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興俊 黃剛
摘 要: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教育可視聽化,一方面把黨團教育和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獲得更大受眾群體,既發揮出主題教育活動的思想引領功能,又發揮著社會實踐育人功能,并將社會實踐和理論學習相結合,擴大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傳播范圍和受眾群體,有效增強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另一方面,把大學生群體從理想信念教育的客體受眾位置重置到主體發起地位,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參與積極性,讓大學生在宣傳、推廣的實踐活動中,牢固樹立正確堅定的理想信念。
關鍵詞:理想信念教育 可視聽化 實踐活動 主體意識
一、理想信念教育可視聽化模式介紹
(一)關于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教育關系著我國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成才,關系著國家的命運和前途,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全面高速發展的必然要求。
理想決定事業,信念指引人生高度。沒有崇高堅定的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青年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的理想信念,不僅關系著他們自身事業和人生的方向,也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進程有著直接
影響。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直接關系著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核心問題。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以青春之我奉獻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的崇高理想。
因此,新時代的高校應當更加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情況和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狀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四個自信”,讓廣大青年學生努力成長為新時代的建設者。
(二)關于可視聽化
理想信念是思想之基、精神之石。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廣泛融入青年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才能更好地體現其“精神之鈣”的功能。理想信念教育不是空中樓閣,不能脫離生活,不能“居高不下”。理想信念教育要和實踐相統一,要在實踐中完成。
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視聽化,就是通過參與拍攝、傳播、宣傳弘揚愛國主義的網絡音頻、視頻內容,吸引更多大學生、社會人士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引導大學生和廣大人民群眾構筑堅定的社會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完善健康健全的精神面貌和獨立人格,樹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念,明確人生奮斗的目標和方向,在實現自身個人理想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從而樹立社會責任意識,構筑愛國主義情懷,并最終獲得社會歸屬感。
有調查顯示,組織或者參與過理想信念教育相關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學生占所有學生的比例90%以上。相對其他未參加過類似活動的學生,他們對理想信念教育的認可度更高,認同感更強。與思政課程的講解式、灌輸式的教育形式相比較,可視聽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動更關注學生的親自參與和主動示范,讓學生在實際踐行中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同時也幫助和引導廣大群眾認同和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三)模式創新點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具有傳播迅速、覆蓋范圍大、受眾廣泛等特點,是當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然守護的重要陣地,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意義。目前,國內在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思政教育的時候,往往是半強制地要求學生關注各類微信微博公眾號,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意愿,使得網絡平臺的利用一直停留在初級、被動和主觀抵制的境地。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網絡平臺,改善教育效果,是本模式的攻克方向。
本模式以理想信念教育為主題,以創新的視頻接力為形式,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人群進行街頭采訪,尤其注重對退伍老兵、離退休干部、異國久居人士等中老年人的采訪,以其豐富的人生經歷及濃厚的感情沉淀說出的愛國言語,更具靈魂的震撼力和信念的洗禮感,并將之剪輯成視頻發布網絡平臺,以此為視頻第一棒,并向社會尋求傳播接力。隨后,引導廣大網友、青年學生共同接力宣傳,利用簡單的自媒體端進行視頻拍攝,錄制并傳播“愛國者說”視頻,用一句話表達和傳遞愛國之情,達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的目的,讓廣大學生和網友在傳播的過程中,培育愛國主義情懷,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當前國內高校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思政課堂,但是理想信念教育擁有一定的實踐特質,單單通過課堂教育難以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通過主題教育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理想信念的自我確立,并實現自我鞏固。
大學生正處于理想信念確立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維更為活躍,思想更為單純,自我意識和人格正在逐漸形成,他們更加“理想主義”,更加追求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雙重滿足,對未來和社會都擁有更加美好的向往,也因此,他們容易建立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也更容易被社會不良風氣所裹挾和影響。
因此,高校必須將理想信念教育置于社會實踐活動中,將教育活動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通過切實高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親身感受,主觀認同、主動接納理想信念教育,激發理想信念教育的責任意識,喚醒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體意識,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將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統一,將個人理想和國家理想相統一,將個人夢想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相統一。
(二)現實意義
由于社會信息化的進程,網絡媒體早已成為最為活躍的社會思潮傳播工具之一。伴隨著以“抖音”為代表的一批網絡自媒體應用的流行,學生自主時間的碎片化程度已經越來越深。調查顯示,平均日上網時間超3小時的大學生占80%左右。網絡以其快速、便捷、內容豐富、題材新穎等特點,迅速成為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渠道,也成為學生發表觀點、接收信息、感受社會思潮的平臺,尤其是網絡上復雜的社會思潮,有群體性、私密性、定向性、快速性、廣泛性等特點,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動沖擊和影響。
