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
隨著電子商務業務的蓬勃發展,電子支付因為其交易成本低、支付速度快、資金利用率高等優勢已成為當今重要的支付手段。隨著普惠金融和精準扶貧等宏觀政策的深入推進,農村支付體系建設的不斷深化,暢通農村支付結算渠道已成為推動“三農”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文章基于SWOT模型對農村電子支付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以及威脅四方面因素進行系統分析,并提出深化農村電子支付應用的相關對策建議。
一、農村電子支付深化的SWOT分析
(一)優勢因素(Strengths)
全方位的政府扶持。考慮到農村地區多年來政府給予的扶持,可以看出,新科技、新產品的應用如果能夠帶來農村經濟增長,那么政府部門定會鼓勵并且積極配合。當前政府部門對于電子支付也開始發揮重要作用,比如促進硬件設施的完善與加強應用場景建設,而且基礎設施的提高是需要政府出面干預以提高效率的。除此之外,國家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已出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多項優惠政策,為農村電商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更間接促進農村電子支付發展。
良好的技術支持。當前,互聯網技術發展已相對成熟,農村地區互聯網介入覆蓋率大大提高,居民手機普及率顯著提升。從城鄉技術支持差距上看,城市和農村科技差距越來越小,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期內,城鄉間差距甚至可能直降為零。從農村社會發展看,現在的廣大農村地區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電子產品進入也同步推進,推廣應用電子支付已經具備良好的技術支撐基礎,這為農村地區開展電子支付服務提供了便利。
日益提高的金融意識。隨著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金融機構開始深入農村進行金融知識普及活動,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已經初見成效。例如:利用支付結算業務宣傳點,宣傳手冊及新媒體的應用,場景化的培訓。現在農民的熱情日益高漲,對新興的支付方式和支付工具從起初的排斥到當前的愿意了解,甚至開始愿意去嘗試使用,這將逐漸成為農村電子支付發展的內生動力和重要推動力。
(二)劣勢因素(Weaknesses)
支付操作風險大。電子支付以互聯網和計算機為基礎,以電話、智能手機等終端為媒介,天然具有一定的風險性,而其中最為普遍的是移動支付風險。眾所周知,電子支付不需要面對面交易,只需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等發出指令就能完成資金劃轉,一旦遭遇網絡木馬或者被詐騙分子鉆空子,將不是個體用戶能夠抵抗住的。由此可見,與傳統支付手段相比,電子支付的最大劣勢就是操作風險大。
信息泄露隱患多。同操作風險類似,電子支付可能在交易過程中遭受信息泄漏的風險,由于農民的認知程度和文化水平的差異,對于自身信息風險防范能力較差,一旦遭遇惡性的木馬軟件攔截等情況發生,那么其身份信息或者賬戶信息可能被盜取,并且農民不能及時預警和發現,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是無法預料的。
結算收費標準高。非現金支付結算的收費主要是按照交易金額一定比例收取,并設定了每筆收費的最低和最高限額,相對于農村支付結算單筆金額較小以及最低收費門檻設置,手續費標準就顯得較高,收費上限的優惠形同虛設,對于消費標準相對較低的農村客戶來說,往往會選擇無結算費用的現金支付,而舍棄方便快捷的非現金支付方式,導致農村地區電子支付業務發展緩慢。
支付環境改善慢。從電子支付載體角度看,一方面受限于技術人才儲備、資金投入等因素;另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網點結算業務量小,難以攤銷設備的運行維護成本,這些客觀條件都導致現代化支付系統在向農村腹地發展時缺少動能驅動, 嚴重降低共享資源的利用率。同時,農村地區的特約商戶多以農資公司、超市便利店等中小商戶為主,其交易額度較小,且多以現金支付為主POS機利用率不高,無形中限制了農村商戶安裝POS機的積極性。
(三)機會因素(Opportunities)
潛在客戶需求多。農村地區人口占總人口的半數以上,農村電子支付有著廣闊的市場,在農村發展承載移動支付的載體,能有效推動電子支付普及,應加快拓展農村電子支付的應用,使更多農村群體能夠了解、接受、愿意使用電子支付工具。隨著電商開始向農村進軍,依托于電商場景,大力發展電子支付在農村電商、交易、物流等方面的應用也前景廣闊。除此之外,可以將電子支付引入到農村社區管理、生活繳費以及社群交易等方面,充分發揮電子支付的服務保障作用。
