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的短板主要在四個方面:
其一,從思想看,由行政區劃限制所形成的“一畝三分地”決策思維仍然在一些政府部門普遍存在,一體化所需要的全局意識、統籌決策還沒有全面的、真正的樹立起來。
其二,從地理看,長三角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仍然比較突出,尤其是安徽省與其他兩省一市存在明顯差別。
其三,從人群看,長三角區域城鄉間人口基礎性財產、現實個人勞動所得與社會公共服務所獲等關鍵方面相差較大,在有的地區,甚至存在為數不少的貧困人口。
其四,從領域看,在合作交流全面展開的同時,幾乎在各個方面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阻隔和分割。
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應當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來認識“一體化”和“一體化發展”的內涵與要求:
其一,區域一體化的本質是實現資源要素的無障礙的自由流動和地區間的全方位開放合作;背后的根本支撐和堅實基礎必須是也必然是體制和制度創新。
其二,一體化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切工作必須緊扣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服務人民的需要來推進展開。
其三,推進一體化發展要與其它有益有效的工作緊密結合并有機融合,應該立足于推進這一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來綜合考量和統籌把握,在工作著力點上應明確和體現這樣一些方面:
第一,把統籌作為前提,正確處理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努力突破行政區劃和局部利益的掣肘,樹立全局思維和長遠意識,堅定地擺脫自身“一畝三分地”利益的約束。各類規劃的研究制定、重大工程項目的謀劃建設、關鍵體制機制的創新調整、相關試驗平臺的醞釀建設等,都應基于區域整體來考量與安排;各重大關系的調整和重要問題的處置都應把握基本的目標導向、體現長遠發展的要求和全局利益的需要。
第二,把綠色作為底色。長三角區域的發展應該以綠色發展為主線和衡量尺度,把綠色生態作為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城市更新和環境優化等一切發展內容的基本標準與硬性約束。長三角過去數十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特別是在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協調方面付出了較大的代價,下一步的發展不僅僅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而應當是結合一體化等手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全面轉型,形成綠色發展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第三,把創新作為常態。未來長三角要成為比肩國際最好地區的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必須繼續把創新放到首要位置。長三角地區要利用獨特基礎、發揮比較優勢,在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等方面做出示范,率先建立保障公平而又富有效率的經濟體制、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和高端產業結構、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和世界信譽度的商標與品牌、成為關鍵核心技術的原創高地;應當擁有全球一流的營商環境;還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融合發展的典范,社會成員具有優良的道德水準、深厚的文明素養和高度的責任意識。
第四,把改革作為推手。通過改革,打造法制化、國際化和便利化的投資基礎和營商環境;從根本上激發全區域人民特別是關鍵生產經營主體與創新能量的積極性、創造性;不斷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挖掘資源要素配置潛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國際資源與國際市場,不斷提升發展能力和增進經濟效益。下一步深化改革,要注重吸收國際國內一切有益的經驗與做法,并注重與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打造更加具有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與建設好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有機結合起來。
第五,把幸福作為目標。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區域要通過一體化等手段,率先使這一地區的人們實現富裕;同時通過豐富公共服務產品、構筑智能化載體、建立公平公正規則、實施優質服務、加強文明導引、美化生活環境等手段,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自豪感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