在此情況下,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實現有效、高效和實效。高校必須明確,理想信念教育不是單純的理論灌輸,而是要以學生親身力行為重點,以社會實踐活動為抓手,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在實踐中悟透,在實踐中提高,以此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產生較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在不斷的實踐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理想信念教育可視聽化的工作模式,讓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更加生活化、行動化,讓務虛工作更加務實化。
理想信念教育可視聽化的推廣價值,就在于讓學生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自我發展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相結合,將自我意識融合到實踐活動中,在自我體驗中得到社會認可,在社會認可中喚醒主人翁意識,以責任意識推動自身道德水平提高,以更高的道德評判標準確立更高的精神追求,最終牢固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三、思考和建議
要不斷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義。青年大學生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體,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和接班人。高校要結合新時代青年的思想特點和行為特征,不斷解放思想,持續改革,創新工作方法,拓寬工作路徑,切實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深刻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時代內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意識形態工作已經成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高校的教育,必須明確思想政治引領,提高學生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防范學生步入思想迷霧。當前社會思潮的云譎波詭,顯示出當前國內大學生存在一定的思想弱點,我們必須在激蕩的社會背景下,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向心力、凝聚力,堅持不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持續不斷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青年,扎實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入腦入心。
要時刻站穩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政課堂主陣地。我們必須始終明確,思政課堂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思政工作者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與時政熱點相結合,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與意識形態工作需求相結合,不斷加強思政理論課程建設;與自主學習、實踐活動相結合,提高思政課堂的吸引力和親和力;與專題講座、主題教育相結合,強化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時代性;認清思政課堂的知識傳授屬性和價值引領屬性,充分發揮思政課堂的話語權和主動權,牢固樹立思政課堂的權威地位和主導地位,積極應對學生的時代特征,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滿足學生主體的成長發展需求,幫助學生堅定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及時搶占理想信念教育的網絡新陣地。理想信念教育必須適應時代發展趨勢,運用互聯網思維,構建新媒體教育平臺,將線上教育和線下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廣、受眾多、速度快的特點,整合多方資源,不斷拓寬新媒體教育渠道,打造一批知名的、主流的、具有趣味性的網絡教育陣地,用青年學生喜歡的語言、方式、途徑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構建線上線下互相補充、互相融合的媒體工作新格局,搶占理想信念教育的網絡陣地,切實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不斷創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出能夠在將來的社會發展中作出積極貢獻的人才,這首先要求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成果是深入的,是廣泛的。所以思政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時代特征,轉換思想,創新教育方法,提煉教育內容,注重知識的內化過程,突出實踐育人,讓學生在實踐服務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創新精神,牢固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要結合學生特點,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語言,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呈現到充實的實踐活動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道理講到學生心坎里,讓學生在自主感悟中培養政治意識,在實踐服務中強化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李文娟.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實效性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7):39—41.
[2]張紅霞,錢秋蓉.習近平關于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論述的時代價值及實現路徑[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6(06):86—93.
[3]馮剛,朱宏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1):79—86.
[4]田霞,趙翔.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插上“微”翅膀[J].人民論壇,2018(10):126—127.
[5]胡海霞.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化的實踐探索——以河北師范大學頂崗實習支教為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20(02):123—128.
[6]楊聯星,李四維,劉建南.論微文化視域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話語權建構[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01):164—172.
[7]王景云.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大學文化安全的四維視域[J].湖南社會科學,2016(06):219—222.
[8]陳進華.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6(17):31—33.
[9]李四維,李學靜,溫健林.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響機制及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36(09):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