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峰
[摘? ? ? ? ? ?要]? 高職人才培養應按照校企協同育人模式開展。由于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單一、當地校企協同育人成本高、地方中小企業校企合作意識薄弱等因素,限制了地方高職學校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茂名職業技術學院作為粵西欠發達地方高職學校,針對欠發地區的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困境,在頂層設計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構建校企合作育人平臺、加強校企互動、校企合作形式等方面進行有效嘗試,探索地方高職院校的校企協同育人途徑。
[關? ? 鍵? ?詞]? 欠發達地區;地方高職;校企合作;困境和途徑
[中圖分類號]? G719.21?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022-0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提出了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合作育人的戰略目標。校企協同育人是高職院校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然選擇[1]。
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的實踐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實施的校企共建“雙主體”育人模式,雙投入、雙資源實現“雙主體”合作辦學,雙計劃、雙教師實現“雙主體”育人,雙選擇、雙服務實現“雙主體”發展[2];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著眼于校企利益共同體建設基地、教學、科研、招生、就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五位一體育人模式[3];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組建職教集團、校工廠運行、校企合作部門及制度建設、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校企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等校企合作機制[4]。隨著新時代下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經濟發展布局調整,創新型人才需求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地方區域的產業結構不同,尤其是在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較為單一,本地中小企業對創新型人才、校企協同育人意識薄弱等不利條件下,地方偏遠造成的校企合作成本高等諸多困難,如何積極有效地開展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5]。本文以茂名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的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模式為例,分析了影響欠發達地區協同育人的因素,探討了在欠發達地區實行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
一、影響欠發達地區校企協同育人開展的因素分析
(一)地方企業校企合作內在驅動力不足
在欠發達地區由于受到地域交通、歷史產業布局的影響,傳統強勢國有企業受國家政策影響較大,對地方的校企協同育人期望值不高;地方性中小企業在自身條件限制下,校企合作意識不足,難以將對人才的需求對接到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過程中。
與本科教育不同的是,高職教育主要是培養操作技能型人才。當地國有大型企業或高新技術企業現有技術水平較高,對高職學校學生期望值不高。如學校所在地茂名的龍頭企業茂名石化,屬于國有大型企業,更注重對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的追求,并且隨著產業升級以及企業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對高職院校操作類一線人員需求日益減少,難以實施有深度的校企協同育人。
多數地方性中小企業處于整個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從事產品的簡單加工生產,缺乏有前瞻性的人才儲備意識,目前該類企業對校企合作育人中主要是解決學生認識實習及少量就業,他們對校企育人帶來的長遠意義意識不足,缺乏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力,在校企深度合作實施人才培養處于被動,造成了企業對學校開展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認識不夠、信心不足、不敢投資,難以達到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育人的程度。
(二)欠發達地區校企合作成本偏高
從人才培養角度,高職院校意識到校企合作育人的重要性,在與企業合作中更加積極主動。欠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大多數起步較晚,許多學院是由中職學校合并、升格而成,由于受到歷史和當地文化水平的影響,在地方的影響力較弱,再加上人們對高職教育認識不足,影響高職畢業生在當地的發展,且企業待遇較發達地區有一定差距,使該類企業對畢業生吸引力不夠,很多畢業生更愿前往發達地域尋求實現自己的價值。
當地的企業為中小型企業,規模不大,層級不高,對人力資源的質量、技術人才的儲備與培養、資源的共享共建等關注不夠,如部分企業需要一些水平較高的員工,寧可在人才市場招錄,也不愿從合作院校中選用。
這些因素使當地企業在當地高職學校難以招到優秀人才,而外地的高職院校畢業生更是不愿意來,本地生源畢業生苦于待遇不高而遠走他鄉。
(三)高職院校自身內涵不夠
欠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得到地方政府財政投入有限,其內涵建設受到一定的局限,對社會的影響力提升不夠。(1)欠發達地方高職院校辦學主要來自政府部門,辦學經費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展,因此高職學校迫于生計采取擴大招生的方式增加收入,在學生人數增加而教師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培養質量。(2)地方高職院校自身特色不明顯。高職教育應該遵循為地方服務的宗旨,培養更多的地方企業需求人才,地方企業參與人才培養不足的情況下,只有高職學校“一頭熱”的校企合作滿足不了深度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3)地方高職院校師資水平有限,任教專業教師多為年輕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其主要原因有: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普遍年輕,雖有扎實的專業理論,但多數缺乏實踐經驗。這種情況下學校要依靠自身力量及其條件幫助企業解決重大的技術難題或經營中的瓶頸問題還有一定的困難。
二、破解欠發達地區校企協同育人途徑
(一)加強校企協同育人的頂層設計
