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佳
摘要:作者在這本書當中分為了三個部分,分別以卡夫卡、普魯斯特、畢加索三位20世紀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為范例,對當代的西方藝術從哲學的角度進行了嚴謹細致的分析和探討,作者使用了鮮明的現(xiàn)象學方法論進行了當代藝術的分析,并且結合了海德格爾的思想將分析的結論更加穩(wěn)定嚴謹。
關鍵詞:矛盾;哲學;當代;強力意志
有幸讀到《當代藝術的哲學分析》這本書,在藝術領域中對于當代藝術這一范圍,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和發(fā)展性,我本人也是試圖在一直了解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也是通過這次課程選擇一個合適的研究方法論和合適的思考角度,當老師推薦這本書的時候,我便決定這本書將是我走進當代藝術的哲學第一步。這本書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分別以卡夫拉①、普魯斯特②、畢加索③三位在20世紀近當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大師為范例,從哲學的維度運用鮮明的現(xiàn)象學研究方法對西方當代藝術進行了嚴謹細膩的分析探討,并且該作者結合了海德格爾的思想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擴大當代藝術的維度。
一、論卡夫卡
本書的第一部分便是一現(xiàn)代歐洲極為重要的作家,通過對他三篇小說《在流放地》《饑餓藝術家》和《地洞》分析,我可以了解到作家對于我們現(xiàn)在這個世紀里的人類生存情況和人性極為戳中要點的把握。藝術乃是回憶和理解的行為,通過這種行為,經(jīng)驗的意義才能向那個取得經(jīng)驗的人啟示出來。唯有通過這種意義闡明,生活經(jīng)歷才能成就自身。小說《在流放地》首先就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法律觀的徹底反常矛盾化,在流放地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和軍官的觀念的描寫吻合于文本開頭已經(jīng)顯明的矛盾原則。這架機器的最后的運轉是與軍官的解釋相矛盾的,它沒有緩慢地按照所觸犯的法律條款進行刻寫,沒有出現(xiàn)軍官所說的所謂的在第六個小時出現(xiàn)的拯救,沒有尸首掉進土坑時的輕飄飄的姿態(tài)。如果一種法律再也沒有追隨者支持它,或者說已經(jīng)很少有追隨者了,則這種法律觀又如何能夠調節(jié)群體生活呢?那么法律的實行和存在還有什么意義?假如再也沒有人相信這種判決和執(zhí)法,那它就喪失了它的力量,而且,這種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何時被廢除掉,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由于某種“慣性”定律,這種傳統(tǒng)或許還會延續(xù)一段時間。在一個惰性、毫無判斷力的(新司令官就被描寫成這個樣子)社會里,這種對傳統(tǒng)的沖擊力來自外界。這種從意義到荒謬的反常化延續(xù)到了《饑餓藝術家》,這篇小說則是通過饑餓藝術家這個特殊職業(yè)對自由的反常化,但正是通過對自由的極端控制恰恰反而揭示出了最大的自由。饑餓藝術家的活動乃是對一種自然生存需要的不斷否定。他不斷地否定自然必然性,即自然的局限性,這難道不是他的自由的一個標志么?然而,這種“自由”卻導致了最大的不自由,因為他除了否定之外總是一無所為。這種反常的矛盾化在《地洞》讓我得到了更明確地認識,動物的擬人化角度雖沒有明確地指出文章在說什么,但是卻給人無限的可能,在我看來,這只動物仿佛現(xiàn)在人的理性生存意識,在一個不安全的范圍內盡力地去尋找是自己感到安全的地方,防止發(fā)生意外,仿佛它在受著不知名的外界威脅,但是無非是在一個地洞里四處逃竄,帶著它自己的呼吸,逃竄自己,這和現(xiàn)代人的自我異化極度符合。將自己所在的給定事物都變成了它可以支配的客體,和西方的形而上學領域有著相通的解說。
二、論普魯斯特
本書的第二部分展示了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我初讀時感到了一些困難,很難去理解到我們這個世紀初資產階級的生活環(huán)境,很難去理解普魯斯特描述的貴族圈子的生活。但這篇小說并不是完全的社會小說,而且還會讓我們們對其中的時間有著十分敏銳的把握和刻畫,按照普魯斯特自己的話說:“我的書完全起源于對某種感覺的運用······這種特殊感覺類似于一臺望遠鏡,是以時間為目標的;因為望遠鏡使肉眼看不清楚的星星變得清晰,而且我還嘗試去清楚地認識那些下意識的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完全被遺忘了,有時在時間上已經(jīng)變得十分遙遠了。”讀普魯斯特的小說讓我有一種不同的體驗,不再是書上清晰直白地傳達著某種新的訊息,而是像一個放大鏡,我們在閱讀自己,只不過通過普魯斯特的特殊處理為媒介使我們的這種細微感覺變得更加清晰,我們不是在簡單地接受者,而是共同參與到了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每一個人的閱讀體驗和即時思想都是不一樣的,可以體會到一種通過對藝術的辨析而獲得的成就感,成就感又帶來了幸福感。
