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博文
摘要:“沉浸式藝術”這一新興概念,早在1900年的電影當中就已初露苗頭。2010年,丹麥藝術家埃利亞松與馬巖松在UCCA的合作展覽“感覺即真實”則是在國內將沉浸式藝術從朦朧的概念推送至大眾的目光中來。現今,在沉浸式藝術來到中國之后已然火遍大江南北,而有關于沉浸式藝術的研究也在不斷更新換代當中,但就目前,沉浸式藝術已經進入了一個趨向于成熟的展覽,但它卻還未有一個嚴謹并使大眾所認可的定義,筆者曾試圖從沉浸式藝術的娛樂與價值兩個角度試圖為沉浸式藝術下一個相對而言比較直觀的定義,但其結果差強人意。本文將研究大型沉浸式裝置藝術體驗的一件里程碑式作品——蘭登國際(Random International)《雨屋(Rain Room)》,再分析研究《雨屋》這件沉浸式裝置藝術的出現,將藝術與觀者之間的那堵玻璃墻敲碎,成為一種觸手可及的藝術。
關鍵詞:沉浸;體驗感;雨屋;交互裝置
一、蘭登國際及沉浸式體驗
蘭登國際是一支藝術團隊,創建于2005年,期初階段由弗羅里安·奧特克拉斯和翰尼斯·科柯兩位德國藝術家創建。蘭登國際藝術團體常在英國倫敦開設藝術工作室,近幾年其涉足多重領域,完成的作品不僅能表達藝術家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能在觀賞者的體感上做出另類的表達。他們打破內心的思維桎梏,嘗試在當今的科技世界里探索人類新的需求,通過改變環境讓觀賞者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體驗不同的意識、感知與直覺,打造一個夢幻般的空間。其作品《萬物與虛無》是蘭登國際在亞洲地區的首次個展,2018年在上海盛大開幕,本次展覽力圖為觀眾提供一個即時并且富有感知的互動體驗,探索當今時代下科技與藝術結合產生全新的感受。本文研究其團隊早期的一件作品——《雨屋》,這件作品延續了其團隊理念與藝術道路,創作歷經四年時間,2012年在倫敦首次展出,2013年踏足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完整的體驗過程不足十分鐘,而在紐約卻有觀眾愿意花費十二小時排隊只為觀其樣貌,《雨屋》在中國的展出為2015年9月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亮相,本文將對該作品的浸入式裝置、體感新模式及藝術與科技的新模式做研究,探索不同的藝術體驗方式。
沉浸式體驗字面意思為一種使觀眾浸入到某種環境中,讓其全身心全感受都被該空間支配,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都受到環境的影響,并因此達到全身心地融入感。沉浸式體驗的定義如上文提及,并沒有一個能讓多方信服的定義,不同的領域對其的看法不同,還需探討,但此藝術已然進入大眾生活,從早期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到現在的“teamlab”、騰訊科技展、《又見平遙》,多方專家從不同的藝術形式都實現了沉浸式體驗,不僅是現在的沉浸式網吧、沉浸式茶館、沉浸式書店,在將來也會呈現“萬物沉浸”的盛況,因此其發展前景極為可觀。
二、“雨屋”的浸入式裝置
“我們努力想做的,是讓所有作品都非常直觀,你甚至不需要知道它是什么,你只要走進去,然后就明白了。”這是“雨屋”的創作團隊為本次作品做的宣傳廣告,該藝術團隊追求的就是將藝術用大眾的方式展現,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觸感。
