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它影響民營企業的商業能力、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最后體現為具體的競爭力。而在信息不完全的條件下,企業需要形成某種“文化”來彌補正式制度的不足。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本,即企業文化資本。企業文化資本的本質在于形成一種互信與合作的氛圍。
一、引言
近年來,學術界開始重視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的研究,民營企業如何做大做強,如何避免四分五裂,如何構筑民營企業長壽長青的根基,既是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擺在理論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務。
從現有的文獻來看,學術界對民營企業文化的研究,更側重于民營企業文化的內容以及對成功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進行個案研究,缺乏從整體上研究民營企業文化,而且對企業文化如何影響民營企業持續發展的機理、民營企業如何做大做強、民營企業如何通過企業文化培育來增強核心競爭力進行研究的較少。本文基于經濟學、管理學與社會學的基礎,通過分析我國民營企業發展中的文化障礙,得出其對策。
二、我國民營企業發展中存在的文化障礙
(一)不重視企業文化資本的培育與積累
從社會資本的角度來看,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本,盡管其投資不能直接帶來經濟效益,但是企業文化資本具有獲利性,其投資能夠帶來經濟效益,而且其收益具有時效性。同時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資本雄厚與否,要靠長期的積累,而不是等到企業做大了以后再進行企業文化資本投資。
(二)對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的認識嚴重不足
根據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組所做的“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7.4%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企業文化上,80%以上的經營者都將此歸之于市場營銷能力、經營組織能力、戰略決策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和研發能力等。民營企業對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的認識不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企業文化的認識還存在誤區。主要表現在:首先是把企業文化簡單化、表面化。一些民營企業把企業文化等同于文體活動,還有一些民營企業把企業文化等同于企業形象塑造,卻不注重企業精神文化的建設,不注重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來整合員工個人的價值觀。
2.價值觀模糊。盡管許多民營企業也很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尤其是精神文化的建設,但一些民營企業沒有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尤其是核心價值觀。還有一些民營企業雖有自己的價值觀,但卻在企業快速發展時期,隨意更改經營理念和核心價值觀,不顧自身的實力、條件和市場需求,任意擴大經營范圍,拉長戰線。
3.企業倫理道德被忽視。許多中小民營企業對企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倫理問題重視不夠,少數民營企業甚至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警戒線”。
(三)傳統文化資本存在缺陷
1.缺乏社會信任
中國民營企業尤其是家族企業的人際關系是以血緣的遠近來決定關系的親疏,血緣越近,其信任程度越高。這種信任關系對創業初期民營企業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主要是因為家族企業所能獲得的信任資源主要局限于血緣、親緣、泛血緣關系,而從血緣、親緣、泛血緣關系以外獲得的信任資源則較少,也較難。
2.傳統的“分家”觀念根深蒂固
近些年來,中國民營企業出現了一股分家的浪潮。民營企業為什么不易做大,做大了便容易就分家,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認為是民營企業產權關系模糊所致。的確,我國的民營企業自創業開始產權關系就是模糊的。
3.過于順從傳統文化而抑制創新
由于傳統文化根深蒂固,導致民營企業中創新意識不足。傳統的儒家思想兩千年來不斷強化等級意識與順從意識。另外,中國傳統的農耕方式伴生了中國人對土地的依附性、性格上內守、謙和、不喜歡冒險,也強化了順從意識。從企業角度來看,順從意識有利于企業內部等級秩序的維護,有利于決策執行和制度的貫徹落實,形成一致的行動,但它卻不利于個人個性的表現和個人能力的發揮,易形成“一言堂”和長官意識。從而導致人們形成不敢冒尖、不敢突破,“知足常樂”的心理,使創新火花常常窒息于“搖籃”之中。
三、民營企業發展的文化對策
(一)加強制度建設改造傳統文化觀念
盡管一些大型的民營企業己經注意到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但從總體來說,我國民營企業的制度建設還是很落后的,制度不健全或者有制度不能很好執行的現象比比皆是。這極大地影響著企業文化功能的發揮。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企業制度屬于正式制度,而企業文化屬于非正式制度,企業秩序的建立和維護靠的是企業制度和企業文化的共同作用。二者相輔相成,共同調節員工的行為。因此,即使企業制度制定得很完善,也不能代替企業文化。任何企業制度作用的有效發揮,都離不開企業文化的輔助作用。但是,企業文化功能的有效發揮,也依賴于企業制度的支撐,離開了企業制度,企業文化的作用也就軟弱無力,因此,民營企業加強企業制度建設,一方面要使企業制度體現企業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另一方面,要使企業的價值觀內化為員工共同的思維方式,把企業員工共同的意志沉淀為員工的習慣,從而化為有效的約束力。
(二)淡化家族經營
家族經營有其優勢,不能盲目貶斥,但是,家族經營容易導致企業內部形成各種小群體,不利于企業內部員工的團結協作。同時由于傳統的“分家”觀念和封侯意識作祟,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容易出現“分家”現象,因此,如果說家族企業在創業初期規模較小,要靠家族經營的話,那么,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要逐漸淡化家族經營。淡化家族經營有多種方式,人們普遍認為,采用“空降方式”引入職業經理是淡化家族經營的最好方式,但是,這種方式要確實有效地發揮作用,必須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家族成員要退出家族企業的管理層,尤其是民營企業家要開明,而更為重要的是,民營企業的家族意識要逐漸淡化,才能容納和接受非家族成員。其實,分家也是淡化家族經營的一種方式。但問題是,依靠分家來淡化家族經營,代價可能太高。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民營企業在創業初期就要明晰產權,即使是親兄弟也要明算賬,以免為日后的發展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