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東
當前,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興起和發展,在行業中的應用也越加深入。區塊鏈技術作為未來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的意義,對于傳統產業來說也是一次巨大沖擊。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銀行業,將會對傳統銀行產生顛覆性變革,目前,世界各大銀行也在不斷研究與探索,借助科技紅利,實現產業機構的升級。
一、區塊鏈技術概念與技術特性
(一)區塊鏈的定義
目前為止,區塊鏈技術都難以總結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直觀來說,區塊鏈也被稱作分布式分類賬技術,由網絡中所有的區塊通過去中心化與去信任機制來來共同維護數據庫,它由一系列區塊組成,每一次的交易記錄和信息變化都會通過密碼學算法精確的記錄到每一個區塊上,每一個區塊同時擁有整套的交易記錄和屬性,具有不可更改性和不可逆性,是一個巨型的數據庫系統。區塊鏈中的數據庫保證了每一個區塊的數據都是真實可靠的,并且按照一定的技術算法來自動執行合約。在區塊鏈技術中,數據以區塊的方式永久儲存。區塊按時間順序逐個先后生成并連接成鏈,每一個區塊記錄創建期間的所有交易信息。
(二)區塊鏈的發展
區塊鏈技術的興起源自2008年,一位化名為“中本聰”的神秘人突然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文章中提到,希望可以創建一套新型的電子支付系統,這套系統“基于密碼學原理而不是基于信用,使得任何達成一致的雙方都能夠直接用來支付,而不是通過第三方的介入才能完成。
該論文直接催生出比特幣,從此標志著人類社會的貨幣體系向前又邁出了一大步,比特幣采用公開的分布式賬本的設計思路,真正擺脫了第三方機構的制約,隨后比特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09年1月3日,區塊鏈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的誕生,標志著以比特幣為代表,處理加密貨幣的區塊鏈1.0階段開始。隨后,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區塊鏈2.0階段,以“以太坊”為代表,處理加密貨幣以外的簡單交易和區塊鏈3.0階段,以Fabric為代表,處理法定數字貨幣以及復雜資產系統。
(三)區塊鏈的結構
根據部署結構的不同,區塊鏈分為三類結構:公有鏈,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網絡及寫入和訪問數據,任何人在任何地理位置都可參與共識。聯盟鏈,授權公司和組織才能加入網絡,參與共識,寫入及查詢數據都可以通過授權控制。專有鏈,使用范圍僅控制于一個公司范圍內。
(四)區塊鏈的特性
一是去中心化,沒有中間清算機構參與,相互之間信息直接點對點傳播;二是開放性,除匿名化的私人信息外,所有的數據信息都是對外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隨意查詢交易的任何信息;三是契約型,每一個區塊的生成和連接,都是通過特定的算法來實現的,彼此具有契約性;四是安全性,每一個區塊按照不同算法彼此相連,區塊一旦成型后信息無法修改,保證了信息的安全性;五是效率性,借住算法,通過分布性模式,使得交易完成無需第三方介入,交易效率高。
二、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中的應用
(一)概述
2018年,是區塊鏈技術蓬勃發展的一年,區塊鏈技術在各行業化的場景應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行業巨頭逐步意識到區塊鏈技術未來發展前景,將區塊鏈技術與自身產業進行結合,加速了區塊鏈技術的推進,由區塊鏈即應用,到區塊鏈平臺,再到區塊鏈網絡的轉變,形成了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教育、社區、市場、普惠金融、共享經濟等一體化的區域鏈生態。接下來,我們將從金融行業入手,通過幾個實際應用場景,來探討區塊鏈技術下金融行業發展之路。
(二)區塊鏈技術下的銀行支付結算案例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給銀行業支付結算業務帶來便利。在這里,我們選取了匯豐銀行案例。在2019年1月份,匯豐銀行宣布已應用分布式賬本技術結算超過2500億的外匯交易。集團間各機構的外匯交易直接通過其平臺HSBC FX Everywhere平臺進行,不再通過國際外匯交易平臺進行統一結算,這樣就摒棄了過去集團內機構間外匯結算必須依賴服務商的困境,通過區塊鏈技術就解決了結算時間長、成本高、集團資金缺乏完整信息鏈的問題。
美國CBW銀行與瑞波實驗室合作,推出實時支付系統ONE CARD,為客戶的實時匯款提供便利;招商銀行將區塊鏈技術嵌入直連支付系統,用于簡化內部的跨境支付交易;中國建設銀行浙江分行與杭州聯合銀行合作,實現業內首筆跨行區塊鏈福廷費交易,各個應用案例充分展現了區塊鏈技術對于銀行數字貨幣、匯款轉賬、結算清算、貿易融資、智能票據等支付結算業務的巨大推進。
(三)區塊鏈技術下證券及投資市場應用案例
銀行業中證券及投資市場比重較大,而且我國的資本市場目前仍是處于不斷完善過程中,存在著高成本、低效率、信息更新不及時等各類問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對于我國資本市場沖擊極大,根本原因在于資本證券信息披露與更新不及時,導致資本信息存在誤差。將區塊鏈技術嵌入證券及投資市場領域中,通過區塊鏈技術中的去中心化、可追溯、效率化特性,可以實現縮減服務機構,資本信息及時有效的共享,監管資產證券化過程的目標,極大的改善資本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情況。
2015年末,全球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納斯達克,首次使用了區塊鏈及時交易平臺,完成和幾率了私人證券交易,同時,利用區塊鏈技術與銀行賬戶鏈直連,實現買賣資金的實時到賬。目前,由于受到市場監管的影響,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盡在證券發行和資金清算環節,但隨著區塊鏈技術與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完善,未來區塊鏈技術將會在場外交易、股權眾籌、金融衍生品、數字股票資產交易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區塊鏈技術下的場景搭建
