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 王春紅
摘要:科學技術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伴著科學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和人類素質的不斷提升,科普教育活動面臨著巨大的需求。科技館等單位是科普教育的關鍵場所,負責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和豐富人類精神生活,應該承擔起主要責任。但在過去的科普教育活動中發(fā)現,知識內容上雖說較充足,形式上卻不新奇親民。尤其是在信息化社會,大眾的審美水平越來越高,“說教式”的科普很難發(fā)揮出效果。此文以科普和藝術的結合作為切入點,從多各方面進行探究,給科普教育的工作人員一些參考。
關鍵詞:科普教育;藝術文化;融合
通過長時間的科普教育活動能看出,大眾并不喜歡科學知識。伴隨著時代的進步,一部分科技館等科普教育場所已成為青年男女游玩或親子出游的主要選擇。但從實際效果看,顯然沒有滿足觀眾需求,一部分人重復前往科技館的概率較低。對此,科技館等科普教育場所的工作者要考慮一個問題:觀眾既然來到這里,說明對科學知識是有需求,那么問題出在哪里?答案不在內容,而在于形式。因為不管形式是怎樣,科學原理不會變。科學知識需要“包裝”,要迎合觀眾的胃口。這不是“墮落”,而是科普教育場所需要真正發(fā)揮出作用所一定要做出的應對。
一、科普教育活動與新媒體藝術中的融合
新媒體的出現,推動了現代信息傳播發(fā)生變革,并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目前新媒體已經全面滲透到各個媒體和信息服務行業(yè)中,新媒體技術與文化內容的結合正形成一個巨大的內容產業(yè)。新媒體藝術也正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因為其本身具備新奇、娛樂等特點,讓大眾在接受其作為信息媒介時會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再加上藝術工作人員的介入,一定對于其本身的傳播形成優(yōu)勢。
在新媒體時代下的科普工作,融合新媒體傳播,成了信息時代科普的新形勢。它延伸了傳統(tǒng)媒體的功能,彌補了傳統(tǒng)科普的不足,在科學普及中充分地發(fā)揮了作用。新媒體藝術成了科普教育的新型表達形式。
二、科普教育活動講解過程中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一門藝術,不管是哪種藝術形式,最終揭示科學原理時需要以語言為載體,其中包括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口頭語言需保持語調上的高低起伏,千萬不要沒有感情的敘述,這樣只會讓觀眾感到無聊犯困。書面語言要防止出現大量的公式原理,最好從身邊熟悉的事物中舉例。不然觀眾很難有興趣聽完或者看完講解,科普教育講解也就變成了一種形式。
在這一方面,各科技館等科普教育場所需增強學習,與此同時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例如廣東科學中心,曾邀請過當地電臺著名播音員等專業(yè)人員給工作者進行相關的培訓,講解者的科普語言藝術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可以對展品講解時變得生動形象,并會廣受歡迎。
三、科普教育活動與童話等兒童藝術的融合
兒童是科普教育的關鍵。根據少年兒童的特點,不僅給科普教育帶來了便利,也提出了特殊要求。例如他們的求知欲非常旺盛,對科普內容會產生較大的興趣;但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很難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所以,為了對兒童進行科普教育,一定要從兒童的興趣入手,童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不僅能夠在講童話的過程中穿插科普內容;也能夠在表演童話劇的時候運用科技展示手段。
在此方面,廣西科技館做出了嘗試。例如童話故事《小麥尋家》和其有關的展品,主要是向兒童傳遞環(huán)保知識。兒童和成人不同,若直接在他們的面前揭示環(huán)境污染的場景非常不合適,所以廣西科技館以小北極熊的口吻,表達對環(huán)境污染的控訴,通過漫畫展示等,引起兒童對小北極熊的同情,也讓環(huán)境保護意識滲入兒童的心中。
四、科普教育活動與“魔術”等潮流藝術的融合
科普教育活動與“魔術”等潮流的藝術形式的融合比較好理解。不管是魔術讓人驚奇的手法,還是雜耍中讓人贊嘆的技術,背后都有科學道理。例如有些魔術,運用光學原理,觀眾因為光的角度等原因看不到魔術師做到手腳,魔術揭秘在互聯(lián)網上不足為奇。再例如說雜耍,在需要保持平衡的表演過程中,一定有力學原理的運用,包括中心的保持,力的平衡等,相關的分析也很常見。科普教育活動要想做到與潮流藝術相融合的難點在于,要有敏捷的頭腦,擅長反向思考,從運用科學來展示藝術,變成運用藝術引起觀眾對科學的興趣。
五、科普教育活動與戲劇表演的融合
優(yōu)秀的戲劇演員能夠給角色帶來巨大的張力,可以讓故事深入身心,讓觀眾感覺身臨其境。優(yōu)秀的喜劇能夠讓觀眾捧腹大笑,偉大的悲劇能夠引發(fā)觀眾對人生產生思考。戲劇所能達成的效果和科普教育活動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因為科普教育活動不是讓觀眾看新鮮,而是希望觀眾記住一些科學道理。這種情況下,設計一出精美且表演到位的戲劇,可以更好地吸引觀眾的注意,讓觀眾了解和記住科學道理。
六、結語
總之,科普教育工作已經邁進了一個新時期。回望過去,一部分科普教育選擇走進社區(qū),設立展板,講授人員講解的形式,曾掀起過科普教育的熱潮。但如今時代變了,大眾的審美眼光也跟之前有了巨大的區(qū)別。科普教育作為宣傳科學知識的途徑,需要跟隨時代的潮流。
參考文獻:
[1]張潔.淺談科普教育活動與藝術文化跨界元素的融合[J].科技傳播,2019,11(22):172-173+182.
[2]蔡源.淺析“審美素養(yǎng)”在科技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性[J].學會,2019(07):55-60.
作者簡介:羅慧(1976.9.8),女,黎族,遼寧海城,本科,副教授,沈陽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王春紅(1979.7.26),女,漢族,黑龍江密山,研究生,主任科員,沈陽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