三、論畢加索
本書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論述的是我相對比較熟悉的造型藝術方面,同時也是我通過此書最想了解到的領域。在這本書里作者對畢加索的部分女人肖像畫作進行了分析,這種通過多個角度統(tǒng)一到一個維度的方式,作者提出了“多維性”的說法。并且可以看出來作者試圖去把握畢加索藝術的態(tài)度,并且認為在畢加索的藝術當中起到最主要的是某種強力因素。我認為畢加索畫中的強力因素與尼采提出的強力意志有著很高的貼合性,畢加索多維性的嘗試剛好對應了尼采所提出的混沌的強制,尼采明確地表示過藝術家不應按照事物的原貌去看待事物,而是要注意事物更充實、更簡單、更強壯的一面。在畢加索的藝術當中,有一種力量被強化了,而這種強化卻是在每一次的簡化當中,因為一步又一步的簡化當中,在背后操縱著一切的藝術家本身也被暴露了出來。最初觀賞畢加索的繪畫是會讓我們產生一絲排斥與反感的,因為人們普遍是在用自己的已知事物的概念來去認識一件新東西,當這個事物與他們意識里的概念相似時,會獲得一種掌握意象的愉悅感和滿足感,而在畢加索的畫面當中人們的僅存的已知意識被擊碎成無,他們在其中看不到本身所期望的東西,但是當我們退出對于事物外部表象的認知范圍后,去試著了解在畢加索的藝術當中最主要的是支配某種意識的力量后,我們就會在某種限度內去了解并接近這種力量,而不是作為這種力量的被支配者,通過這種認同感從而使這種力量更加強化,在尼采④的《強力意志》中提道:“現(xiàn)代藝術乃是制造殘暴的藝術。——粗糙的和鮮明的線條邏輯(Logik des Lineaments);動機被簡化為公式,公式乃是折磨人的東西。······色彩、質料、渴望,都顯出兇殘之相。·······總的來說就是邏輯、巨量和兇殘。”在傳統(tǒng)藝術當中,一幅畫時每一天的努力塑造,畫是一步一步的加法來完成的,一幅畫就是添加的最后成果。而在畢加索這里,畫乃是摧毀的最終呈現(xiàn)。
當我們細細欣賞畢加索的畫作,雖然畫作的主題更多的是女人和性等人們最原始最強烈的欲望,并且將畫面中最隱私的部分放在最明顯的位置上,使之更加強烈。這與社會的隱藏私密性是背道而馳的,但是我們可以隱約地感受到,畢加索通過這種暴力的處理方式,顯示出一種強大的支配力量,他并不害怕這種東西,也沒有為了警告世人讓他們遠離,而是將這危險的東西掌握在手里,他從一個被支配者變成了主宰者,這種原始本能失去了狂放不羈的特性。
在我們這個時代里,各種各樣的意志都有不妨一試的可能性,意識肆無忌憚的碰撞和交鋒,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其妙效應,這種意識有時和我們的普遍常識是相對抗的,某種反常化正在逐漸變得正常化,人們對于逐漸出現(xiàn)在視野里的混亂和猙獰有著越來越大的包容性。福禍相依,意志不能如此暢行無阻地洗刷著我們的社會,它必然需要某種與之對抗的力,才能夠讓意志不斷地沖擊和考驗,當意志在阻力當中抗拒的越強烈,在藝術作品中就會讓我們越發(fā)的喜悅。在當今社會理性規(guī)范著人類的生存行為,越來越多人的限制著自我的天性只為了更好地融入這個世界,而對自己的真實意志相抗衡,越來越多的感受被忽略,逐漸冷靜,精確,邏輯,生硬,節(jié)欲;我們原生意志的激情,欲望,狂放,活躍,爭斗像是一方困獸,等待著合適的機會沖破而出。畢加索的繪畫也許比任何繪制都要真實,他的暴力源于生命,歸于生命,畫的就是現(xiàn)實的人生。人生是短暫伴隨著酸甜苦辣的,只要我們的意志還存在,它便能一直抗衡著約束我們的規(guī)則,創(chuàng)造無限的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正是這種不斷抗衡的力量,對于意志的渴望,生命便是永不停歇地燃燒著,這種無限的潛在能量便是生命,永不枯竭的生命。
參考文獻:
[1]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觀念[M].倪梁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2]魯?shù)婪颉ぐ⒍骱D?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等譯.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朱其.當代藝術理論前沿[M].滕守堯.江蘇出版社,2012.
[4]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沖白,譯.商務印書館,1982.
[5]尼采.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M].張念東譯.商務印書館,1991.
[6]海德格爾.海德格爾論尼采——作為藝術的強力意志[M].秦偉,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7]瓦爾特·比梅爾.當代藝術的哲學分析[M].孫周興.李媛.譯.商務印書館,2017.
[8]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9]吉爾·德勒斯.尼采與哲學[M].周穎,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10]EH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林夕,等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