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以法治方式優化營商環境對于保持我國經濟平穩運行、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打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把平等保護貫徹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
今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要把平等保護貫徹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即運用法治方式優化營商環境,著力打造公平正義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一、為何需要法治化營商環境
(一)運用法治方式優化營商環境是世界世行認為,“營商環境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創辦和經營企業的難易程度,主要包含企業在開設、經營、貿易活動、納稅、執行合約及關閉等方面遵循政策法規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和成本等條件。”世行已形成各國營商環境考核指標體系,世行報告顯示,2003年起,在其衡量的 10 個商業領域內已實現 3500 多項改革,均通過法律的“立改廢釋”和有效實施來完成。運用法治方式來提升自己在世行考核指標體系中的排名,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法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基礎和管理規則,因為法天然具有平等性、穩定性、可預測性和強制性等特點,除了法治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滿足市場經濟發展所需的自由、平等、公開、公正、安全、誠信等。世界各國及發達地區經驗表明,市場經濟法治化程度越高,經濟發展越好。
(三)振興龍江經濟的必然出路
黑龍江作為建國之初重工業基地,國企林立,曾經為全國經濟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經濟體制轉軌,黑龍江是最后退出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省份之一,國企的壟斷地位、制度政策上的特權、社會影響力等并沒有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而改變,依然享受著較為優越的經營環境,擠壓了民企的崛起和發展的空間。近年來,黑龍江二產萎靡不振,三產發展相對滯后,更多依賴一產,而糧食生產尚未形成深加工的大型產業鏈,附加值較低,導致龍江經濟踟躕不前。要想振興龍江經濟,必須打破國企壟斷優勢,推行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振二產活力,大力發展三產。三產發展主要靠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必須優化營商環境,在融資、土地、稅收、補助、監管、政府采購等制度層面實現民企與國企的平等,以法治手段保障國企民企“中性競爭”,在競爭中迸發出國企與民企的生機和活力。
二、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內涵
(一)自由
1.市場準入自由。其本質就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大幅削減行政審批事項,“這實際上是一場刀刃向內的政府自我革命”,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維持好市場的秩序,提供好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促進就業,引進人才,加強社會治安、環境保護等,政府要從重視事前審批轉變為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管,“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2.市場競爭自由。保障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權,實現融資、稅收、監管、政府采購的中立性:一方面,在法律上真正給予國企、外企、民企同等競爭的機會、平等的法律保護,比如,企業土地的取得、國家補貼等;另一方面要有效維護市場秩序,制裁市場上的破壞良性競爭的不安全行為。比如,壟斷市場、強迫交易、欺行霸市、“互聯網金融”領域犯罪等。
3.糾紛解決自由。企業自由協商糾紛處理解決方式,調節、仲裁、訴訟等等。
(二)效率
1.簡政放權。去年,全國深化“放管服”會議上,李克強總理為“放管服”改革定調。“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六個一”要求,“即企業開辦時間再減一半,項目審批時間再砍一半,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企業和群眾辦事力爭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凡是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證明一律取消。”今年,全國深化“放管服”會議,進一步指出“監管也要體現‘簡約的精神,把它貫徹到監管理念、規則和執法當中。”2.優化公共服務。李克強總理強調“政府要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兜住底線。同時,要創新服務提供方式,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公共服務內容很多,比如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人才的引進、落戶、居住、子女入學等,目前急需解決的是打破數據壁壘,建立信息共享機制。
(三)平等
