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化、網絡數字化的發展不斷深入,各類高校積極探索課程改革實踐,在當前的教育與就業環境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也發生了變化,為了順應這些變化,提高人才綜合能力素質,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影視設計與制作工作坊》這門本科生課程需要在教學方法上有所革新,進而構建更加完整、科學、更具應用性與實踐性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信息化;網絡數字化;改革實踐;影視制作
近年來,我國經濟與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等各新興媒體技術介入了傳統媒體行業,媒體之間以網絡為平臺進行了多方面的融合,產生了新媒體、跨媒體、融媒體等形式。互聯網為影視的傳播提供了寬廣的平臺基礎,同時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也給影視動畫、數字媒體等相關專業學生提供了新的就業環境與機遇。高校相關課程的教學不僅是要教授學生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技能,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
一、高校相關影視課程發展現狀
影視制作作為一個學科專業門類,其涉及的專業領域與知識框架非常豐富。諸如,攝像基礎、導演基礎、鏡頭語言、攝像構圖、光線、色彩、鏡頭的運用、聲音、蒙太奇、剪輯、特效等。《影視設計與制作工作坊》作為我校動畫專業必修課程,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影視設計與制作過程中的策劃、創作、拍攝、后期剪輯的方法、基本流程、表現技巧與制作技術。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影視設計與制作的發展概況,又可以使學生掌握影視設計與制作的實踐操作技能。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短視頻出現在各大媒體平臺以及app中,流量時代的今天,大眾的觀看習慣已經從“傳統紙媒文字閱讀向圖文”的過渡變成了“從圖文向短視頻”的過渡,短視頻在呈現中展現了其本身的特質,如信息量集中,聲音與畫面合力形成的視聽模式吸引了大量流量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機遇與就業挑戰。許多高校的藝術設計類課程都開設了數碼攝影、影視設計與制作等相關課程來輔助作品設計過程以及最終成品的呈現。但是部分高校相關課程教學資源相對滯后,課時安排不太合理,學生學習偏向于理論學習而得不到充分實踐拍攝與制作,實踐能力有待提升。
二、雙創背景下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提高學生學習創作積極性
在創新和創業背景下,進行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是科學的,長期的過程。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掌握專業理論并指導實踐技能,將課程教學與時代發展,社會需求緊密關聯是至關重要的。在課程中,教師將課程與專業競賽聯系在一起,課程的結課大作業就是參賽作品。在課程的第一節課中,將課程結課大作業及要求告知學生,并帶領學生們瀏覽分析賽事章程,分析往屆獲獎作品的獲獎原因,讓學生們對賽事及往屆獲獎作品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提高學習熱情與參賽積極性。在課程中指導的學生個人作品《INSIDE》獲得“第十四屆影像中南大學生DV·攝影大賽”創意類(組幅)二等獎,學生團隊視頻作品《WuHan》獲得“我的城市我的夢”全國城市短視頻競賽“最佳短視頻獎”、“最佳創意獎”“最佳攝制獎”三項大獎。學生們在專業競賽中得到了肯定,創作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也激勵著其他年級和班級的學生們提高創作積極性。
(二)課程教學應結合當下最新信息與趨勢
網絡信息呈現出多元化、碎片化,實效性強等特征,正是因為網絡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為了使教學效果更加突出,課程的案例一定要在經典案例的基礎上,加入最新的案例來做分析解構,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
(三)改變教學思路帶領學生實踐。通過多媒體課件講授和解析國內外優秀影視作品,使學生基本了解影視藝術的歷史、發展與現狀,深入認識影視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不同特征,掌握影視制作的基本方法,讓學生熟悉劇本大綱、分鏡頭腳本、短片拍攝、后期剪輯等,以達到培養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一部短片的能力。在傳統課程教學中,老師們往往都是以理論教學為主,雖然學生們表示對理論知識已經了解,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還是會出現一些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課程講解后讓學生們分小組在教室內現場模擬劇組拍攝,比如確認鏡頭的運用、機位角度的選擇、景別的選擇、場景調度等,教師帶領學生每一步每一個流程都模擬一遍,并且輸出成片,以達到當天課程知識點的理解與指導實踐。小組合作的形式也鍛煉了學生們的團隊意識,為今后的工作做好鋪墊。同時還可以請一線影視從業者來講公開課,把最新資訊帶給學生,拓展學生們的眼界。
三、結語
新媒體時代互聯網經濟繁榮發展,互聯網媒體行業對人才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在雙創背景下,為了拓展學生就業面,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符合新媒體時代的審美需求,對《影視設計與制作工作坊》課程應注重信息化,實現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優化,激發學生們的創意,提高其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出越來越多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專業人才,促進新媒體產業的發展。
作者簡介:石林(1990.3-),男,籍貫湖北省武漢市,碩士,助教,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