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鍵 昌德敬
摘要:本文強調了解讀現代陶藝雕塑創作語言的重要意義,并簡單分析了現代陶藝雕塑創作語言的特點。同時,從材料語言、陶瓷工藝語言、自由多變的造型語言、技巧與工具運用產生的語言、綜合材料運用產生的語言幾方面入手,闡述了現代陶藝雕塑創作中藝術語言的應用類型。
關鍵詞:現代陶藝雕塑;創作語言;造型語言
一、引言
陶藝雕塑主要以陶土、黏土等材料經過提煉、成型、上釉、燒制等方法所制作而成的藝術品。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雕塑語言的應用在現代陶藝創作語言中產生了較大影響,推動了現代陶藝的進一步發展,促使現代陶藝在藝術感覺、造型特點等方面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基于此,探究現代陶藝雕塑的創作語言具有極高的現實價值。
二、解讀現代陶藝雕塑創作語言的重要意義分析
在現代陶藝創作語言中,雕塑語言占據著重要地位,影響著現代陶藝創作。同時,對于現代陶藝而言,其并不局限于一種形式語言的應用,多樣性創作語言的交互使用形成一件現代陶藝作品。無論是具象的現代陶藝作品中,還是在抽象的現代陶藝作品中,均能夠發現雕塑語言的綜合性應用。在實際的創作中,不局限于表現手法之間的限制,而在一件陶藝作品中融合多種表現手法,促使現代陶藝作品自由性、表現性更強,有著更為廣闊的表達空間。
站在符號學的角度分析現代陶藝雕塑創作語言,能夠讓人們更加精準的、全面的實現陶藝雕塑藝術設計制作水平、風格特點的把握,并在符號的支持下實現不斷更新、創新。可以說,對傳統符號進行繼承與創新,并結合美學法則實現新符號的生成,是陶藝的生命所在[1]。雕塑符號在陶藝創作中能夠發揮出較好的指導性作用,推動傳統陶藝不斷更新發展。從這一角度來說,分析現代陶藝雕塑的創作語言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在現代陶藝發展中起到支持性作用。
三、現代陶藝雕塑創作語言的特點分析
第一,材料的限制與探索。現代陶藝雕塑主要以泥為材料,與單純的雕塑藝術相比,在材料種類方面,現代陶藝雕塑材料的局限性更強。但是當前的陶藝雕塑創作者們普遍對對泥性語言進行更深層的探索,并與泥土材料實現“交流”。
第二,工藝的局限與突破。現代陶藝雕塑由傳統陶瓷藝術發展而來,所以在實際的發展中不可能擺脫傳統陶藝以及現代藝術審美的影響,即現代陶藝雕塑創作不僅要遵從傳統陶瓷藝術的工藝性,還需符合現代藝術的審美習慣。為了實現更好發展,在現代陶藝雕塑創作中,既要以陶瓷工藝為基礎,又要努力突破工藝局限,相對應的,其創作語言也得以限定與擴展。
第三,燒成過程中的偶然性。在實際的陶藝雕塑作品創作中,創作者普遍以包容心態對待作品的“不足”之處,體現了創作者對偶然性的認同。對于現代陶藝雕塑而言,創作者認同并追求意外的偶然效果,能夠推動現代陶藝雕塑新創作藝術語言的產生[2]。
四、現代陶藝雕塑創作中藝術語言的應用類型探究
(一)材料語言
1.泥性的把握與應用
在現代陶藝雕塑的創作中,創作者普遍會結合相應作品的現實需求對泥料特性展開全方位分析,并完成合適泥料的選取。一般情況下,泥料的多種特性,如柔韌度、干濕度、可塑性等均會發生相互影響,具體來說,在同種泥料條件下,當其干濕度發生變化時,其可塑性、柔韌度等特性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基于這樣的情況,在實際的陶藝雕塑創作中,要選定合適的泥料干濕度。同時,還要對泥料的柔韌度與可塑性展開合理確定。泥料柔韌度與可塑性之間的關系為:在泥料柔韌度較高的情況下,其可塑性更強。實踐中,可以通過在泥料中摻入棉絮的形式,提升其柔韌度與可塑性,完成更加復雜的形象塑造。
