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尚簡”是文人山水畫中一個重要的審美特征,文人山水畫的“尚簡”意識是在傳統哲學思想和文人畫自身發展規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老莊”學說為文人山水畫“尚簡”的審美意識奠定了哲學基礎,文人畫論為其提供了理論支撐。本文主要對文人山水畫“尚簡”意識的成因,與其在文人山水畫中的具體表現,此兩個方面進行論證。
關鍵詞:文人山水畫;尚簡;意識
一、文人山水畫“尚簡”意識的形成
受道家的清靜和玄虛思想的影響,文人山水畫藝術追求“簡”的至高境界,在功能上強調“自娛”“寫胸中之意”“取樂于畫”“出世”,在藝術表現上要求不拘于形似,要“得之象外”,抒發主觀情感。這些藝術主張和道家的哲學精神極為相似,老子和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學說和主張思想影響了后世的文人山水畫家。老子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少則得,多則惑”;莊子云:“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其“虛而待物”“物我兩忘”的人生觀深刻影響了文人山水畫家的理論研究和繪畫實踐。在老莊學說的影響下,文人山水畫家逐漸“走出俗世”,歸于自然。在藝術實踐中,領悟到了“大象無形”“大道至簡”的藝術真諦,逐漸超越物象本身,追求平淡天真的審美理想,力求以最凝練的筆墨表現出物象的氣質。道家思想為文人山水畫“尚簡”審美意識的形成奠定了哲學基礎,是文人畫論中“尚簡”意識形成的理論源泉。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中有:“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是故飛走遲速,意近之物易見,而閑和嚴靜趣遠之心難行。若乃高下向背,遠近重復,此畫工之藝耳,非精鑒之事也?!睔W陽修以“蕭條淡泊”“閑和嚴靜趣遠之心”論畫,并被后世文人畫家奉為作畫和鑒畫的最高標準。南朝梁元帝蕭繹《山水松石格》中有:“設奇巧之體勢,寫山水之縱橫”“褒茂林之幽趣,割雜草之芳情”,要求去除自然主義,不可看見什么畫什么,提倡將個人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而不是只取物象之形。蘇軾《蘇東坡集》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指出士人畫不應在形似上計較,而要講求“常理”,深刻影響了后世文人畫論和文人山水畫的發展方向。明末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有:“山不必多以簡為貴”的論述;明末程正揆《題臥游圖后》中有:“多一筆不如少一筆,意高則筆減。何也?意在筆先,不到處皆筆,繁皴濃染,刻畫形似,生氣漓矣”;清代王學浩《山南論畫》中有:“畫以簡為上,雖煙客麓臺猶未免繁碎。如大癡真未易到,大癡法固在荒率倉古中求之,尤須得其不甚著力處”。文人畫論中提到的“簡淡超逸”的美學思想,成了文人山水畫“尚簡”意識形成的理論依據。
二、“尚簡”意識在文人山水畫中的具體表現
文人山水畫家將藝術指向內在修養,使文人山水畫成了表現內在精神的藝術形式。在藝術實踐上,文人山水畫家不再只注重繪畫本身,而更加注重畫外之意,以“暢神”“聊寫胸中之逸氣耳”作為美學追求,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中的“神”“意”“情”“境”融入筆墨之中,形成了以“簡”為貴的繪畫風格,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形式。比如蘇軾的《古木怪石圖》,畫中古木和石頭皆用清淡、空靈松散的筆觸似勾似擦,草草而成,不作過多描繪,土坡用一筆帶過,信筆作出,不求形似,營造出了“蕭散簡遠”的境界;再如倪瓚的《漁莊秋霽圖》,作為中景的湖水以空白代之,不著一筆一墨,雖不見飛鳥、帆船和水紋,但其意境深遠,耐人尋味,真正做到了筆斷意連,以少勝多。試想如果將湖面全部畫滿水紋,不過咫尺距離,不足以顯示其廣闊、長遠之勢,這種“蕭疏空靈”的氣質,映照了文人山水畫“尚簡”的審美追求。
三、結語
文人山水畫家以筆墨釋解胸中盤郁,崇尚“簡淡超逸”“閑和淡泊”,反對“呆滯僵化”“劍拔弩張”,力求以有限的筆墨表達對自然的無限思索向往之情。其筆墨中蘊含著獨特的哲學性和抒情性,是畫家心靈與自然合一的反映。文人山水畫家“尚簡”意識的形成是深深根植于傳統哲學思想之中的,它的出現有著深厚的文化和理論支撐,是受老莊哲學思想和文人畫論影響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2]程明震.文心后素:文人畫藝術研究[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3]張寬武.中國畫理論探微[M].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4]張明學.道教與明清文人畫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8.
[5]周雨.文人畫的審美品格[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許永富(1992.10-),男,漢族,籍貫山東省蘭陵縣,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2018級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為山水畫創作與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山水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