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方
摘 要:《學記》作為我國歷史上最早和最系統的研究教育理論的專著,對當今教育理論的深入和實踐的開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學記》涵蓋了廣泛的方面,包括教育目的方法和內容等諸多方面,它是中國古代教育研究的寶貴資料。其中關于教師教學原則和方法的闡述尤為重要,可以有效指導當今的教師教育實踐。
關鍵詞:《學記》 教育理念深入 相互促進 揚長避短
一、啟發誘導原則
“君子之教,喻也。”啟發誘導原則作為《學記》中最基本的一個教學原則,可見啟發性的重要性。現代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觀而弗語,開而弗達。”這句話是說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的引導,但這種引導不是灌輸也不是包辦,而是激發學生的智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的思想。啟發性原則對各個層面的教育都十分適用,學前教育階段面對的是正處于兒童期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兒童具有較高的創造力和興趣,動手能力較強,思維能力也很活躍,啟發性原則可以很好地和這一階段的兒童特點相結合,拋磚引玉式的問答環節可能更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精神。而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比較扎實的理論基礎,也具有了相對成熟的邏輯分析能力,如果教師在這個階段進行逐步的指導,引導學生獨立進行多層級的綜合分析活動,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接受培訓的基礎上,獨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并有利于學生形成成熟穩定的邏輯思維方式。
二、教學相長原則
教與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需要相互促進。從師者的角度而言,正如其隱喻所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持續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知識內涵,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對自己所教授科目的理論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要求教師必須對其他學科知識的基礎知識有所了解,更要具備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只有具有這樣知識儲備的教師才是一位合格的教師。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所具有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的欠缺之處,通過課下學習相關知識來彌補自己也是教師所必須做到的。站在學生的角度而言,通過教師的講授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更要敢于質疑教師,敢于向自己不認同的內容說不,逃脫出“師云亦云”的困局,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只有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才能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三、循序漸進原則
“學不躐等也”要求教學的進行要有系統性,所以教材的編制也應該是具有連貫性的。根據各個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匹配相適應的教學內容,此外,教師也應該根據所教授對象的不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該過程中應該注意“不凌節而施”。要從面對的受教育者的具體情況出發,因材施教。正如現在很多專家學者提倡的以“農業范式”的教育代替“工業范式”的教育一樣,教師教學生就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順應著農作物的生長周期,慢慢地等待農作物發芽、生長、開花、結果。而現在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很多學校都在片面地追求“升學率”,搞突擊、搞題海戰術、搞競賽,甚至不會系統地去傳授知識,而是根據考試大綱來選擇性地抽取有價值的部分進行教學。個別學校甚至出現了一年級學生學習五年級數學,五年級學生學習初中學科的現象,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會增加學生與老師的負擔,而且也并不符合“人的全面發展觀”的要求。學生應該摒除自己功利的一面,用心對待知識。教師必須要摒棄片面地追求效果和成績的想法,應該靜下心來慢慢地等待學生,因為學生的任何成長和進步都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欲速則不達。
四、藏息相輔原則
藏息相輔原則即是課上與課下,勞與逸應該相結合。在課上的時候,應該在規定時間內傳授課程,在課下的時間,應該讓學生充分的休息、娛樂、運動。只有當學生在課下的時間得到充分的休息,才能在課上的時候掌握更多的知識。學生應該在學習的時間就認真學習,在休息的時間就好好地放松身心,勞逸結合才能有更好的發展。衡水中學以“考試工廠”的名稱聞名于世,但衡水中學仍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管理辦法,如其“兩個五分鐘原則”,即是說教師連續授課時間不能超過5分鐘,教師每隔5分鐘要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1次,每節課的最后5分鐘教師要留給學生思考、總結。設立了豐富的課余活動和社團活動,鼓勵學生課余加入自己感興趣的社團,這些都是藏息相輔原則很好的實行案例。現代教育在高考的重壓下出現了“讀死書,死讀書”的情況,同時也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現象,學生一味地追求效率和成績而造成除了學習一無所長的窘境。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導者,應該在教學中改變原有的“填鴨式”教學,使用一些新課程改革的開放性教學方法,以研究性學習為導向,寓教于樂。不僅提高了課堂的效率,也給了學生更多的時間來休息,以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教師可以在課下多開展一些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活動,幫助學生挖掘自己的興趣點。學生在課外時間不僅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回到課堂上也能促進課堂知識的領會與吸收。
五、豫時孫摩原則
《學記》在總結了教育、教學過程中長期出現的問題和教訓的基礎上,又概括性地提出了“豫”“時”“孫”“摩”這一重要原則。“豫”即預防,“禁于未發之謂豫”。也就是說作為老師,要能夠及時地預測到學生可能會產生的不良傾向,教師應該能夠提前采取預防措施,保證教學的順利展開。“時”即及時,“當其可之謂時”教師要能抓住教學的關鍵時機,適時施教。這一點在運用啟發性教學的時候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能夠抓住關鍵時機,對學生實施啟發式教學。尤其在遇到一些教學狀況的時候,運用教學機制實施教學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孫”即循序漸進,“不陵節而施之謂孫”。鑒于上面的論述中,筆者已經對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了闡述,在這里不重復展開。“摩”即觀摩,“相觀而善之謂摩”。就是說在學習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學習其他同學的學習方法或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與學生之間也應該遵循教學 相長原則,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教師與教師之間更應該互相學習,觀摩其他老師上課的風格,學習其他老師備課的方法,并與自己的經驗相結合,更好地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學校應該更多地開展一些教學研討課或是優秀教師觀摩課,教師之間也應該多交流,共同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