2.對泥性的尊重與順從
相比于繪畫等藝術形式來說,陶藝雕塑先有了材料與技術,然后才擁有創作者觀念。因此,在實際的陶藝雕塑創作中,要重點關注“土的本性”,即尊重、順從泥性。現代陶藝雕塑創作中,創作者要拋棄“事物可以認知并受我利用”這一低級觀點,轉向對事物須不斷探索、順從并尊重的觀點。該創作理念也與中國傳統的“不與自然爭”“謙遜、合和”的價值觀念相符合。筆者認為,這種認識材料的態度(尊重、順從泥性)值得重點宣傳與發揚。
3.創作者性情與泥性的融合
在現代陶藝雕塑的創作中,創作者不僅要尊重順從泥性,還要有意識的分析自身性情與泥性之間的關系,促使創作者性情與泥性達到融合統一的水平。良好的、富有生命力的現代陶藝雕塑作品,不僅表達出泥土本身的特性與特點,該可以傳遞出創作者本身的精神氣質以及思想感性,并在相應陶藝雕塑作品中以視覺的形式傳遞給受眾。在長時間的陶藝雕塑創作中,創作者與泥土親密接觸,其性情受到泥土的“同化”從而達到性格相互中和的效果,實現創作者與泥料關系的升華。
(二)陶瓷工藝語言
1.成型工藝產生的語言
現階段,陶瓷雕塑常用的成型工藝主要有三種,即:手塑成型、拉坯成型、模具成型(注漿成型)。其中,對于手塑成型來說,其屬于自由的創作語言。實踐中,創作者可以選擇各種方式完成不規則形狀的自由塑造,因此在造型復雜程度相對較大、形體變化相對較多的陶藝雕塑作品創作中,手塑成型更為適用,且該成型工藝也是創作者最容易操作的一種模式,進一步拉近了創作者與陶瓷雕塑之間的距離。對于拉坯成型來說,其擁有加高的技術含量,需要創作者根據機器轉動對泥料進行塑形。依托這種成型方式所產生的弧線與創作者的情緒息息相關,因此相應陶瓷雕塑作品富有較高的個性。相比于其他兩種成型語言來說,拉坯成型是最富有溫度與節奏的現代陶藝雕塑創作語言。對于模具成型來說,其主要使用在模具中注漿完成陶瓷雕塑作品的創作。為了保證脫模效果,一般會在模具中剔除過于尖銳的細節,因此更多的模具成型作品均為抽象的、意象的。
2.裝飾工藝產生的語言
在當前的現代陶藝雕塑創作中,常用的裝飾工藝包括彩繪裝飾、釉色裝飾以及雕塑裝飾。其中,雕塑裝飾也屬于造型語言,因此在本處不多做闡述,主要在下文第三節(自由多變的造型語言)中分析。對于彩繪裝飾來說,一般分為釉上彩繪(古彩、粉彩、新彩)以及釉下彩繪(高溫燒至顯色),所產生的藝術語言以及燒成效果也存在差異。對于釉色裝飾來說,由于其種類相對較多,因此創作者可以結合實際創作需求進行選擇。
(三)自由多變的造型語言
造型語言不受到材料種類、創作手段的限制,可以讓更多的受眾產生共識。對于造型語言來說,其擁有獨立的語言要素,包括點、線條、色彩、空間、構圖、比例等等,這些語言要素不僅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進行多要素結合,賦予陶藝雕塑作品抽象表現能力、現實表現能力。結合表現對象的形式框架,這些造型語言要素在的陶藝雕塑創作中擁有特性的表達、隱喻功能,且同種造型語言要素在不同的陶藝雕塑作品中所表現出獨特性,提升創作者與陶藝雕塑作品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創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隨時調動著這些造型語言要素,也隨時實現形式創新,表現出富有不同生命力的線條、色彩、筆觸等等。
