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高三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近日熱播的《小歡喜》講述了高三備考一年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與成長。引發強烈共鳴的觀眾紛紛表示,神還原的“高考眾生相”讓人笑中帶淚,為中國式家庭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公開課。
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劇中主角方圓、童文潔一直守護家庭,他們的孩子方一凡樂觀、自信且幸福感十足,但是即便如此,也依然逃不過“虎媽貓爸”式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焦慮。方一凡的美好生活被高三徹底打亂了,父母想方設法想讓他提高成績。童文潔脾氣很急,但對考了倒數第一的兒子表示無奈,她語重心長地對方一凡說了這樣的話,“我們家只是普普通通的家庭,你要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這樣父母才可以放心。”
的確,對于普通家庭而言,高考是孩子的一場重要戰役,雖沒有決定一生那么夸張,但對未來的影響不容小覷,但如果過于苛求成績,逼迫孩子,這無疑會讓孩子反感、厭惡,甚至會讓孩子更加叛逆。可以多方面發掘孩子的優勢,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另辟蹊徑也同樣可以打贏高考這場戰役,方一凡最終考取藝術院校就是一個很好的寫照。
切莫用愛“綁架”孩子
喬英子一家是離異家庭,母親宋倩嚴厲、苛刻,不準父親喬衛東過多探望女兒,生怕他干擾女兒的學習,在她眼里,女兒的分數是第一位的,考上清華北大比什么都重要。
宋倩就是那種望女成鳳的中國式家長,把自己的期待都放在孩子的肩上,千方百計讓孩子順從自己,而不顧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母親極強的控制欲令英子極為困擾,甚至見父親一面都要撒謊,生怕母親知道了不高興。
沒有人會否認宋倩對孩子的愛,但并不是所有“我是為你好的”的念頭都是對的,控制欲極強的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孩子并不是你的附屬品,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應該學會尊重他們的意愿,而不是一而再地強迫他們,逼著他們去做我們期待的事情。
愛與陪伴是教育的重要一環
季楊楊的父母一直忙于仕途,從小就把他托給姥姥姥爺照顧,所以季楊楊對高三突然“空降”到自己身邊的父母感到陌生,覺得他們還不如從小疼愛自己的舅舅。
可以說,季楊楊的高冷傲慢、桀驁不馴與家庭教育脫不了關系,他就像大都市里的“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只能用冰冷的外表來假裝堅強,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與孤獨。他們一家其實就是很多家庭的縮影:父母常年在外,直到孩子長大了,他們發現孩子對父母很陌生,有著巨大的隔閡。其實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誤解,覺得給他們提供好的條件就行了,卻不知道陪伴和關愛也是養育孩子的一部分。
這部劇一開始看著很焦慮,后來看著很溫暖,因為它告訴我們,高考壓力是每一個家庭都要經歷的,這個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理解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