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歷史悠久,作為我國比較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伴隨著現代美術設計的快速更新換代,傳統工藝美術變成現代美術設計教育當中的重點內容。文章通過探討傳統工藝美術對現代美術設計教育產生的影響,提出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美術設計教育中的應用措施。希望將新舊藝術良好融合起來,構建起完善的現代美術設計體系。
關鍵詞:傳統工藝美術;現代美術;設計教育;影響
經過長時間的沉淀與發展后,中國現代美術設計教育表現出蓬勃的生機,而這不能離開傳統工藝美術的大力支持。因而,文章當中探討傳統工藝美術對現代美術設計教育帶來的影響非常必要。
一、傳統工藝美術對現代美術設計教育的影響
(一)對思想文化的影響
在我國歷史文化的背景下逐步形成了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的思想文化,不同階段的思想文化與民族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思想文化在民族發展的各個方面都有體現,從而塑造出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中,儒家、道家思想影響較深,大部分藝術作品融合了儒道兩家的審美思想,展示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讓人、社會與自然變成統一的整體。
(二)對美術造型的影響
傳統工藝美術能夠給現代的美術設計帶來較多的美術造型素材。傳統美術工藝中美術造型類型多樣,大多數具有濃濃的地域特色與時代特點,每一個時代的美術工藝都具有其朝代的特點。現代美術設計教育要把工藝美術造型當作教育的重點,采用類型多樣、風格多變的美術造型呈現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魅力。
(三)對美術技藝的影響
我國傳統工藝美術過程中,作品制作要具有非常強的美感。可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非常多的人開始重視結果帶來的效益,不能高度重視制作中間過程,縮減了中間技藝的關鍵步驟,無法發揮出傳統工藝美術的技巧。因而,我們要高度認識到任何一項工藝技術都是逐步積累的過程,要高度重視技藝的根源,多展開學習與研發,確保設計作品能夠最大限度上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現代美術設計教育過程中,要在傳統工藝美術技巧上有所啟發,便于學習者良好的創新與研發傳統工藝技巧。
(四)對民族特色方面的影響
一般來講,針對一個國家或者是民族來說,都會運用一種符號來表示一種事物,便于人們展開高效溝通與交流。針對傳統工藝美術來講,包含類似的符號,這些符號主要是由當時民族文化所演變而成,充分體現民族文化特征與民族精神特點。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能夠為現代美術設計教育打好堅實的基礎。如果能夠充分運用民族符號到現代美術設計教育中,會加強現代美術設計教育的民族特色,讓學生理解民族文化的特征與精神。
二、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美術設計教育中的應用措施
(一)全面發揮專業優勢
我國大多數的教育機構設置了設計專業,特別是針對綜合性大學來講,能有效融合各個學科,提高學生綜合實力與素質。在美術設計階段,將各個學科良好融合,特別是教改后,藝術教育也從傳統專業型人才培養開始逐步轉變為培養綜合型、素質型的人才。因此,要將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美術教育進行融合,加強學生的藝術涵養,并且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加大學生設計作品的觀賞性。學校要加大對傳統工藝美術的宣傳力度,讓學生認識到其重要性,為傳承與保護傳統工藝美術打好基礎。
(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網絡時代背景下,能夠發揮出VR技術的優勢,讓學生能夠生動形象地感受到課本上的乏味無聊的圖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課程內容,運用交互式的教學模式,將VR技術與課堂教學良好地融合在一起,利用動畫的形式將傳統藝術工藝的特性展示出來,讓學生能夠在VR技術的幫助之下,如同身臨其境一般,真切地感受到傳統工藝的魅力,體會到專業課的樂趣,從而實現學有所長的目的。
(三)利用當地特色文化
我國地域十分廣闊,民族分布眾多。針對傳統工藝美術來講,地域性較強,每一個領域中都會有它的傳承者,由此在現代美術設計教育中,能夠采用當地最具特色的文化來運用傳統工藝,保證教學的高效性。比如,在對民族圖案的寫生中,教師帶著學生對一些少數民族進行參觀,帶領學生對不同民族的造型、圖案和色彩搭配等展開觀察,并且讓他們以小組作為單位,討論分析民族特色。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良好地調動起學生美術設計的積極主動性,而且能夠加強學生對民族工藝特色的認識,在這個前提下對作品展開創新設計,保證了教學質量,對傳統民族文化進行了傳承,創新了現代美術,獲取了不可思議的效果。
總之,中國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美術設計教育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傳統工藝美術給現代美術設計帶來重要的影響,希望現代美術設計教育可以對傳統工藝美術進行傳承與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認識到中國傳統工藝美術。
參考文獻:
[1]張鵬.試析傳統工藝美術對現代美術設計教育的影響[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06):66-69.
[2]魯緒儕.傳統工藝美術對現代美術設計教育的影響分析[J].美與時代(中),2018(05):120-121.
[3]王浩.分析傳統工藝美術對現代美術設計教育的影響[J].建材與裝飾,2017(49):135.
作者簡介:楊萍(1974.10-),女,漢族,研究生,副教授,昭通學院,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