職業教育只有對接地方行業、對接企業需求、對接崗位能力,才能培養出符合行業、企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就需要學校在政策和發展規劃中,將校企協同育人放在人才重要位置。自2016年茂名職業技術學院將校企合作工作作為學校發展的重點工作實施,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放在學校“十三五”規劃任務中實施,出臺了關于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校企合作育人融入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實訓基地、“雙師型”教師培養中。
(二)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建設
如果缺乏校企互動交流的平臺,校企雙方僅在落實訂單培養、安排實習、招工就業等事項,校企雙方平時溝通不多、了解少,擴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就有困難。因此,學校聯合各專業代表性企業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員會,設置校企合作辦公室,制定詳盡的合作章程,固定交流場所,作為校企合作的平臺。每年的校企合作年會,企業與學校共同就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實習管理和就業等人才培養的關鍵指標進行交流討論。通過校企交流,訂單班、冠名班、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現代學徒制試點等合作模式,實現“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校企雙贏局面,學生就業率、專業吻合度、收入待遇繼續保持在省內高職院校前列,企業滿意度、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
與當地企業合作共同建設省級、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動新產品開發、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技術推廣服務;建設校企協同、師生聯合研發團隊,關注行業發展前沿技術和企業生產一線技術難題,實現學校、企業、師生在科技研發領域的互動融合,助推專業建設。在此平臺下,一方面解決企業與學校聯系程度不緊密,提高學校科研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給企業解決技術性問題,提供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資源,達到校企雙方共贏、緊密合作的效果。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模式
如何開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如何將該種模式應用于人才培養成果上,是目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發展遇到的瓶頸性難題,為此茂名職業技術學院針對不同企業不同專業開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形式,有助于企業采取開放態度,以人才招聘驅動校企雙方合作育人。我校現在的主要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形式主要有“校企共建實訓基地”“訂單班培養”“校企共建二級學院”等形式。
為了實現學校人才與企業需求的快速對接,企業方將生產設備或生產工藝線建設在學校實訓場所,通過校企共筑培訓基地,一方面,可以為學校師生提供更多實踐實習機會,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及學生“工學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培養;另一方面,有利于為企業培養、儲備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探索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先后同各知名企業簽訂定向培養協議,組建定向培養班,推行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2016年以來,與國內知名企業共同成立珠海醋纖訂單班、仁源訂單班、富士康訂單班、深圳地鐵訂單班等20個訂單班。根據生產崗位需求,與行業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培養目標,實行“訂單式”培養,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并開發相關課程。
校企共建二級學院,以企業冠名的辦學模式,成立了“仁源學院”“萬訊創新創業學院”“永和建筑學院”。通過體制創新和以企業冠名的辦學模式,構建了深度融合、權責明確、科學高效的校企合作管理運行新機制。該模式以專業辦學的方式納入學院二級教學單位管理,企業方承擔核心專業課的實訓教學任務,其他課程教學及學生教育管理由學院方全部承擔,進行校內實訓場地建設及設備支持,企業每年投入一定經費用于專業建設。學校在開展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引入企業資金共建校企實訓基地,雙方師資骨干業務交流。
實踐證明,處于欠發達地方的茂名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設立校企合作委員會的校企合作育人平臺,與企業開展多種校企合作形式等校企合作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校企協同育人引入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解決了企業用人之急,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又能使學校人才培養得到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也能進一步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增強辦學活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王昶,袁軍平,申柯婭.“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三方共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08,55(7):47-48.
[2]劉亞峰,汪衛.“企業學院”實現校企“雙主體”合作模式探討:以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教論壇,2011(10):26-27.
[3]程宇.金華職業技術學院“五位一體”校企合作育人模式[J].職業技術教育,2012,33(2):1.
[4]趙居禮,劉向紅,賀天柱.高職學院深化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探索: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6):35-38.
[5]李瑞娟,李瑞崗,李月順.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驅動力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33-35,40.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