詞研究之精、之深的背后,體現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及乾嘉時期實事求是的學術風氣,這些均為后世學者所贊譽。
參考文獻:
[1]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
[2]濮之珍.中國歷代語言學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2.
[3]何久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1.
[4]岑麒祥編著、岑運強評注.語言學史概要[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6.
[5]王力.中國語言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3.8.
[6]章太炎.太炎文錄續編卷一[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1.
[7]趙爾巽.清史稿第四十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8.
[8]王引之.經傳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