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苗
小學數學是小學教學階段的重要組成科目,新課標體系下,小學數學教育在要求學生掌握簡單數學知識的同時,強調了對小學生進行數學學習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本文從當前我國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所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展開論述,以此為依據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對策,以及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一、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漸發展,教育領域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這一方面體現在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另一反面,體現在我國的教育體制的發展完善。在當前新一輪的課改背景下,各個階段的教育事業都有了新的發展目標和新要求。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小學數學教育需要綜合數學理論知識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即要求小學生在遇到數學問題的時候,能夠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進而開發了小學生智力。本文現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展開綜述如下。
二、小學生養成數學獨立思考能力的作用
(一)核心內容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是整個教育領域的重要內容,也是小學教育階段各個學科共同的教育目。具體是指當遇到問題時能夠獨立的進行思考和分析,并且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的核心在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讓小學生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開發自身的智力。
(二)必要性
數學是一門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的學科。而小學生因為年齡的特點,處于比較好動的階段。通過一項對小學生的調查,大部分小學生都認為數學很難。因此,在進行小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入手,增加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生愿意自主的進行數學知識學習、數學問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系統邏輯能力也會得到很好的提升。可見,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學生將數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而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當前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養成的缺陷
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目標,但也存在著較多的問題。要探索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就需要結合當前的小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即明確當前小學數學教育多欠缺的東西。我國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比較欠缺,這一現象與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是互相矛盾的。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具有多樣性,包括數學本身的抽象性、小學生思維模式簡單等。然而,糾其本質因素,還是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當前的教學機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對小學生主動思考的引導不足
眾所周知,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課堂的主導者為數學教師,即以教師為核心,圍繞著課本進行學習。這一現象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日常學習僅僅是跟隨者教師的節奏,這樣即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或者難點,也沒有進行獨立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另一方面,傳統的小學數學考評的參考標準單一為由數學教師依據學生的實際理論考試成績來評定其數學能力是否達到合格的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導致目前小學生普遍存在欠缺主動性思考能力的問題。
(二)欠缺被動型獨立思考能力
我國教育領域所采用的教育體制為“應試教育”。迫于升學的壓力,眾多校方、教師以及學生家長的關注點均在于學生的考試成績,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當中的獨立思考能力重視度不足甚至被完全忽略。而教師提升學生考試成績的方法主要為布置大量的課外作業,家長又會為學生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以期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在考試中獲得較好的成績。但是,大量的課外作業和課外培訓班不僅會給學生增加了較大的學習負擔,也會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經歷,這就是所謂的欠缺被動型獨立思考能力。
四、教學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措施
通過前文分析,我們知道教學活動并不單純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更承擔著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任務。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社會競爭激烈,只有具備活躍的思維、豐富的知識的高素質人才才能在競爭中立足,更好的處理復雜的狀況。小學是一個人基礎思維能力養成階段,從小學開始對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對養成獨立思考能力,對促進學生的更好發展意義重大。基于前文的分析和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現就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趣味性教學”
數學這門學科的系統性和思維性較強,多數學生會由于認為難度較大而缺乏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取材時,需要多結合學生生變得趣味事件,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有趣的教學素材提高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如猜A學生家長的年齡,首先由該名學生告知老師正確答案,然后寫在紙上,首次猜測時沒有任何提示,學生很難猜中,假設答案有32歲、36歲、40歲、42歲,然后老師可以進行初次提示,該名家長的年齡是3的倍數,接下來學生說的數字都是3的倍數,就排除了32、40歲,然后教師進行第二次提示,A生家長年齡是3的倍數的同時是7的倍數,那么學生回答42歲。通過師生之間的問答,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成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在有效的調動學生的興趣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二)重視營造以學生為主的數學教學氛圍
如前文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傳統教學方法為一味的進行數學知識講解,學生跟隨教師的方式學習,這樣不利于學生找到自己的難點和不足。應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教育需要重視營造以學生為主的數學教學氛圍[6]。即要求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營造以學生為主角的民主式教學氛圍,使得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思考和學習,進而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此處,可以通過一個案例進行講解,對于數1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數青蛙”的游戲進行講解:教師首先舉例“一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撲通1聲跳下水”。然后要求學生依次往下接。A生:“兩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撲通,撲通2聲跳下水”。B生則接著答:“三只青蛙3張嘴、6只眼睛、12條腿、撲通,撲通,撲通3聲跳下水”……可見,隨著青蛙數量的增加,學生的出錯率會逐漸增加,同時學生的積極性會越來越高。此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通過這個游戲,你們發現了什么規律嗎,如果是n只青蛙,是幾張嘴,幾只眼睛,幾條腿,要幾聲調下水呢”。而學生回答:“如果是n只青蛙,就有2張嘴,2n只眼睛,4n條腿,撲通n生跳下水”。可以看出,通過一個小游戲,充分的發揮了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三)豐富課外數學探索活動
在課堂教育的基礎上,教師可將小學數學教育延伸到課外,以多種形式的擴展活動吸引學生探索數學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如當校方組織學生進行春游時,教師可讓學生計算,“假如春游時每個人需要預交50元,在實際游玩過程中,車費花了15元、門票費為22元、盒飯花費為6元,那么預交的錢足夠嗎,還需要補交多少錢”,通過學生切身體驗過的春游,在增加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同時又處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時期,這就決定了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教師應當不斷豐富小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習興趣。知識和情感并重,將二者結合起來傳授教育理念。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和情感教育成為小學教學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融入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創新的路徑和方法
(一)教師當注重教學教學情境的創設
現今教育改革理念的核心是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數學教學要推陳出新。教學情景的創設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數學的學習應該是充滿樂趣與探究的過程。通過問題創設,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轉變為自主學習,在問題研究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快樂。
(二)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
與傳統的課堂相比,采用新的教學理念和體系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疑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吸引力。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因為新的思維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符合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教師應該結合教材在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分層教學的方法將學生根成小組制定教學目標,進行協調引導。達到教學的有效目的。
六、結語
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小學教育階段各個學科的共同目標,也是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重要要求。當前我國的小學數學教育中缺乏對學生被動型思考能力的培養,小學生欠缺主動性思考能力,為了改善這些缺陷,教師需要采取“趣味性”教學方法,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有利于獨立思考的課堂氛圍,同時積極的拓展學生的課外數學活動,培養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幫助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靈活運動,為學生未來更好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東門大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