當前,在互聯網場景金融的沖擊下,傳統金融機構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環境的發展,金融科技的重要性越體現出來。將金融服務融入場景,打造金融生態已經是銀行業發展未來的方向。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為銀行業場景搭建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區塊鏈技術通過其合約性、安全性、可追溯等特性的可實現于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教育、物聯網、共享經濟、通信、社會管理、公益慈善、文化娛樂等應用生態。
中國建設銀行在金融科技與場景搭建方面一直走在時代前列。2018年5月15日,建行無人銀行在上海九江路亮相,宣告了銀行業從此進入了無人時代。中國建設銀行通過區塊鏈技術中的去中心化及效率化等特性,結合大數據分析,實現了業務的直接辦理、資金的實時清算、流程的精確追溯。
在場景搭建方面,中國建設銀行也在各個領域突破,金融服務覆蓋我們的衣、食、住、行。在社區方面,建行推出的“智慧社區”項目,從物業到業主到銀行實現了互聯,讓戶主在家即可完成對于物業繳費、保修、采購等一體化功能;在醫療和教育方面,通過“銀醫銀校”項目的推進,對于患者、實現掛號、繳費、病例上傳、病史追溯、藥品追溯的各項服務;對于學生,實現了智能門禁、簽到、校園管理、食堂管理等服務;針對各大交易市場,通過統一的商戶管理平臺,對市場方提供分類管理和數據支持功能;針對小微企業的小微快貸貸款、針對分期客戶的信用授信。等等這一切金融場景的搭建,都是通過區塊鏈技術得以推廣和實現。
(五)小結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到,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銀行的的發展結構,為金融行業的未來注入了新鮮血液,是未來金融業發展的主流和基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遠遠不止于以上提到的案例,我們要掌握發展特性,結合現代大數據分析,實現金融科技快速發展。
三、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發展中的挑戰和未來展望
(一)區塊鏈技術應用中的挑戰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依然會有很多挑戰,以無中心DLT網絡為例,1.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這種攻擊會降低DLT網絡的性能,或暫時讓DLT網絡出現分叉。2.竊取電子錢包密鑰或其他風險:記錄在無中心DLT網絡中的資產,如果密鑰被盜就會有風險。3.洗錢:非法獲得的非法定貨幣可以通過貨幣轉換成加密貨幣,然后通過DLT平臺進行一系列交易來隱瞞貨幣來源。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洗錢控制,DLT平臺可能會被用于洗錢活動和資產的匿名轉移。4.勒索:2017年,勒索病毒的出現,使各大企業和組織蒙受巨大損失,黑客會要求受害者通過“比特幣”的形式交付贖金。
(二)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未來的發展
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的應用,促進了銀行業開展相關業務模式的轉變,為銀行業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幾大可選的方向。
第一,業務向外部擴展。隨著聯盟鏈底層技術的向前發展,未來更多銀行之間將加強區塊鏈的業務聯系,例如跨行轉賬、支付等。同時,聯盟鏈更適合組織機構間的交易和結算,運行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容易在現實場景中落地。
第二,向著更加核心的業務方向發展。對銀行而言,存款、貸款業務是基石業務。目前,農行的“e鏈貸”、微眾銀行發起的“金鏈盟”等少數項目不同程度的涉及核心的貸款業務,但對整個銀行業來講,在排除相關技術障礙、落實行業監管問題后,未來區塊鏈應用在存貸款業務上,有著更大的想象空間。
第三,隨著區塊鏈技術在金融了領域越來越多的應用,監管機構的監管工作也將面臨很多新的挑戰。監管者面臨新技術的挑戰,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給銀行監管部門帶來了不小的監管壓力。 如何利用好區塊鏈去中心化快捷的特點,又要符合監管要求方便管理,是現下區塊鏈技術推進的最需要克服的難題。
(三)小結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區塊鏈技術的興起帶給銀行業的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區塊鏈時代背景下,密切關注學習和借鑒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完善區塊鏈的應用技術,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監管制度,建立風險防控保護機制,培養大批新型復合人才,積極探索區塊鏈在銀行領域的新應用,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未來,區塊鏈將會不斷發展成熟,在銀行等領域的應用程度不斷加深。順應時代發展變革,讓區塊鏈助力銀行業新發展,實現區塊鏈與銀行的深度融合。創新進步,變革發展的腳步一直在路上。
四、結語
最近的貿易戰為我國的自主研發敲響了警鐘,自身沒有自主研發能力將會被他人制約,成為發展的短板和障礙,區塊鏈技術被視為引導第五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技術,被全世界所關注。作為金融行業的我們,更要加快對于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和探索,為未來金融科技的競爭打下堅實基礎。(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日照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