同時,對于這些造型語言要素來說,其擁有要的紀錄價值,能夠真實紀錄、反映陶藝雕塑創作者的情感和思維變化。可以說,這種多變的造型語言在現代陶藝雕塑祖作品創作中不可或缺,其貫穿于實際現代陶藝雕塑創作的各個階段,依托會創作者對造型語言要素的自由運用,以表達相應作品中的造型形象。
(四)技巧與工具運用產生的語言
技巧與工具會給現代陶藝雕塑創作帶來不可忽略的創作藝術語言,促使現代陶藝雕塑作品的時間感、節奏感增強,且能夠一定程度地表現出創作者當前的情緒以及精神狀態[3]。可以說,不同的技巧與工具會促使現代陶藝雕塑作品呈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也能夠對創作者的創作心態造成影響,促使現代陶藝雕塑作品的藝術感覺呈現出多樣性特點。例如,《人民廣場》(羅小平)這一組陶藝雕塑作品就運用了豐富的造型技巧,主要使用速塑的手法完成人民廣場中不同人們面貌的即時性表現,展示出了寫意放松的語言風格。同時,在該組的陶藝雕塑作品中,還故意對部分細節進行概括性表達,利用不確定的模糊細節促使作品的回憶性特點進一步增強。該組陶藝雕塑作品表現出了技巧對現代陶藝雕塑作品創作語言所產生的作用。
另外,在當前,3D打印技術迅速發展,其在現代陶藝雕塑作品創作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使用,豐富了作品的創作語言,會在相應陶藝雕塑作品表面留下極強的數字化語言風格,極易形成塊面感。總體而言,技巧與工具的選用會對陶藝雕塑的創作語言產生影響,促使原有的創作語言得以拓展,實現現代陶藝雕塑藝術形式的進一步豐富。
(五)綜合材料運用產生的語言
目前,對多種材料的綜合性應用在現代陶藝雕塑創作中屢見不鮮,促使現代陶藝雕塑作品的可觀賞性進一步提升。例如,將陶瓷材料與木材進行混搭使用,能夠降低相應作品中陶瓷材料所帶來的冰涼、堅硬的視覺感受,促使受眾形成溫暖、親近的心理感受。實踐中,創作者結合自身對多種材料以及陶藝雕塑作品的理解,完成不同材料的選定與搭配。例如,在《手藝·壺》(李岱玫)中,引入了陶瓷、金屬以及木材三種材料。其中,陶瓷作為壺身,形成自然流動與斑駁的質感;金屬為提梁,消除了陶瓷的璞拙之感,賦予作品以高挑的形式美感;木材為壺蓋與把手,消除陶瓷與金屬的冰冷之感。通過這樣的多種材料綜合應用,促使陶藝雕塑作品擁有溫情而文雅、高挑且璞拙的藝術形象。
五、總結
綜上所述,分析現代陶藝雕塑的創作語言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在現代陶藝發展中起到支持性作用。現代陶藝雕塑語言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在創作者的不斷探索突破中實現拓展。實踐中,材料語言、陶瓷工藝語言、自由多變的造型語言、技巧與工具運用產生的語言、綜合材料運用產生的語言均會對現代陶藝雕塑創作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陳文福,王萍.數字印刷語言在現代陶藝創作中的轉譯——評《現代陶藝創作》[J].印刷技術,2019(05):42.
[2]喻斐.解讀當代中國女性陶藝家創作語言的形成與特質[J].景德鎮學院學報,2018,33(05):108-111.
[3]趙良.現代紫砂陶藝創作中設計語言的運用探析[J].美與時代(上),2017(12):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