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朋
一、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類型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即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對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類型進行了闡述,主要包括以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專業化農業生產的農民合作社,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家庭農場、混合所有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形式。
二、承擔產業經營項目的新型經營主體主要形式
目前,從國家辦制定的產業化經營項目扶持政策,能夠進行扶持的新型經營主體,只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2種形式。由于承擔產業化經營項目首先必須是法人,并且對承擔單位的經營期、凈資產、盈利等因素有明確的要求。這2種經營主體,可以積極引導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密切合作,通過實施產業化項目,推動當地土地流轉,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增加農民土地轉讓收益;推動當地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生產、產業集群化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積極扶持“龍特試點”項目,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加強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密切合作,通過采取固定分紅、利潤分紅、股權保底分紅等形式,使項目區農民財產性收入有明顯增加。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家庭農場等這2種新型經營主體,因目前還沒有在工商部門登記,取得法人資格,不具備承擔產業化經營項目的條件。對混合所有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向國家辦呼吁,增加扶持方式,擴大扶持范圍。
三、做好基礎工作,加大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
(一)認真搞好調研,夯實基礎工作。一是搞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研。對我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合作社聯合社、家庭農場和混合所有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大調研力度,提出合理的建議,爭取列入扶持范圍,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和推動同類合作社之間進行密切合作。使之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引導合作社之間進行聯合,按照相關法律規定要求進行登記取得法人資格,逐步滿足項目扶持條件,培養扶持對象,擴大扶持范圍。認真進行調研,積極向國家辦提出對合作社聯合社的扶持建議。
(二)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1.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是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要職業,以農業勞動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主要居住在鄉村的農業從業人員。
2.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是促進家庭經營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的有效形式,其發展的方向將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或涉農企業。為此,可以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標牌、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產領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對經過認定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農業綜合開發可以探索安排專項資金探索扶持政策,也可以實行以獎代補形式,對經營耕地種植、養殖畜禽達到一定規模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予以獎勵扶持。同時,加強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財務收支、成本收益核算和生產經營的指導,提高市場競爭力。
3.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力度。在一般產業化經營財政補助項目中,應適當提高農業專業合作社投資比例,適當降低單個合作社項目的財政資金補助額度,以擴大合作社覆蓋面,擴大農民受益人數。充分利用“土地治理與產業化經營兩類項目”結合,推動土地流轉,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增加農民土地轉讓收益。
4.積極向國家請示匯報,建議調整產業化經營項目扶持政策。目前,產業化經營項目只能夠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這2種的新型經營主體。從實際情況看,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種養大戶、混合所有制企業注冊相對較少,隨著國家對農業扶持政策的加強,加之相關部門的大力宣傳和推動,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會有大的發展,數量會越來越多。為了體現公共財政的公平性,應建議國家辦在制定產業化經營扶持政策時,將這些新型經營主體一并納入到財政扶持范圍內,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財產性收入,同時也更好促進多種行業、多種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化、現代化發展。
四、積極探索擴大新型經營主體扶持力度
(一)完善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提升扶持效果
1.創新項目管理機制。改進產業化經營項目優選工作,研究、制定項目優選政策,積極落實將項目區農民受益情況作為項目立項的優先條件,優先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的項目、與利益聯結機制緊密的項目等政策,著力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擴大受益農民覆蓋面,增加項目區農民財產性收入。
2.積極向國家有關部委爭取新項目,擴大試點項目范圍,增加資金支持力度。主動謀劃項目,積極向國家辦匯報爭取,力爭在我省實施新的試點項目,增加中央財政對我省的資金支持力度,進一步擴大我省受益企業、農民合作社及農民的數量。
3.完善項目申報準入條件,適當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項目準入標準。進一步完善產業化經營項目申報準入條件,在國家辦規定的項目申報條件的中,凡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項目的,可以以最低的立項條件門檻優先申報。(作者單位:河北省農業開發項目評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