“雨屋”的裝置是由水、注塑貼磚、電磁調節閥、定制軟件、3D追蹤攝像頭、鋼梁、水處理系統、格柵地板組成。從門口向內看,會看到整個房間都在下著大雨,當觀眾靠近落下的雨時,隱藏在房間的3D鏡頭會感應到人體,并實時監測游客的運動情況,將資料上傳給控制系統,系統會關閉游客上方的雨水,可以理解為每個人以自身為圓心創造一個直徑為兩米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內沒有雨,并且落在地上的水會被循環利用,經過清潔處理后會再落下,每分鐘需要的水僅1.8噸。雨屋的裝置從沉浸式藝術初期就有了類似的雛形,蘭登國際試圖在日益機械化的世界里探索人類的狀態,通過實驗不同的意識、感知與直覺,去塑造一種可能的行為環境原型。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環境下,裝置所帶來的感受會成為唯一的感受,雨屋極大地利用了場地、材料以及人們的情感,不同的觀眾進入會有不同的體驗,該裝置是結合了藝術、科技甚至哲學的產物,很多體驗者進入后佇立許久,直到工作人員提示才回過神來,在這個空間內或許可以釋放別處的壓力,或許可以讓我們靜下來放慢一些生活的節奏,這也是“雨屋”能被大眾所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雨屋”的沉浸式體驗
人們對于沉浸式藝術可以有無數種體驗方式,“沉浸式體驗”目前也傳遍了世界,目前新興起的沉浸式密室逃脫、沉浸式劇本殺、沉浸式餐廳、沉浸式書店、沉浸式自習室等,門類眾多,還出現了大型的沉浸式商場,沉浸式藝術街區,沉浸式商業藝術綜合體。全球沉浸產業從2011年興起至今,相比電影、主題樂園等傳統娛樂產業,“沉浸式體驗”還處于新生兒狀態,對于一項新生事物而言,定義模糊或許是一件好事,因為定義模糊就可以嘗試進行更多跨界融合和探索創新的可能。
筆者認為觀眾想從沉浸式藝術中獲取的體驗大可分為:游戲性、故事性、藝術感、體驗感。其中體驗感是最為重要的,區別于其他的藝術而言,沉浸式藝術是通過改變周圍的環境來改變體驗者感受的一種藝術,其重點就是“觸感”以及“互動感”,可以說互動感是沉浸式藝術的核心,早在20世紀中期,就有類似的作品出現,如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無限境屋,該作品與Teamlab團隊的作品極為相似,但是未把無限境屋歸于沉浸式藝術的原因就是無限境屋是靜態的燈,而Teamlab的作品可以通過體驗者觸摸改變燈的顏色,從而改變整體的環境主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無限境屋的體驗者和環境之間沒有互動性。
有了互動性這一前提,“雨屋”的互動裝置就滿足了這一條件,根據體驗者的運動情況,傳導信息來關閉部分雨水,使體驗者能自由的控制整個環境,在雨中感受沉浸式藝術帶來的感受,有些體驗者會說:“當你向著盡頭走去,很多感覺被觸發,比如你是如何思考的,死亡會是什么樣”。由于本作品的觀眾容納量因場館的面積而受到限制,也會對場館內的觀眾進行數量的限制,所以會確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驗時間,帶給觀眾蘭登國際想要營造的無限的感受。
四、觸手可及的藝術
“我從未踏足過任何一個藝術館,但雨屋讓我著迷,因為我從未想過藝術能如此觸手可及”,這是一位來自新澤西的老婦人體驗過雨屋的感受,確如她所說,雨屋的浸入式裝置不僅結合了科技與藝術,更將藝術的體驗方式更新為如此貼近體驗者的形式。
所謂藝術,是指藝術家想借助某件作品來塑造形象、寄托情感或反映某種現象的文化,沉浸式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最主要的區別在于體驗方式,除沉浸式藝術以外的藝術門類大多作用于觀賞者的眼球,而沉浸式藝術將作品與觀賞者之間的玻璃墻打破,作用于所有感官,操控觀賞者的觸覺、視覺、嗅覺、聽覺,使得觀賞者完全沉浸在一種特定的空間內,通過五感的包圍和心理狀態的模擬,參與者感知與現實世界的隔離,并帶來極致的體驗。
根據“幻境”(中國先鋒全域沉浸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的數據,沉浸式藝術能在諸多崛起的新型業態中以3800%的搜索增長量一枝獨秀,筆者認為跟其藝術形式有很大的關系,沉浸式藝術有獨特的體驗方式,有區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體驗感、互動感、敘事感以及浸入感,所有沉浸式藝術的裝置都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這便是其本質和精髓,沉浸式藝術也可以極大化的滿足參與者個人的個性化需求,有此基礎,沉浸式藝術將在未來獲取更多的體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