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中國歌劇的奠基作品,《白毛女》在中國歌劇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獨特的取材、音樂以及演奏方式等成就了獨特的歌劇表演魅力,強化其藝術特點研討意義重大。本文以民族歌劇《白毛女》為研究對象,重點對其內容與藝術特點進行了研究,旨在有效促進中國歌劇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民族歌劇;《白毛女》;藝術特點
作者簡介:譚聰穎(1986-),女,漢族,河南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學前聲樂。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9--01
縱觀我國歌劇的發展史,可知《白毛女》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開篇之作,其具有濃厚的中國風,標志著我國歌劇事業逐步找到了符合我國音樂事業發展情況的道路。由于《白毛女》是基于秧歌劇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歌劇,非常符合廣大群眾的喜好,所以具有很強的接地性與綜合性,這使得《白毛女》在國內整個歌劇發展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民族歌劇《白毛女》簡介
中國經典的民族歌劇《白毛女》的創作背景源于“白毛仙姑”這一民間故事,主要是將農民與地主在農村社會中的對立矛盾進行藝術化創作,深刻批判了當時社會背景下地主階級的可惡之處。相較之前發展迅猛的民間曲調特性較強的秧歌劇,《白毛女》是周揚團隊進行創編的一種新型歌劇作品,有效地結合了中國傳統民間音樂元素,同時借鑒了西洋歌劇中的一些音樂形式,構成了中國新歌劇的全新藝術發展模式,將中國歌劇事業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民族歌劇《白毛女》的主要藝術特點
2.1音樂素材選取的藝術特點
音樂素材的選取是決定民族歌劇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其選擇的合理性會對最終的民族歌劇創編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同理,民族歌劇《白毛女》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選取音樂素材的合理性。在《白毛女》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采用了晉察冀邊區流傳的“白毛仙姑”這一民間故事,之后又相應地流傳到了我國的延安地區,但是相應的創作者并沒有直接將音素材的選取確定在某一個區域的地方音樂,而是根據了不同人物的性格以及主題等,選擇了風格迥異的歌劇創作音樂素材。比如,在對楊白勞這一典型農民人物形象進行描述的過程中,作曲家主要借鑒了“拾麥根”這一山西民歌音樂素材,通過對其進行改編處理后形成了“老天殺人不眨眼”、“十里風雪”以及“扎紅頭繩”等主要的唱腔,這樣就可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思想還沒有徹底解放的農民形象。通過對當時中國歌劇的事業現況進行分析,可知當時廣泛地流傳的是以女腔為主,但是男腔流傳的卻非常有限。而在《白毛女》中,楊白勞的唱詞卻采用了多種類型與形式的表現手法,如俗語、詩、歇后語以及民間諺語等等,相應的用詞淳樸自然,給歌劇表演人物塑造呈現出別樣的特色,極大地增強了表演人物的藝術表現力,同時相應的人物對白中主要應用話劇表達方式和戲曲表演藝術中道白二者的有效結合形式。比如,在《白毛女》中,“喜兒”這一經典主人公形象從最初的天真爛漫性格到對地主產生的仇恨,再到最后面對強權寧死不屈,都相應地選擇了契合人物形象的音樂取材內容與范圍,如為了對不同人物在不同時期的內心獨白進行表現,《白買女》創編中綜合運用了“青陽轉”、“小白菜”等河北民歌以及秦腔等戲曲音樂,這些豐富的音樂素材極大地增強了《白毛女》歌劇獨特的藝術特色。
2.2主題音樂設計的藝術特點
在創作《白毛女》的過程中,作曲者主要選擇以《小白菜》這首經典河北民歌為依據,將其當成主要音樂素材來設計主題音樂,期間結合需求進行了適當地改編。《小白菜》這首傳統民歌作品本來是對封建社會時代背景下反映后娘壓迫兒童的一種歌謠,這和《白毛女》中的喜兒一樣都屬于悲劇劇情,但是由于喜兒在最初的時候是活潑開朗、天真無邪的性格,所以最初的背景主題音樂直接采取《小白菜》不是非常適合,此時作曲家在最初的時候直接應用了“青陽轉”這種曲調輕快的主題曲,改編了《小白菜》中原本節奏音型和下行的旋律曲調,這樣可以準確地抒發與表達喜兒在最初時刻的天真無邪性格,從而可以從整篇上都完美地塑造出符合劇情發展的“喜兒”形象,這是《白毛女》主題音樂創作的點睛之筆。
2.3歌劇表演處理的藝術特點
在《白毛女》中,作曲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期間不僅運用了傳統的戲曲人物處理方式,同樣有效地運用了西洋歌劇處理人物形象的手法。通過對中國戲曲和西洋歌劇的特征進行對比分析,可知前者大都是單一曲式,后者則是一劇一曲,期間通過窺探一個戲曲種類,可以明確其中包含的特征與音樂。中國傳統戲劇具有多種劇種,并且它們的地域性差異比較大,這決定了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異常豐富。而西洋歌劇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與交響音樂之間具有緊密聯系,但是其本身的戲劇性特性不是非常顯著,基本上沒有臺詞,主要以歌唱為主。而在《白毛女》中,作曲家不單單是對西洋歌劇樣式的簡單模仿,而是建立于固有文化土壤基礎上,充分吸收和借鑒了傳統戲曲音樂中的元素,但是卻擺脫了戲劇的束縛,加上對西洋歌劇中相關經驗的吸收與借鑒,這完全實現了中國民族歌劇的創新發展。比如,在《白毛女》中,除了會用歌唱去對劇情進行表述外,還會運用獨唱、伴唱和重唱等西洋歌劇演唱方式,結合特定的表演角色創作相應的音樂,這樣極大地增強了中西樂器結合運用的效果。
總之,《白毛女》是中國民族歌劇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作品,其音樂藝術的成功體現在全新的民族特色表演形式上,開創了中國新歌劇藝術形式。通過對《白毛女》的藝術特點進行分析,發現其主要體現在音樂素材選取、主題音樂設計和歌劇表演處理等方面,這是決定其獨特演唱藝術魅力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郗長越.歌劇《白毛女》的藝術成就[J].世界家苑,2017,(3):143-144.
[2]尹彥.歌劇白毛女的藝術處理與聲樂表現[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9):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