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東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完善,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作日益凸顯,金融服務逐漸從傳統的銀行、保險、證券、公募基金、金融租賃、期貨六大傳統金融業務,逐步擴散到以股權投資的私募基金和以債權業務的融資擔保、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小貸、典當等類金融業務。同時,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各地市、開發區相繼成立了金融控股公司,本文圍繞陜西省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發展現狀進行分析。
一、金融控股行業發展分析
20世紀以來,國際和國內的金融業發展經歷了從自然混業經營到嚴格分業經營再到新型混業經營(綜合化經營)的發展歷程。在金融創新的背景下,我國金融類公司發展迅猛。截至2018年底,我國金控平臺已發展約為2000多家。從股東性質看,我國金融類控股公司可主要分為中央金控、地方金控與民營金控三類。中央金控平臺占比41.5%,為目前金控集團的主要力量。地方金控平臺占比18.9%,這類金控平臺的最大特點是擁有深厚的地方政府背景,能夠控制地方核心金融企業,從而提高國有金融資產的運作水平,提升地區金融業競爭力。民營金控占比39.6%,民營企業通過積極打造金控平臺,形成內部資本市場,實現產融結合。從業務牌照來看,銀、證、保最受金控集團青睞,持有上述三類牌照的金控集團分別有40家、44家、42家,占比分別為75.5%、83.0%、79.3%。信托、期貨、基金、融資租賃業務牌照為第二梯隊,持有上述四類牌照的金控集團分別有29家(占比54.7%)、27家(占比50.9%)、29家(占比54.7%)、27家(占比50.9%)。
二、陜西區域宏觀環境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對陜西發展作出追趕超越新定位,提出了“五個扎實”新要求,這一新定位、新要求,為陜西做好各項工作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指南。在此大背景下,陜西金融業應依托良好的區域環境和政策利好,順勢而為、跨越發展,樹立競爭意識、發展意識、開放意識以及創新意識,為陜西區域經濟追趕超越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一)陜西戰略規劃,提供發展契機。2016年2月,陜西省發布《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作為指導未來五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任務、新舉措。
(二)陜西自貿試點,帶來歷史機遇。作為西北地區唯一的自由貿易實驗區,陜西自貿區建設對帶動西部大開發,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推進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作用重大。
(三)“一帶一路”倡議,奠定廣闊前景。“十三五”期間,伴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推動國家戰略在陜西的落地實施。伴隨著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陜西將成為西部地區資產、資金、資本等金融要素的集聚輻射中心。同時,陜西積極推進文化產業和金融產業的深度融合對于陜西金融產業的發展影響深遠。
(四)西安金融地位,造就發展沃土。西安金融產業已然從優勢產業發展到支柱產業。2018年西安實現金融業增加值874.91億元,是2010年的三倍之多,占GDP比重也從2010年的7%躍升到10.48%,金融業已成為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引擎,金融業支柱產業地位十分明確。
三、陜西省金融控股公司發展現狀
近年來,全國各地金控公司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較之以往,數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據監測結果顯示,陜西省內公司名稱中包含“金控”字樣者累計達70余家,這個數字放在西部地區,僅次于貴州省排名第2。主要呈現以下四種模式:
一是省級金控:陜西金控集團,既是陜西唯一一家省級金控公司,應該也是第一家冠名“金控”的公司。目前業務范圍涵蓋產業投資、融資擔保、融資租賃、產權交易、股權托管以及國有資本運營等業務領域,注冊資本33億元。控股股東是省國資委,第二股東為省財政廳,分別持股90.74%和9.26%。
二是開啟“高頻收購”模式:2016年重組的最大意義,就是依賴供銷社注入的資源,西安民生準備從區域型百貨公司轉型為“中國城鄉商品流通綜合服務運營商”。例如,咸陽金控,咸陽市國資委只是二股東(32.47%),大股東是國開行下的國開發展基金(67.53%)。神木金控、韓城金控、延安金控則由各地國資100%全資持有。而寶雞金控則由市屬的寶雞投資集團與寶雞高新區分別持股54.45%和45.55%。
三是開發區金控:這個層級在西安發展迅速,一定意義上回到了當年城市擴容由開發區驅動的模式。以西安金控為例: 其股東是浐灞河發展有限公司和西安世園投資(集團),雙方認繳金額分別為18億和12億元。目前旗有浐灞基金等7家全資和控股子公司,參股了西安銀行(600928)等5家區域內知名的法人金融機構和類金融機構。
四是民營金控:在大的環境下,民營金控整體非常低調,。如榮民金控,作為陜西人,對2018年西安民營企業百強榜單第2的公司的“榮民集團”,榮民金控成立于2017年7月17日,注冊資本60億元。
四、監管環境分析
(一)風險管控持續強化。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全國第五次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創新和完善金融調控,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推進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未來防控金融風險的力度也將持續加大,注重自身風險管控,是地方金控公司業務發展的底線。
(二)金融監管逐步完善。十三五規劃提出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統籌協調,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標準的監管規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成立,強化了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范職責,落實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
(三)混業經營逐漸形成。混業趨勢推動業務創新和綜合監管,目前我國監管模式正從多邊監管(分業監管)向綜合監管模式漸進過渡,金控模式中的多牌照金融資源由平臺集中掌控,符合全能監管思路,即全部監管機構集中于一家監管機構內,將有效避免監管重復、缺位、監管機構間協調不當等問題。考慮到金融業規模效應較強,在政府鼓勵民營資本準入的情況下,金融業已成為并購重組領域的領先者。
(四)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當前,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已然成為我國金融政策的改革主線,特別是對于資本市場方面:一是支持發展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二是支持發展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包括繼續分層提供差異化的制度供給、降低投資者門檻、引入競價交易機制、引入多元化投資者,推動公募基金等投資新三板;三是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包括對于IPO的支持,鼓勵股權基金發展、出臺系列私募基金法律法規及政策。可以預見未來資本市場將會被進一步激活,勢必會成為地方金控公司拓寬市場、開展業務的良好契機。
(五)監管新規力度初顯。2018年3月28日,財政部下發《財金〔2018〕23號:關于規范金融企業對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融資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簡稱“財政部23號文”)。23號文明確了未來金融企業與地方政府合作的四條底線和企業市場化融資的兩大原則。此外23號文還從出資管理、財務管理和產權管理三大角度,提出了規范要求。2018年11月,人民銀行正式對5家金融控股公司進行模擬試點,為建立相應的監管制度、監管辦法做準備。未來在完善地方建設項目和資金管理、強化中央企業債務融資管控,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債務違約處置機制,規范融資平臺公司融資管理,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等多個維度,均有可能繼續出臺相關的監管政策或者監管指導意見。(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