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峰
由于時代的進步、社會競爭的加劇,社會工作崗位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在人才的創新性、實踐性培養方面開辟了諸多途徑,校企合作就是其中一種,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校與企業雙方有機結合,在提升人才競爭力的同時,也為企業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雙方通力合作的方式妥善處理了人才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促進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在現有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構建完善旅游管理專業的校企合作體制,豐富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內容,提高旅游管理專業人才質量是本文的主要內容。
目前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旅游業等第三產業逐漸成為、甚至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為主導產業,這表明了旅游業必須受到各行各業的重視和得到適當的發展動力,需要對推動經濟發展的旅游業提供出口大量中高端知識型、創新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設立時間短、發展歷程較為單薄,相關人才培養方面機制、資源的不健全、不完善,并不能夠完全滿足旅游業對高水平高質量人才的產業需求,而校企合作是一種可以有效滿足人才需求、提高人才質量的重要教學舉措,對于新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校企合作與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辯證關系
(一)校企合作是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在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中,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以及成績排名的影響下,衡量一個人能力高低的標準只是依賴于單一的成績好壞,過分重視學生在校表現,忽略了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職業道德、工作能力的培養,導致高分低能現象的頻繁出現,人才供給一側出現了問題,不能滿足企業人才需求。另外高校受傳統辦學模式體系以及人才培養觀念的影響,導致定位不準確,學科結構布局不合理,廣大畢業生與企業崗位需求脫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當代社會,“學而優則仕”的陋習已被拋棄在時代的潮流之后,對于畢業生而言,能否適應社會、自給自足、滿足自身需求,是否可以提高自身價值、為社會做貢獻成為衡量人才質量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標準,個人工作能力高低也成為企業的首要考察。
旅游行業是一種綜合性服務行業,社會實踐性強,需要接觸社會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人群,當前旅游管理專業由于設置時間短,發展歷程突變,很多高校對其不夠重視,再加上本土旅游業仍在發展進步之中,未能形成“因地制宜”“符合國情”的教材資源,大多數還是引進西方旅游管理專業教材,導致知識體系、制度機制與我國旅游業發展不配套,培養出來的人才并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狀況,也就不能輸出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的人才。而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夠提供給學生真實的工作崗位,讓學生獲得實際的工作體驗,總結真正的工作經驗,把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有機結合,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讓學生在校企合作中獲得職業歸屬感和熱愛感,利于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定位。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夠讓高校精準定位專業學科方向、人才培養策略,能夠準確跟蹤崗位需求、社會需要,從而培養出符合旅游業等第三產業要求的人才資源,更加有利于增強旅游管理人才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讓學生擺脫“高分低能”的社會標簽,為工作崗位源源不斷的輸出中高端人才,提高高校辦學質量,形成自己獨特的辦學優勢和人才培養方案。
(二)校企合作為企業注入動力
以旅游業為首的第三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這是不可逆轉的潮流。然而,在旅游業高速發展的同時,由于各方面體制機制、配套設施不健全,導致缺乏與職業對口的中高端人才,無論是技術型人才還是管理型人才,都成為了阻礙旅游業壯大的短板,導致許多企業規模小、利潤低、發展風險大,在正常運行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弊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得企業直接與高校之間搭建溝通橋梁,企業可以根據自身人才需求定位向高校提供人才培養方案,按照企業發展狀況選擇符合條件的高質量人才,另外還可以通過定點工作實踐的方式,培養學生工作經驗和職業道德的同時,考察學生工作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或者是運用企業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熏陶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為企業服務付出的凝聚意識和團結意識。企業借助校企合作這個平臺,直接招聘校園人才,可以降低人才招聘成本,提高人才利用率;最重要的是當代大學生是在第三次科技成果的風雨中成長的,是與高科技接觸最為廣泛的人群,能夠為旅游業等企業提供鮮活的生命力、創新的企業建議,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
二、校企合作的問題
校企合作仍然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存在問題是在所難免的,筆者認為校企合作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高校定位不準確。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充當橋梁,搭建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聯系,由于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學定位的不準確,再加上社會資源的不足,對企業的調查不夠詳細透徹,很容易選擇一些低水平、低待遇、低能力的空殼企業,不能發揮人才的知識和能力,只能是存粹的體力壓榨和智力竊取,這種企業的選擇會敗壞學校名聲、摧毀學生的自主創新性,不利于人才培養以及社會發展。
(二)監管體系不完善。由于校企合作出現時間短、應用領域狹窄,在具體的辦學過程中,缺乏具體的對于辦學質量和辦學結果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政府、社會機構對校企合作過程缺乏相應的監管監督機制,不能及時處理辦學過程中存在的突發問題,無法盡最大可能維護意外事故中受害者的合法利益;未形成健全的獎勵機制,對于科學合理利用校企合作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和懲罰標準。
(三)定向培養
校企合作屬于一種定向培養模式,在這種模式長期作用下,只能根據企業需求培養人才,是一種單一的、片面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綜合知識、技能薄弱,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校企合作普遍學費昂貴,對于一般的家庭而言會造成經濟負擔。
三、時代發展狀況下校企合作的應對策略
(一)政府層面
政府對于校企合作辦學方面雖然略有涉及,但對于具體旅游管理專業卻沒有詳細的法律法規要求,政府應當制定維護校企合作順利進行、培養中高端旅游管理人才的法律法規,用法律的手段保障校園、企業、學生等多方面的利益,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依據,明確企業、學校所具有的權利以及應當承擔的社會義務,通過薪資、獎勵津貼等方式免除校企合作參與人員的后顧之憂,切實保證實現多方面共贏。
(二)學校方面
學校應當主動承擔起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的任務,了解企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借助大數據尋找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的企業,邀請企業共同參與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完善學校教學資源和教學體系,面向企業,精準定位培養高科技、高素質、高能力人才。
(三)企業方面
企業要主動迎合社會經濟發展、人才培養的潮流,承擔起社會責任,積極主動尋找高校參與校企合作,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幫助高校制定符合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體系,保證培養的人才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和產業技術升級進步狀況,雙管齊下提高人才質量和數量。
四、結語
無論是在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輸送方面,還是旅游業就業崗位的提供、就業待遇條件以及人才需求方面,都應注重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密切溝通,才能實現供給平衡,最大限度的發揮第三產業對于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推動作用,提高院校的辦學質量和完善教學資源,解決高校廣大畢業生就業難、就業差的實際問題,也為諸多企業提供高質量的、鮮活的人才資源,多方面實現“共贏”的目標,推動社會經濟平穩發展、社會秩序正常運轉。(作者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