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億珍
【內容摘要】中考復習時,教師關注的重點多局限于考試的要求和學校的期待,經常忽略了學生的想法。在中考復習這場“戰役”中,倘若教師能夠適當傾聽、兼顧學生的需求,或許就能在中考復習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提高中考復習效率。該文從“老師,我們能不約嗎”,“老師,我不可能不專注”,“老師,請聽我慢慢說”和“老師,您放手,讓我慢慢學”等方面,論述了教師應如何在中考復習中傾聽學生的“心聲”。
【關鍵詞】中考復習 教師 學生 心聲
每到中考復習時,便是教師郁悶季。有多少學校定出新的中考目標,又有多少教師背負重壓,從教師個人、考試的要求和學校的期待的角度關注著中考復習,卻經常忽略了學生的想法。在中考復習這場“戰役”中,學生們有很多欲言又止的話和想法,倘若我們能夠適當傾聽、兼顧學生的需求,或許就能在中考復習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提高中考復習效率。下面本文從四個方面談談教師應如何在中考復習中傾聽學生的“心聲”。
一、“老師,我們能不約嗎”
筆者所在的學校以年輕、初登“三尺”講臺的教師居多,對于如何上中考復習課,經過聽課觀察和訪談,筆者發現很多教師,特別是“菜鳥”教師在中考復習第二階段依舊追求熱絡的課堂,不少“菜鳥”教師在備課組統一的備課“步伐”下,對于預知的這場復習課,就如同去赴約般——“盛裝打扮”,看重每一個細節,花哨地設計著這場“約會”的每個環節,追求精彩萬分,見不得一絲冷場。“約會”期間,為了避免冷場,往往預估好學生所熟悉的“約會必備話題”——中考復習第一階段(鞏固階段)學生早已熟悉的一個個內容或知識點,然后進行華而不實地“翻炒”設計,一路保持好熱絡的氣氛,生怕“約會”有分毫沉默與尷尬。然而,赴約的學生們課后往往表示記住了絢爛奪目的環節設計,記住了熱鬧非凡的場面,記住了教師預設的“精彩”,卻失去了課堂上表現沉默和不理解的機會。這樣一場場精心策劃的“約會”耗費大多時間,卻避開學生在知識整合及綜合運用中可能出現的不熟悉、沉默和不理解,場面看似熱鬧,卻難以檢測出學生的“卡殼”的點在哪。導致了在很多情況下教師無法順利攜手學生步入中考這一“婚姻殿堂”,因為設計者原本的意圖就在于一場場走馬觀花的浪漫“約會”,在于“約會”期間的熟悉感和亮點而扼殺了學生在復習課堂上本該有的沉默的機會,變相地忽略了學生在復習中的疑惑。自然地,在這樣的中考復習課堂上,教師就無法聚焦中考復習中學生可能出現的不熟悉、沉默及不理解,無法進行各個知識點結構性整理,形成有層次的知識結構,更無法在此基礎上,博采眾長地設計出更具針對性練習環節,逐步擊破各個沉默點,進而再延伸擴展再尋找沉默與不理解,再設計再擊破……
二、“老師,我不可能不專注”
“啪”,一本漫畫書重重地摔在辦公桌上,眼看一名教師兩眼火冒金星,長吁一口氣,無奈地對同事們說道:“眼看快要中考了,還那么不專心,這個節骨眼上還能課上看漫畫,真想不通這些學生在想什么。”“就是啊,像A生自認為程度不錯,回家還天天上網沉迷游戲……”“B生就是偏科,你看看他學數學學得那么好,我的物理科卻學得一塌糊涂”……于是你一言我一語地開啟了對學生不專注學習的“批判大會”。確實,在緊湊的中考復習課堂上,我們不難發現總有一些學生無法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專注。有不認真思考、對于課堂任務應付了事的;有交頭接耳、“蠢蠢欲動”的;有煩躁無奈無從下手的;更有兩眼無神腦袋放空、昏昏欲睡的。于是我們常見有些教師在課堂上雷霆大怒,恨鐵不成鋼;有些教師一而再再而三地溫馨提醒;也有課后私聊面談的諄諄教誨。學生卻只能默默嘀咕:“不是我不想專注學習,是課堂上無法讓我專注!”。試問一下一些課堂上無法沉下心來學習卻能在玩游戲中格外專注的學生,他們的回答是一致的:“我不可能不專注!”。這是因為游戲通常設有由易到難有梯度的關卡,甚至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程度水平的關卡,能通關自然高興,即便不能通關輸了游戲也總有一個個分數時刻提示著他的進步,一個個他很清楚只要堅持練習就能突破的挑戰。遺憾的是,中考復習課堂上欠缺這樣讓學生“不可能不專注”的挑戰。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讓學生不可能不專注的中考復習就應著眼于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人而異,為個人提供在其現有水平上略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及時反饋學生的進步,發揮其潛能,超越一個個學生力所能及的目標挑戰,體驗挑戰的樂趣,進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挑戰,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三、“老師,請聽我慢慢說”
