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譚飛
70年來,黔南州水利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科學治水方略不斷完善,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加快轉變,水利改革發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惠及廣大群眾,為構建“生態之州·幸福黔南”提供了堅實的水資源保障和支撐。
水,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自古以來深刻影響著人類發展的歷程。
黔南州水資源相對豐富,總長約5000公里的河流、多年平均達1273毫米的降雨、327.7億方的年總產水量,亙古延綿之水養育了勤勞、善良、生生不息的黔南各族兒女,孕育了濃郁而獨特的黔南民族風情。然而,特殊的喀斯特巖溶地貌、降雨的時空分布不均,使得黔南的江河動靜不羈,水多、水少、水臟等水問題成為制約黔南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水治則天下寧。從過去“小水大災”、洪水泛濫,到現在“大水小災”、有序應對,劍江、漣江、都柳江……一條條安瀾的江河見證了黔南水務70年的輝煌成就。高車水庫、茶園水庫……一個個重點工程筑起了新黔南一個又一個治水豐碑。
興水利,除水害,盛世治水翻開了嶄新篇章——70年水利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科學治水方略不斷完善,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加快轉變,水利改革發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惠及廣大群眾,為構建“生態之州·幸福黔南”提供了堅實的水資源保障和支撐。
改革開放初期,全州以興建水庫、增強水資源控制能力為主,以治水改土為中心,進行山、水、田、林、路、電、村的綜合治理,水利開發的戰略從單一向綜合方面發展。進入90年代后,水利部門引進了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水利建設管理理念,加強了水利工程的效益管理。全州水利設施除了興建塘、壩、溝、堰等農灌設施外,還增加了人畜飲水、城鄉供水、防洪排澇、水保生態建設、水源地保護等豐富的內容,不斷改善城鄉人民生產、生活條件。
進入21世紀后,水利建設空前盛大,水利投入逐年成倍增長,水利建設形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傳統的服務“三農”逐步轉為服務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黔南水務堅定不移貫徹新時代治水興水精神和要求,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逐步形成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為核心、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科學調配水量分配制度為手段的現代水利建設形式,實現從“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的跨越式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全州共完成水利投資157億元,投資總量占全省的比重由10%提高到18%。全州緊緊圍繞國家煙草援建項目規劃、國家抗旱水源規劃、西南五省區骨干水源工程規劃、貴州省“三位一體”綜合規劃,大力推進水利建設“三大會戰”和三年行動計劃,全州骨干水源工程建設呈“井噴式”發展態勢。截至2018年底,全州累計建成各類水利工程4719處,其中:蓄水工程310座(不含在建47座),提水工程3245處,引水工程1164處,水庫總庫容達89934.34萬立方米。灌溉面積遞增至315萬畝。
改革開放初期,全州僅有約37萬人依靠水利設施解決基本用水困難,其余約占總人口87%的人口主要依靠自然形成的有限水源,干旱季節大都需要翻越數公里山路找水喝。
黔南州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認真履行水利脫貧攻堅責任,全面落實貴州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精神,緊扣脫貧攻堅“三保障+”目標要求,以“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為目標,著力解決全州農村飲水安全問題。通過新建、改造、配套以及管網延伸等方式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截至2018年6月30日,已全面完成省級核定飲水不安全人口32.9443萬人的項目建設并通水投入使用。至此,全州349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解決。
由于水利基礎設施還比較脆弱,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嚴重不足,據史料記載,全州先后發生的較大洪災13次,較大嚴重干旱8次,特大凝凍1次。改革開放以來,圍繞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落實防汛抗旱減災工作,防汛抗旱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修編完善全州水旱災害、水庫防洪、山洪災害等各類應急預案,進一步完善水旱災害防御應急機制。成立了州、縣、鄉、村四級防洪抗旱指揮機構,科學調度,積極奮戰洪旱災害,成功應對了2000年和2007年大洪災、2008年特大凝凍、2011年特重旱、2013年重旱及2015年“6·9”強降雨、2016年“厄爾尼諾事件”、2017年“6·30”和2018年“6·22”強降雨等極端氣候災害,有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實現了防災減災目標。
其中,“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累計投入防汛抗旱資金近百億元,通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搶險救災能力明顯提升。
搶抓黔南州2014年列入全國105座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機遇,全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實施水生態文明項目建設90個,完成投資73億元。建成了都勻三江堰和杉木湖、福泉沙河、惠水漣江等一批水生態示范工程。連續舉辦五屆“水生態文明·黔南論壇”,品牌效應持續綻放。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通過水利部技術評估驗收,驗收評估為“優秀”等次。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2016、2017、2018年度增比進位指標水資源“三條紅線”管理指數均獲全省第一位。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實現省州縣鄉村五級河(湖)長全覆蓋,出臺6項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河長制工作機制。創新出臺《黔南州河長制工作派工單管理暫行辦法》,加大對河湖污染整改力度。全面推進環保等八個行業重要河流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組織開展清岸清水活動,引導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加大聯合執法力度,組織開展“百千萬”清河行動聯合執法檢查和聯合執法“風暴行動”,嚴厲打擊涉河涉湖違法案件。
實踐永無止境,思想解放永無止境,改革創新永無止境,服務為民永無止境。黔南水務將堅持以習近平“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代治水方針為指導,按照“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以脫貧攻堅為統領,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統攬,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按照“確有所需、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全面實施“十三五”水利發展規劃,強補工程短板、強化行業監管。
同時,圍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目標,把握水利建設領域補短板持續向好等政策機遇期,挖掘新領域建設項目,充實和完善投資項目儲備庫,培育新的投資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