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黨的十八大,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建設內容,一時間“價值觀”成了社會熱詞。確實,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一個民族的進步,有賴于文明的成長。價值觀的確立,滲透在國家、社會、個人等方方面面中。而對于當下青少年而言,價值觀的樹立是否同樣刻不容緩?
關鍵詞:《草原英雄小姐妹》;價值觀;青少年
由內蒙古藝術學院烏蘭牧騎舞蹈團精心打造的原創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是獲得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與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化大獎等多項獎項的優秀劇目。舞劇講述的是發生在1964年烏蘭察布草原上龍梅和玉榮為保護集體羊群,在暴風雪中搏斗了一晝夜,最終因嚴重凍傷,兩人遭到不同程度的截肢。她們的英勇事跡,被譽為“草原英雄小姐妹”。此時,她們一個11歲,一個才八歲,是新中國最小的英雄。這個激勵了幾代人的故事,在當代兒童的心目中,我想,是否已經有些淡去?隨著時代發展,在今天的孩子心目中,英雄可能更多存在于卡通動漫中、網絡游戲中或者是虛擬的偶像中,而更多民族的英雄、時代的英雄,可能并不會去關注太多,也不能夠理解:“為了幾只羊,險些把命搭上”。而舞劇正是找準這一出發點,以當代的視角來闡釋這個20世紀60年代的故事,讓兩代人的思想和精神碰撞出時代的火花。
一、真實再現“第一課”
在舞劇的上半場(即第一課),大幕拉開,迎來的是“卡通”動態的小學生急匆匆奔向課堂。這里的卡通動態,不正是當下大多青少年所熟悉并且喜愛的人物形象嗎?隨后在上學的路途中,融入了一些護送孩子們上學的家長,精心照料、百般呵護。其中,突出了護送的爺爺和上學的小孫女,通過拿水杯、掏板凳、背小孫女上學等一系列場景,直射生活。之后,從課堂中傳來一段熟悉的兒歌,逐漸把我們帶入了“小姐妹”的故事之中。這時龍梅和玉榮仍以“卡通化”的動態出場,她們既是出現在舞臺中,同樣也是出現在學生的課堂中。這種“畫中畫”和“時空穿越”的手法,讓舞蹈不再難于敘事,讓觀眾充分感受到小學生們在課堂中聆聽著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也讓青少年在劇場中親眼感受到了現實版的故事場景。
在隨后的一段“數羊舞”中,以滑稽幽默的方式展現了小姐妹日常與羊為伴的生活,這里突出了一只調皮的小黑羊,使得小姐妹每次都不能數齊羊的總數,但仍不厭其煩地一遍遍重來,最后在父母的教導下,熟悉了每一只羊的習性,認準了每一只羊。舞段運用歡快的音樂,詼諧的動作,夸張的表演,把辛苦的草原放牧生活變成了一種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相處,使其并沒有感覺到勞動的乏味。當然,這也基于小姐妹心底的一份責任感。
“暴風雪”的來臨,整個舞臺氣氛發生了急轉,黑暗、寒冷、恐懼在不斷彌漫。羊群的蜂擁而出,讓“群”開始變得混亂。天寒地凍,水滴成冰,這時的妹妹在風雪中奔跑護羊都不知道靴子何時已丟掉,腳也凍得失去了知覺,而當姐姐決定把自己的靴子給妹妹時,無奈自己的腳也被凍到鞋根本脫不下來。而此時,妹妹仍惦記著羊群,欣慰地告訴姐姐,“一個都不少”。帶著這樣的處境,結束了上半場的演出。
二、思想交融“第二課”
當觀眾還回味在小姐妹的故事情景中時,下半場(即第二課)開始了。劇情又把觀眾帶入了課堂之中,這時的課堂上小學生不只是在學習“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而是有了更進一步地深入,即故事和當下的真實對接。一張張課桌后的小學生面朝天幕,從天幕前的平臺上走出在深雪中跋涉的小姐妹。此時,不僅臺下的觀眾捏了把汗,臺上的小學生更是揪著心。同學們想用自己的體溫去給予小姐妹溫暖。這里,同學們推動著自己的課桌,成了牧民尋找小姐妹的坐騎;眾多小羊從邊幕兩側課桌下鉆出,課桌仿佛又成了庇護小羊的小窩;當課桌向中間聚集成一排時,課桌仿佛又形成了一條小姐妹通往回家的路,同學們紛紛向小姐妹聚攏,眾多伸出的小手希望能夠幫小姐妹抵擋一些風雪,給予自己的一份能量。在這種穿越時空的真實對接場景下,看到這種獨特的上課方式,對臺下的青少年觀眾來講,我想,能夠更加感同身受。
在舞劇結尾處,又回到了與開頭對應的場景。還是同樣的路上,同樣的孩子們和變成接孩子們放學的家長。不同的是孩子們已經不再需要家長們的這種精心呵護,尤其是上學路上的備受爺爺溺愛的小孫女,主動為爺爺撐起了雨傘,還不時幫爺爺擦去額頭的汗珠。這種通過課堂所學體現出來的對比變化,對觀看后的青少年來講,或許也找到了自己的榜樣。
三、結語
中國舞協主席馮雙白先生曾發文評價道:“《草原英雄小姐妹》是近年來中國當代舞劇創作在現實題材領域里的一次重大突破。”確實,舞劇最大的創新點在于沒有單純重復去講述故事,而是通過給小學生上課的方式將老故事與當代人的心靈又發生了一次碰撞。同時也向我們回答了青少年對于價值觀的確立不僅重要且刻不容緩。舞劇將卡通人物、民族風情、社會價值化為舞蹈語言給廣大觀眾上了一節藝術課、思想課。舞蹈的美帶著小姐妹的精神又激蕩在更多人的心中。
參考文獻:
[1]于平.草原的英雄時代的光——大型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觀后[J].藝術評論,2017(12):94-101.
作者簡介:張海良,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