在中考復習課堂當中,每一節課都充滿了緊張的氣息:時間緊張,任務緊張,每個人都很緊張……一堂課下來,一個學期下來,一場中考復習的持久戰下來,每個人似乎都在追求速度而忙忙碌碌,卻不見得成效有多少質的變化。在一次次的中考復習課堂中,我們往往可以看見這樣的場景:一個學生發言或思考的速度較慢時,就立即有許多人爭著舉手強著回答。而授課教師的反應呢?此時,很多教師為了趕進度趕時間而選擇其他會的同學來回答。于是滿臉尷尬羞愧難當的那名發言學生被告知“下次思考清楚再說”,殊不知學生內心滿滿地希望:“這次,請聽我慢慢說……”
中考復習課堂在很多情況下都被默認設定為“高速”:高速授課、高速練習操練、高速講解……最終高速解決一切“疑難雜癥”。但其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的,教師和部分學生為主的高速講解往往達不到高速解決大部分學生的疑難。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的思考和發言被不成文的速度所限制,其他聽著的學生也習慣了這種迫不及待。這往往導致發言較慢的學生難以將只言片語和零碎的思維碎片組織起來進行完整的表達,不利于其思維練習和表達能力的發展,而這不僅關乎該生考場上的表現,更可能因被老師和同伴無惡意地“剝奪”話語權而不敢說出自己的不懂和質疑。回過頭再看看搶著回答的學生,他們當中,絕大部分的人也因課堂上教師潛移默化傳遞出來的等待時限而無法耐心傾聽,更不懂得聆聽,無法吸取別人的想法,不利于日后的學習發展。而其他見證此情此景的學生或置身事外或囫圇吞棗式地接收了未經個人的思考的信息。
四、“老師,您放手,讓我們慢慢學”
在緊張的45分鐘中考復習課堂上,不難看見:教師主導了整個課堂,教師很賣力地教,學生也很認真地跟著學習和練習,學生站起來講解或者聽授課教師講解。為了追求速度,課堂一半以上的時間處于師生的一對一或一對多模式。看似一節課解決了所有預設的問題,而授課教師也早已筋疲力盡。然而,一測試檢驗其成效,則發現“殘骸遍地”,慘不忍睹。中考復習課堂上教師往往舍不得“浪費”機械預設好的課堂主導時間,緊湊地進行師生間一對一或一對多的講解答疑。不曾想大部分的學生只是受教,而非自主學習獲得。古言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主張“學生與教師,學生和學生互相受益”,學生和學生之間合作是很必要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單是知識由外向內的轉移和傳遞,更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但和學生應保留合作交流關系,而且還要為學生創設情景,促進學生與同伴間的共同學習與參與。那么中考復習課堂上則需要放棄部分以教師為主導的時間,敢于放慢復習課堂上的速度,讓學生更充分地利用中考復習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來進行一些較難問題的挑戰學習,將教師與學生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模式轉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學互助、多對多的模式。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慢慢將憋于心中、不敢說出的不懂大膽提出互相解難。
【參考文獻】
[1]劉學文.圍繞教學重心,合理取舍內容——由一堂中考復習課看教學過度現象[J].語文建設,2013.
[2]曹愛學.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有效性點滴談[J].學周刊,2013.
[3]李蘭.關于中考英語有效復習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6.
[4]卡倫·霍夫曼.行動中的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吳慶麟.教育心理學-獻給教師的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俞芳,郭力平.對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的重新解讀——整合游戲背景與教學背景下ZPD[J].上海教育科研, 2013(8):9-12.
(作者單位:福建集美中學附屬濱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