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潔雯
為了適應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需要,規范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自2019年1月1日起,全國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開始執行《 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該實施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工作量也大。本文結合實際會計實務工作就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問題談談自己對新制度的理解及對一些問題的探討,以供大家參考。
一 、概況
從2019年1月1日開始執行的政府會計制度,我們可以看到我國政府會計目標的演變歷程,即從過去的以反映預算執行情況為主要目標,發展成為今日的反映預算執行情況和財務狀況的目標并重。相應的,我國的會計核算模式也從最開始的收入、支出、資產、負債、凈資產的“五要素”單分錄核算,業務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發展到今天的預算收入、預算支出、預算結余、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費用“八要素”平行雙分錄核算,預算收支采用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其余要素則采用權責發生制為核算基礎,而且政府會計主體期末還要按規定編制財務報表和預算會計報表。這樣,隨著政府會計制度的實行和推廣,便開啟了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改革的新篇章,在新舊制度銜接之際,由于各單位還不具備強大的會計核算技術和信息系統,對新的政府會計制度也有一個理解接受的過程,所以在會計實務核算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問題。
二、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年限問題
固定資產,是指政府會計主體為滿足自身開展業務活動或其他活動需要控制的,使用年限超過1年(不含1年)、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一般包括房屋及構筑物、專用設備、通用設備等。固定資產折舊則是指在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提的折舊額進行系統分攤。而按照規定,固定資產最低的折舊年限少則要五年多則十幾年,若一項固定資產由于使用頻繁或強度大導致實際使用期限達不到規定的折舊年限,那就只能提前報廢了,那能說明單位對資產管理不善或質量有問題嗎?肯定不是的。所以,建議對固定資產的定義要更為精準嚴謹,“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改為“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及使用功能”,而且在確認固定資產時,要將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意見作為依據,不能單憑“使用超過一年”、“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就確定是不是固定資產。
三、對固定資產補提折舊使用科目的理解
原有的行政事業單位采用虛提折舊方法,計提折舊沖減基金,而實行政府會計制度后,要求各項固定資產應根據用途計入當期費用或相關資產成本,而且是按月計提。對于2019年以前單位已購置的固定資產,這就涉及一個補提折舊的問題。財政會計制度要求通過借記“累計盈余”,貸記“固定資產累計折舊”來完成折舊的補提,那原本的固定資產在購置時已全部列支出,這樣補提是否會造成重復列支?當然是不會的,因為在原本購置固定資產時,除了全部列支外還同時增加了非流動資產基金,實行政府會計制度后,非流動資產基金余額被要求全部并入累計盈余科目,因此在補提折舊時借累計盈余科目相當于原本虛提折舊的借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因此并不會導致重復列支問題。
四、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列支需注意區分的問題
2019年以前購置的固定資產與2019年新增的固定資產,在計提折舊時列支的科目要注意區分開來,前者是借記“累計盈余”,操作相對簡單,后者則要按類別或不同項目經費來源列支,由于全部是月末計提業務,單憑手工進行匯總統計處理,工作量可想而知。所以,完善單位資產管理系統已成為實行政府會計制度的當務之急,只有從資產管理系統新增資產之初就設置好經費來源標識,月末再由系統自動匯總,匯總后的數據作為計提折舊的依據,這樣,固定資產折舊計提工作方具有操作性。
五、使用課題經費購置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問題
在負有科研課題任務的單位,經常會有使用課題經費購置固定資產的情況,按月實提折舊就會存在一個影響實務操作性的問題——課題經費的使用期限往往小于資產計提折舊的年限。待課題結束時,預算會計通過預算收入與預算支出科目已完整反映課題資金的執行情況并可以正常結轉結余,但財務會計卻遠遠沒有計提完折舊,該由課題項目經費列支的折舊費用還沒列支完。針對這個問題,建議:1、單位制定相關規定,所有固定資產的購置都要在年初做好預算計劃,然后從統一的設備購置項目經費開支,禁止從課題經費開支購買固定資產。2、根據預算會計的實際情況,把已結題的項目在財務會計沒列支完的折舊費用轉入累計盈余科目,往后的折舊費用就繼續在累計盈余科目列支,這樣,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才能互相印證,也符合課題經費管理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地解決以上財務會計計提折舊存在的問題。
六、結語
政府會計制度的實行,促使行政事業單位對自身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單位應積極采取措施迎接新制度帶來的挑戰,從而使新制度在促進單位改革工作中發揮最大的作用。(作者單位: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