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世紀尼德蘭藝術家彼得·勃魯蓋爾的油畫作品《謝肉祭與四旬齋的戰爭》脫胎于民俗文化傳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其作品主題是在中世紀狂歡文化視域中構建起的平等與自由,是一種有別于官方視野的藝術敘述角度;它表現了縱情與禁欲,官方與民間的主題二律背反,顯示出矛盾共生的藝術哲思。
關鍵詞:主題;民俗;狂歡視域;矛盾
作品以其充滿民間風俗文化;表現狂歡節慶場景及精神;具有矛盾世界觀的藝術主題為人們所樂道。本文通過對作品主題內涵地探討,解讀當中的獨特魅力。
一、民俗文化視域中的節慶與審美
作品《謝肉祭與四旬齋的戰爭》是16世紀畫家勃魯蓋爾所創作的。他熱衷于表現當時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該作品正是脫胎于民間文化土壤。
該作品描繪了普通百姓在兩種不同節慶下的狀態——謝肉祭[1]與四旬齋[2]。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場景情節均取自百姓真實生活樣貌。這種底層,民間的藝術主題在當時不算主流。在狂歡節慶的隊伍中藝術家以“屠夫”形象為藍本刻畫了“貪食者”形象。他腰間的佩刀,著裝與身材都取材自民間肉販子形象。此外畫中還包括常見的街頭販魚商人、行乞的殘疾人、戲耍的孩童等。這些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在畫面上一一被呈現出來。又如,尼德蘭人民尚酒,啤酒這一大眾文化被民眾認可。在作品畫面中我們能看到大量的木酒桶與飲酒的人在狂歡節日的廣場上出現。這些最樸實的細節正是民間文化生活最本質地展現。
作品中的節日源自一種民間的古老節慶活動——農神節。它與農業季節相關,是紀念薩恩[3]的歡樂盛世。這個古老的節慶是一代代農民們對豐收的期盼與對神靈的感恩。它也催生了民間狂歡節慶盛典的形成,是百姓們信仰精神的追求與寄托。每當春季來臨人們便聚在一起歡慶新一年的農業活動,之后確定為在四旬齋之前舉辦的節慶活動。它的形式多樣,長期支配著人們的娛樂形式,成為廣大民間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具體地說,“狂歡節實際上已成為容納那些不復存在的民間節日形式的貯藏器?!?/p>
二、狂歡文化視域中的平等與自由
作品中藝術家表達了有別于官方天主教體系之外的“第二種世界觀”——狂歡文化視域。這一概念由學者巴赫金提出并闡釋,這一充滿生命力;神秘性;張力的底層民眾世界觀體系,核心是:“狂歡的世界感受”。這一點貫穿于整件藝術作品中。
狂歡文化中貴賤與貧富都不值一提。它本身的包容性讓一切籠罩在它巨大圓周運轉中,讓每一種身份各得其所。作品中代表謝肉祭的領頭人與四旬齋隊伍一起構成了一個龐大喧囂的節慶場景。在這當中無論是街頭乞丐,殘疾者,還是生活在社會邊緣的雜耍小丑,此時都能夠在游行隊伍中盡情歡笑。畫面場景處于城鎮廣場中央,它本身極具包容性,形形色色的人在這里相遇交匯。作品給予每個角色細膩地刻畫,體現出狂歡精神的自由與平等。此刻平凡的甚至低俗不雅的都得到了一視同仁。這種對于傳統及常態的反叛正是狂歡視域中迷人大膽的地方?!八梢哉賳境撩杂谌粘I詈偷燃壷贫戎械娜藗冊陉P系中展露開的,完整的人性。”[4]
這種背離傳統道德觀與行為準則的狀態是一種順應甚至放大欲望的體現??駳g精神鼓勵人們去追求自身的欲望。在這樣的氛圍下人們的身心獲得極大的滿足,一種被壓抑的蓬勃的生命意識不斷向外流露。作品《謝肉祭與四旬齋的戰爭》正是在這樣的狂歡文化視域下構建起的藝術主題。
三、主題的二律背反:禁欲與縱情
作品在狂歡文化視域主導下建立起的世界觀體系產生了有別于官方價值體系的全新視野,也帶來了二者難以調和的矛盾與沖突。這兩種世界觀體系一方代表著禁欲思想,一方代表著狂歡自由,縱情欲望的民間文化。它們是兩種思想行為的沖突,也是兩種價值體系的博弈。
在作品中狂歡節日的游行隊伍與四旬齋的游行隊伍,在偌大的城鎮廣場上開交鋒。也由此產生主題的二律背反。四旬齋是信徒們紀念耶穌的節日,人們需要懺悔禁食。這樣嚴肅的氛圍與一旁喧鬧歌舞的狂歡節隊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官方教會既不能容忍混亂無序的狂歡節行為,也無法接受在這種種行為背后的狂歡精神。盡管官方教會極力打壓著這種民間力量,但兩者還是在此消彼長的過程中存在著。
兩種世界觀體系交互影響。在宗教體系的壓迫下,狂歡文化讓邊緣狀態的生命意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舒張釋放。這種挑戰歸根結底是利益的沖突。保守而又專權的教會成為市民資產階級壯大的巨大阻礙??駳g隊伍與四旬齋隊伍的交鋒恰如新教與舊教的沖突,它們在矛盾沖突中推動社會發展。宗教、階級、思想的矛盾集中戲劇地反映在了作品主題中。讓作品產生主題的二律背反,也在無數矛盾沖突中閃耀出獨特的人文哲思!
參考文獻:
[1]沃日恩格爾.勃魯蓋爾[M].徐頔,譯.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5.
[2]夏忠憲.巴赫金文化詩學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4]梅蘭.巴赫金哲學美學和文學思想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羅晨,湖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