新型支付促進快。當前,余額寶、P2P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創新發展,也與電子支付快速發展密切相關。“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不僅對于提高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增進農民消費能力以及促進消費金融的合理配置起到積極的引導,同時對于加快農村支付體系建設,改善農村支付環境也起到了重大的推進作用。而新型電子支付方式的應用實質上是將非現金支付資源向農村有效配置,為農村居民創造更好的消費條件。
(四)威脅因素(Threats)
傳統支付依賴重。雖然電子支付具有很多優越點,但對于農民來說,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支付服務仍然難以比擬,傳統支付手段在農村仍占據重要地位。由于大額、復雜的金融業務對專業知識和安全性要求更高,互聯網金融的知識難以進行充分普及。所以當前互聯網金融對傳統支付形式難造形成顛覆性的沖擊,因此,一對一、面對面的線下服務在一段時間內仍是主流。
農民教育層次低。近年來,雖然農村文化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但由于農村地區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青年人群外流較多,地區留守人員年齡結構兩極分化嚴重,電腦和智能手機等科技產品在農村地區普及率較低,特別是表現在打字困難和普通話交流不暢。農民的教育水平較低和對電子產品的相對陌生不僅制約了農村電子支付市場的推廣,也可能因買賣雙方溝通不暢而引發更多支付服務問題,導致農村電子支付應用相對較少。
技術人才短缺。眾所周知,廣大農村地區應用推廣電子支付需要技術支持,那么需要相應科學技術人才與金融專業人才相配合才能達到,而就三、四線城市人才儲備現狀來看,農村地區科技人才密集度非常低,很難與之相配套,想要達成應用推廣的目的更是難上加難,這是制約農村電子支付快速發展的人力資源障礙。
二、深化農村電子支付的路徑探索
(一)加大電子支付的扶持力度
農村支付體系建設既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科學化管理。要緊密結合農村支付發展實際,政府主導部門應建立相應的督導機制,對農村地區的不同業務種類,采取差異化的管理方式。對于經濟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和一些政策性業務,在規范電子支付業務發展的同時,更應該側重扶持適當降低政策門檻,引導資源優先配置在欠發達或政策性領域。另外,要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推廣電子支付典型案例,使更多人加入促進農村電子支付發展的隊伍中去。
(二)健全電子支付的法律保障體系
應積極組織電子支付領域專家以及電子支付行業的業界代表,對現階段行業內的法律法規加以權衡,以探討出適應電子支付行業飛速發展的新時代的相關法律,構建相對完善的電子支付相關法律體系。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還有相當數量農村客戶仍是普惠金融應覆蓋的“長尾人群”,自我保護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弱,需要強化支付消費者保護力度,完善行業信息披露、競爭營銷秩序、個人信息與資金保護等法律法規,打造良好的電子支付生態環境,防止消費者利益受損。
(三)提高電子支付的安全性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分硬件與軟件多角度杜絕電子支付的安全隱患,比如:進行防火墻的加密,增強網絡間的訪問控制,防止外部網絡用戶以非法的手段通過外部網絡進入內部網絡,做好日常的加密工作。繼續做好風險防范宣傳教育,通過典型案例的講解,使農民切身了解電子支付不安全帶來的損失,正確引導農民學習防范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支付風險點,選擇接受能力較強的試驗點,進行電子支付流程教學,為農民樹立電子支付信心。
(四)轉變農戶電子支付使用理念
深化農村電子支付的應用推廣,首先應引導和轉變農戶心理觀念。應對目標客戶人群科學定位,重點考慮地區因素,選擇銀行網點斷區、金融服務資源匱乏以及支付服務供給相對不足甚至空白的縣鄉居民作為目標客戶人群。優先選擇年紀輕,觀念新,對新型電子支付業務接受快的人群。培養農民使用電子支付工具的習慣,可以選擇模范鄉鎮建設示范點,進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業務的推廣,逐步形成農民使用電子支付工具的習慣,促進農村電子支付深度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盤錦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