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德鎮瓷畫具有繪畫性、工藝性雙重特點,作為千年陶藝中的重要門類,其本身的藝術、歷史價值不容忽視。本文將以景德鎮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瓷畫文化的發展歷史,探索其中的獨特內涵。
關鍵詞:瓷畫;景德鎮;藝術
一、引言
陶瓷在人類文明歷史上已存在千年之久,瓷畫作為陶瓷裝飾的主要手段曾首先啟動了中國繪畫史,又在中國畫高度成熟以后,吸納其成就在瓷器表面開辟了新境界。從新石器時代的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到元青花、清五彩、近現代高溫顏色釉,這一藝術形式在歷史的發展之中愈加綺麗多姿。景德鎮作為千年瓷都,在瓷器生產和藝術性兩方面更是大放異彩。景德鎮瓷畫藝術也伴隨著該地制瓷業的興起而繁榮,在千年的陶藝史中占據重要一隅。
二、“瓷畫”的概念
“瓷畫”,專指以繪畫工具使用陶瓷材料或在陶瓷立體器皿表面、或在瓷板平面上的繪畫表現。它常與“陶瓷藝術”“陶瓷裝飾藝術”等概念一同出現,仔細深究三者大有不同。“陶瓷藝術”是通過陶瓷造型和裝飾形式特征來進行表現,并以利用材料和技術為基礎。“陶瓷裝飾”既從屬于陶瓷藝術中的造型因素,又具有相對獨立的表現形式,除去造型自身的裝飾性外,最主要的裝飾形式有圖案、繪畫、浮雕和顏色釉等類型,裝飾工藝包括刻畫、貼塑、鏤雕等等。“瓷畫”則主要圍繞的是陶瓷裝飾藝術中的“圖案”和“繪畫”層面討論,在材料與工藝結合之中產生新的效果,是利用了中國繪畫成就的陶瓷裝飾,是丹青與泥火的藝術融合。由于其緊緊追隨傳統繪畫而雅俗共賞,較陶瓷裝飾其他領域都更具社會影響力。[1]
三、景德鎮瓷畫歷史分期
以景德鎮為基點,瓷畫歷史可分為兩段時期。景德鎮之前,主要包含新石器時代陶器繪畫、唐代長沙窯釉下彩繪、宋代磁州窯系瓷繪三大板塊,這一時期瓷畫風格呈南北兩派并各具體系。景德鎮及其后時期,南北兩派合流,歷經元、明、清發展至近現代,并受各個時代繪畫藝術影響,瓷畫藝術進入頂峰。因此,要理解當代瓷畫藝術語境還需放眼其歷史源流,厘清以景德鎮為觀察基點的瓷畫歷史第二時期的特征與發展變化亦尤為重要。
從元代始,青花的出現可謂在景德鎮瓷畫歷史中起著極為重要的開山奠基作用,甚至可以說元青花讓整個中國的瓷畫歷史由此進入了景德鎮時代,白釉青花的視覺特征意味著中國瓷畫的美學特征開始穩定。潔白厚重的胎體,釉面白里泛青,光潤透亮。胎骨厚重,形制巨大。清潤的青花較磁州窯黑花雅致,又吸收其筆法,蒼雄沉郁而秀麗清雅。當時的回回人作為“中間商”,一方面進口了中東地區的鈷青料賣與元王朝制瓷;同時,結合中東審美習慣設計圖案粉本以便出口。所設計的圖稿經浮梁瓷局而安排給磁州窯或吉州窯移調景德鎮的工匠復制,并逐漸傳授給景德鎮工匠,成熟元青花的成批生產便由此形成。總而言之,青花瓷的成功燒制具有里程碑意義,形成了結合中國水墨畫之美的陶瓷繪畫,極具民族特色。景德鎮制瓷業也從此崛起,享譽全球。
明清時期,青花的清新淡雅更是符合隱逸閑適的文人畫審美傾向潮流。因此,盡管成華朝起不斷發展五彩瓷而至清代五彩瓷愈盛,但青花始終處于強勁的地位。而成化(1465-1487年)時期是青花的又一高峰。一反前朝的雄健豪放而清淡雅致,結合玲瓏俊秀而圓潤的造型,整體輕松愉快。后來,隨著明朝逐漸衰落,官窯生產逐漸讓位于景德鎮民窯。民窯吸收院體畫、文人畫并借鑒明小說插圖版畫,風格自由多樣、生動活潑。當然,明清時期亦出現新的瓷畫種類——彩瓷,顏色艷麗,包括斗彩、五彩、琺瑯彩、粉彩等。成化時期,皇室不惜工本大量燒造御用瓷器,斗彩尤盛,以往的顏色釉逐漸退居次位。其中較具代表性的諸如成化斗彩雞缸杯。此外,還有由阿拉伯傳入、康熙帝專邀法國琺瑯藝人進宮創作而形成的琺瑯瓷器;在五彩基礎上借鑒琺瑯彩而燒制的粉彩瓷器以及在粉彩基礎上創作的能夠達到文人山水畫的淡墨效果的“淺絳彩”等,皆為瓷畫史上重要的藝術突破與創新。至此,追求中國畫表現效果的釉上色料基礎完備。
到了近代,民國的瓷畫藝術伴隨著景德鎮經濟基礎的整體下降而衰落,但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別具一格的新粉彩可謂異軍突起。所謂“新粉彩”,是畫面相對出新于傳統粉彩而色彩比淺絳畫更華麗豐富,這樣的作品既受到市場的廣泛接受,又為高官賞識。著名畫家在景德鎮作瓷畫則是現代時興之事。林風眠就曾在景德鎮留下瓷畫作品。他們親自執筆,依照已有的繪畫經驗一揮而就,這樣便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藝術之風。特別是在現代釉上彩引進西方新彩后,能夠自由調配顏色,且燒制之后能基本保持原樣,這就降低了對于藝術家熟悉瓷畫料性的要求。不過現如今,利用高溫顏色釉作瓷板畫的方式反而后來居上,意想不到的出窯效果、獨特的色彩以及奇幻的肌理效果,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追隨創作。
參考文獻:
[1]孔六慶.中國陶瓷繪畫藝術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張欣芊(2000.1-),女,漢族,江西萍鄉人,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藝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