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編導在進行舞蹈作品的創作、排練以及演出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將舞蹈形式盡可能地發揮出相應價值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本文的分析過程中,主要就舞蹈編導的表演藝術表現進行分析,以此為相關的舞蹈編導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舞蹈編導;表演藝術;藝術表現;舞臺藝術
一、引言
隨著近些年來的社會發展,使得人們在生活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起對文化以及精神方面的追求,而對于舞蹈而言,是一種以音樂為伴奏,加上具有節奏感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因此可以有效地滿足人們的精神享受,并很好地促進人民群眾之間的溝通交流。為了更好地體現舞蹈的魅力,就需要明確出舞蹈編導的實際表演藝術形式,保證能夠創作出更優秀的舞蹈作品。
二、“留白”處理
對于表演藝術而言,是一種由演員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是作為將編導者與欣賞著聯系起來的重要媒介。但是對于舞蹈演員而言,雖然是最為一種信息媒介,其表演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個信息持續性傳輸的過程,在其中,編導者往往會有著一定的信息量銳減,以及消失的時間或者空間。在這些故意設定的環節中,使得空間和時間都進行了模糊化處理、對于欣賞著而言,無法在這期間找到任何明確的信息,只能夠將這段環節,與整個作品的上下關系進行比較分析,以此能夠明確出編導者的意圖。因此在表演的過程中,就形成了這種“留白”處理方式。
“留白”并不是表演藝術當中獨有的存在,在諸多的藝術表現形式當中,有所體現,例如在繪畫、文學方面,都有著“留白”處理的范例,是在藝術范圍當中廣泛存在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舞蹈表演當中的“留白”處理方面,由于這種“空白”,無論是從欣賞著的角度,還是從編導者的角度出發,都能夠創造出獨特的魅力。
對于欣賞者而言,這種“留白”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為其欣賞的過程中,創造出了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想象空間,是一種高超的表現形式。在創作出一個舞蹈作品之后,是需要經歷一個審美過程的提煉,以此將作品的主題、內涵以及內在的哲理傳達給欣賞著,并在不斷的表演過程中,再次確定下來。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留白”的處理方式,可以很好地成為欣賞者,進行注解的填充,同時在表演的過程中, 也不會對舞蹈作品的整體內容敘述造成一定的影響。也是一種為觀眾留下一些想象空間,以及欣賞過程中的休息時間。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會很自然地進入欣賞狀態,并很自然的退出這個狀態里,使得在潛移默化的情況下,參與到了自身的觀點當中。
在優秀的“留白”處理當中,需要提供一個基本的框架,之后觀眾在進行欣賞的時候,便可以依據這個框架進行自行的思考和聯想,以此讓欣賞著可以一定程度上參與到作品的完成,是一種豐富作品內涵的一種表現形式。
三、寓意的表現形式
對于一個優秀的舞蹈作品而言,需要扎實的舞蹈表現力,以及精美的舞蹈造型,加之各種服裝道具,以及各種優秀的音樂進行渲染,使得成為一個具有較高內涵的舞蹈作品。同時,對于舞蹈作品而言,舞蹈的內涵一直都是表演的過程中,指引表演者,為觀眾提供一個舞蹈主題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進行舞蹈編導的過程中,需要重視起內涵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中寓意的表現形式是一個很好的手法。在舞蹈編導的過程中,可以將寓意的手法應用其中,讓表演者對生活實際當中的一些真實行為進行變現,以此能夠從生活實際的層面上進行舞蹈表現,進而與觀眾產生一定的感情共鳴。
在進行表現的過程中,例如在《雀之靈》這部作品當中,為了表現一個白孔雀的形象,需要演員能夠通過腕、臂以及指等部位的相互協調,將其白孔雀的形象表現出來,在觀眾面前仿佛呈現出一只活靈活現的白孔雀。同時在表現的過程中,需要明快的節奏感,以此讓展現出來的舞蹈懸鏈具有較高的色彩感,是一種對生命的歌頌,讓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能夠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這樣的舞蹈表現形式下,是一種美好意境的傳達,讓觀眾更為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內在價值,以此與自身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
同時意念也是舞蹈在表演過程中的基本特征,與舞蹈意境的變現過程中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舞蹈意境的表達,需要舞蹈者利用各種舞蹈動作所表現出來,這樣才可以實現寓意的最大化表現。例如在《兩棵樹》中,在表演的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反響,作品主要是對戀人的形象進行詮釋,在表演的過程中與兩個不可分割的樹產生了緊密的連接,因此不斷地在舞蹈表現的過程中,推動舞蹈的情節發展,以及將意念推上高潮發展。這樣的舞蹈表演下,更加符合編導者在創作舞蹈作品過程中的想法,將舞蹈作品主題準確地傳達給觀眾。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對舞蹈編導的表演藝術表現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知道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不僅僅需要表演者需要具有較高的舞蹈變現力,同時也需要編導者在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利用各種表演藝術形式進行內涵的表達,以此以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1]皮友全.淺析舞蹈創作中的動物形象塑造及藝術價值[D].山東藝術學院,2019.
[2]雷津.簡析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編導法則[J].通俗歌曲,2017(02):195.
作者簡介:竇文婧,山東歌舞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