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一直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話題和興國安邦的大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精彩的治水興水文明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利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分析了當前我國面臨的新老水問題及其產生的根源,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治水方針,進一步深化了水利工作內涵、指明了水利發展方向,是有效保障水安全的治本之策,是推動水利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
貴州地處西南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沛,水資源較為豐富。但貴州又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山高坡陡,有水難留,加上早期貴州水利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工程性缺水問題嚴重,水資源利用率低,水矛盾較為突出。為解決貴州的水矛盾,在黨中央的關懷下,貴州歷屆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把水利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頭等大事,千方百計加大投入,矢志不渝大興水利,舉全省之力破解工程性缺水難題。
解放初期,百廢待興,水利亦是如此。為盡快恢復生產,保糧食安全,讓人民群眾吃得上飯,貴州持續不斷興修水利,開啟了治水興黔的時代。到1978年,全省修建的各種壩型水庫達1000多座,灌溉面積達到845萬畝,是解放前的4倍。
改革開放后,貴州水利全面起步,中小型水庫、農村小水電、水土保持、河道治理、飲水工程、水利法治等全面推進。截至2010年,貴州打捆開工了18個“滋黔”一期工程,貴州首個大型水利工程——黔中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全省建成水庫2094座,年供水能力達到92億立方米,總計灌溉面積達到1372萬畝,建成中小水電站1373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135平方公里。這一時期,貴州水利由過去主要為農業生產服務逐步向為社會經濟發展全面服務轉型。
“十二五”以來,貴州水利改革發展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在國務院批復的《貴州省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綜合規劃》的布局下,相繼啟動了水利建設“三大會戰”“小康水行動計劃”“市州有大型水庫、縣縣有中型水庫、鄉鄉有穩定供水水源”等戰略行動。8年半時間水利投入近2500億元,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建成通水,開工建設以夾巖、馬嶺、黃家灣為代表的骨干水源工程379座,水利工程年供能力達到122.9億立方米,總計灌溉面積達到2438萬畝,2000多萬農村群眾實現“飲水不愁”,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綠色水電、江河治理、水利扶貧、水利改革、水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全面推進。可以說,這一時期是貴州水利歷史以來投入最大、建設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強、群眾受益最多的時期。
70年來,貴州水利實現了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從保障糧食安全向經濟安全再向生態安全的重大轉變。70年來,貴州堅持治水之道,加快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生態環境的治理修復,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
治水興黔,歷史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