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琴 龍一菲 孫曉琴
摘 要: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這門課程,是高校學生在大學期間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是從校園環境轉向社會環境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習、實踐后能給予學生全方位梳理、規劃、指引、完善并提升市場競爭力的課程,對學生來說是能夠精準拉近理論與實踐、課堂與市場距離的關鍵一課。我國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數量逐年擴大,教育部公布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43萬人,就業創業工作形勢嚴峻。將OBE理念作為以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為例的本科建設改革方向,充分地認識到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這門功課對于學生發展、成長成材的關鍵功效,打造一支高精尖水平、社會化、專業化的固定師資隊伍,努力探索符合學生需求、市場需要,以成果為導向的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全程化構建,并將理論與實際結合,不斷探索實踐化的進程,提升學生就業質量,提升學生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指導 OBE 供給側 全程化構建
我國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數量逐年擴大,教育部公布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20萬人,而2019年,我國的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已經達到843萬人,超過2018年20多萬,已創歷年新高,目前各高校的就業創業工作面臨著極其復雜嚴峻的形勢?!奥蜆I”“不就業”“擇業難”“就業難”等相關的一系列問題突顯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的學習與實踐的重要意義。2000年,我國教育部先后分別出臺了《關于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意見》《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等文件。其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全國所有高校要以必修課的形式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2011年,教育部提出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制度,對就業率連續2年低于60%的專業,將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2015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要求“同等條件下對創造就業崗位多、崗位質量好的項目優先安排”。2017年,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OBE教育理念,亦稱之為“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又被稱作為需求導向教育、能力導向教育或目標導向教育,通常是指導課程在其日常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設置的目標,是管理、引導、幫扶學生通過任課教師設置的整個教育過程后所獲得的最終學習成果。此方法自提出后被公認為是追蹤卓越教育的有效方法。因此,將OBE理念作為以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為例的本科建設改革方向,意見深遠。
加強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的改革探索,促進各高校畢業生有效率、高質量地擇業、就業、創業,提升各高等院校的就業創業指導水平,能有效推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戰略性民生工作。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承擔新時代大學生全方位、系統性、多維度的市場競爭力的提升重任,是各高等院校管理、幫扶、指引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主線。
一、存在的問題
迄今為止,絕大部分高等院校雖然已經將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納入在校生的必修課程中間,但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各校情況有所不同。有的高校僅提供服務性信息,有的高校開設定期座談或講座,有的高校列入教學計劃作為選修課和必修課進行開展,有的高校通過開設網絡視聽課程等。其教育引導的方向和模式過于傳統,存在較大問題:第一,就業指導的時新性、實效性不足,專業指導性不強,與行業、社會關系脫鉤嚴重;第二,指導的教育范圍狹窄,一般集中于職涯梳理、各項政策、就業創業相關法律法規的普及,內容單一;第三,就業指導專業師資隊伍不足且不穩定,各高校主要集中于輔導員和部分行政教師,課程缺乏專業與該課程的深度融合;第四,個性教育缺失,實施大課堂教學,一對多模式,一般情況下絕大部分高等院校每班教學安排人員均在100人以上,人數多,教師一對一個性指導嚴重缺失;第五,教育模式單一,傳統的一對多單向輸出,滿堂灌,缺乏課堂互動與實踐;第六,課程缺乏系統化的多維度全程構建,模式化、同質化的指導方式,不僅沒有緩解就業壓力,反而使學生在就業道路上更加迷茫;第七,課程中缺乏“課程思政”的理念與實踐,學生價值觀導向不足,家國情懷缺失。
二、可借鑒的成功經驗
美國是開展職業指導工作最早的國家,是現代就業指導理論的發源地。經過多年經驗的積累,在實踐中不斷整合各種資源,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高校,目前已建立包括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在內的有效管理引導機制,該機制能有效提高大學生成功就業率,并進一步減少慢就業、不就業、輕就業等負面情況,成效頗豐。西方很多高校目前已經成為國家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核心位置。其特點在于:第一,“以人為本”的就業指導服務觀念;第二,“延伸型”的就業指導服務過程;第三,“專業化”的就業指導服務系統;第四,“多樣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形式;第五,“專業型”的就業指導隊伍;第六,“開放式”的就業信息服務;第七,就業導向的教學支持系統。
三、待解決的問題
基于OBE理念的指導,需解決以下關鍵問題:
一是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現行課程內容單一,缺乏各專業在校期間各階段教學與實踐內容的教育引導,階段性的教學內容設計與當下社會行業現狀的結合度不夠。
二是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三是“課程思政”融入不夠,理念信念引導不足。
四是利用新媒體拓寬就業指導課程外延,深挖內涵,切實成為課程強有力的輔助。
五是以成果為導向,定期驗收實踐成果,從而提升學生就業實力與就業質量。
四、可行性措施
基于OBE理念指導,我國的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的全程化構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強化就業指導課程中師生的“供給側”意識,鞏固建設教學成果,真正實現課程的全程化構建育人效果。
二是優化課程內容與時限的設置,與時俱進,內容緊跟社會行業實際,重視理論與實踐雙向作用,結合期末為期兩周的專業“實踐周”功能,強化理論指導的實操性,增強實踐性,從而逐步鞏固專業能力,提升專業市場競爭力。
三是融合專業老師、社會行業精英,建立一支高精尖就業指導隊伍,保障職稱管理條件,穩定隊伍建設,提升隊伍實際能力。
四是設置課程實施的監督機制、獎懲機制,有效激勵、強化該課程的專業化、社會化與市場化。
五是改善教學方法,搭建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新媒體平臺,融合“課程思政”目標,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用碎片化信息傳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引導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縱深發展,準確指導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引導青年一代有信仰、有希望、有追求,以取得課程真正的實效。
六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調整傳統教學模式,避免滿堂灌的課堂模式,引導學生多體驗、多實踐,多種方法并舉開展各項教學活動,使學生真正融入課堂,成為課堂主體,而為被動地接受者。
七是“走出去、引進來”模式雙管齊下,引入專業教師、社會行業精英到課堂,同時定期派教師團隊外出調研實踐,創建一支專業化師資力量,有效整合資源,使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更具專業性、實踐性、時新性。
八是利用新媒體,優化教學模式,深化教學改革,提升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影響力、創業力。
九是教學監督機制與獎懲機制相結合,有效促進教學相長,提升教學水平,從而提高學生就業質量。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這門課程,是高校學生在大學期間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是從校園環境轉向社會環境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習、實踐后能給予學生全方位梳理、規劃、指引、完善并提升市場競爭力的課程,對學生來說是能夠精準拉近理論與實踐、課堂與市場距離的關鍵一課。我們應當充分地認識到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這門功課對于學生發展、成長成材的關鍵作用,打造一支高精尖水平、社會化、專業化的固定師資隊伍,努力探索符合學生需求、市場需要,以成果為導向的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全程化構建,并將理論與實際結合,不斷探索實踐化的進程,提升學生就業質量,從而提升學生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