“依法平等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在法律面前各類市場主體一律平等,政府對各類市場主體均一視同仁。市場主體的平等可以分為形式上的平等和實質上的平等。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重視形式上的平等,包括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同時也不能忽略實質上的平等。在制定法律法規、政策措施時要考慮“合理性差別”問題。實現“規則公開透明”“監管公平公正”,要依法保護各類所有制企業合法權益,讓市場主體放心安心去發展創造。
三、打造公平正義法治化營商環境的路徑
(一)完善公平正義的法制保障體系
1.加強相關立法工作。立法是法治的基礎,是一個城市法治化水平高低,核心競爭力強弱的基本指標。曾經我國立法體制存在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自上而下的中央立法不適用于自下而上的地方改革。去年修憲,賦予地方更大的立法權有效破解這一難題,因此必須加強地方立法建設,推動地方立法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地方立法要主動適應改革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抓緊制定《黑龍江省優化營商環境》的實施細則,出臺社會信用立法、營商環境考核評價立法等。同時要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先期政策文件和后期地方立法的關系、立法前瞻性與立法穩定性的關系、人大主導和政府推動的關系。
2.完善程序制度建設。做好一個加法、一個減法:行政審批程序制度做好減法,克減公民、企業等主體權益的程序制度要做好加法。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聽證制度,做到:“事先”,聽證會要在作出政府作出決定“之前”進行,而不是政府已經作出決定后,之所以要求在事先,是為了讓決策者在充分聽取各種意見基礎上作出決策,以保證決策的正確性;“中立”,聽證會應當由第三方來組織,而不是由決策者和決定者來組織,否則屬于“自己做自己的法官”;“開放”,聽證會由誰來參加,不是由組織方選定的,而是采取開放式的報名制,利害關系人和其他有關人都有權參加。“參考”,決策者要參考聽證會上的意見,對聽證會上的意見合理取舍,說明理由。
(二)構建公平正義的行政法治保障
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建立“有限”“有責”“有為”的法治政府。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完善執法體制機制。簡政放權、“放管服”,負面清單制度,組織機構、管理方式的優化,市場監管、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優化公共服務等制度建設。
2.推進政務公開、打造透明政府。“公開透明才能有利于公平競爭。”在依法保護隱私權和公共安全的基礎上,逐漸推動公共數據資源的開放,消除數據壁壘,為企業理性選擇提供基礎;實現政府部門間信息共享,減少企業不必要的證明、證件、手續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為企業的發展便利條件。
3.強化對行政權的監督和對權利的救濟。把營商環境納入《監督法》《監察法》和《審計法》的重點范圍,推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切實貫徹《行政復議法》,解決實際問題,增強行政救濟的及時性和實效性。
4.深化掃黑除惡。嚴格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展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通知》,對哄搶財物,滋擾、沖擊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強攬工程、強行裝卸、強買強賣、欺行霸市等強迫交易以及侵害市場主體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等涉嫌違法犯罪行為,應當及時依法處置,還市場一片凈土。
(三)筑牢公平正義的司法最后一道防線
1.切實保護市場主體權利。首先,防止用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企業家在生產、經營、融資活動中的創新行為,只要不違反刑法規定,不得以犯罪論處。對于在合同簽訂、履行過程中產生的民事爭議,如無確實充分的證據證明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不得作為刑事案件處理。”其次,保障企業家人身權利的重大舉措。“嚴格區分企業家個人財產和企業法人財產,處理企業犯罪不得牽連企業家的個人合法財產;嚴格區分企業家的違法所得和合法財產,沒有充分證據證明為違法所得的不得判決追繳或者責令賠償。”最后,保障企業家的財產權利。深入開展涉企案件專項清理,加強對大項目和規模性企業采取司法措施監管,加強對各類企業自主經營權和財產所有權保護;對重大涉企案件,提高案件辦理層級。
2.創新商事審判制度。首先,審判組織專業化。由金融庭統一負責審理涉及金融的案件,包括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大力培養外貿,金融、英語等涉及商事審判內容的法律人才,實現審判法官的專業化;聘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等擔任人民陪審員,實現合議庭的專業化。其次,訴訟服務便利化。可以由司法局在政府綜合服務大廳設立“司法服務”窗口,委派公益律師為企業提供法律咨詢、案件起訴、查詢和遞交訴訟材料等服務。最后,案件執行高效化。創新財產保全方式,可以仿效深圳實行保險公司購買訴訟財產保全責任險。盡快完善社會誠信體系,打造全面、真實、客觀、透明、及時有效的市場信息平臺,為市場主體正確決策提供資信依據,迫使被執行人及時履行法院的裁判。 (作者單位:中共哈爾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