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懿
[摘? ? ? ? ? ?要]? 醫學教育的工作內容不僅包括醫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還包括科學思維模式的形成與臨床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只有此類內容全覆蓋下的醫學教育,才能培養出真正的醫療人才,即醫學教育者應注重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在醫療教學中的應用。在上述認識的前提下,對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展開詳細論述。
[關? ? 鍵? ?詞]? 臨床思維能力培養;人體解剖學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138-02
基于人體解剖學在醫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及臨床思維能力在醫療人員發展方面的關鍵性,如何將二者所對應的教學與培養行為有機結合起來,已成為眾多醫療界人士探索與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
一、臨床思維能力與人體解剖學
(一)臨床思維能力的概念與培養
臨床思維能力是一種將醫學理論與臨床病例有效結合的能力,此種能力的擁有者在實際的臨床實踐中,能夠游刃有余地進行病例的綜合分析與推理判斷,并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從而順利地解決臨床現實問題。臨床思維能力是實際臨床工作對廣大醫學生提出的具體要求,只有擁有優秀臨床思維能力的醫療工作者,才能快速、正確地面對各類復雜的臨床問題。因此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應用對任意醫學教學行為都有著不可代替的意義,人體解剖教學更是如此。
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從來都不是一日之功,其應被長期貫穿于醫學教學中,使醫學生在長時間的知識總結與經驗積累中,反復揣摩并最終形成優秀的臨床思維模式。從我國醫療教育行業的現狀來看,醫學生臨床思維培養仍然具有較大的改善空間,因此,醫療教育主體應從各方面作出調整,從而實現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計劃性與針對性。
(二)人體解剖學簡介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與臨床醫學緊密相連,處于整體醫學課程體系的基礎層,其在醫學教育的開始階段就已被設置并學習。一般情況下,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生學習的第一門課程,所以臨床思維能力培養應被全面應用于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
二、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在人體解剖學中的應用現狀
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在人體解剖學的應用現狀可從兩方面來說:一是學生方面,二是教師方面。
(一)學生方面
首先,學生對臨床思維能力沒有形成良好的認識,認為醫學課程學習的首要目的是得到更高分數,至于臨床問題解決能力的有無,在現階段來說無關痛癢,最終都會走上工作崗位。
其次,學生對臨床實踐考核與培訓不夠重視,具體來說,就是總以應付差事的態度對待人體解剖實踐課,有著不積極碰觸人體標本與模型的不良學習習慣,可以眉飛色舞地將人體結構一一背誦下來,卻不能在模擬實踐活動中將人體的各個構造辨認出來[1]。
最后,學生認為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只是教育者的責任,殊不知,自身才是培養的基礎要素。
(二)教師方面
首先,大多醫學教師尤其注重課堂理論的講解與背誦考核,對真正能帶來學生醫療能力提升的醫療實踐活動并不進行積極的組織與深度考核,致使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不能與醫療實踐活動緊密相連。
其次,有些醫學教師并不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缺少臨床實踐素材,從根本上不能實現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應用。
最后,臨床思維能力培養一般需要在輕松、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實現,而一些教師并不具有此方面的覺悟。
三、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途徑
(一)以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為基礎創建新型解剖學課程體系
人體解剖學課程體系改革是當前醫學教育工作的重點,在基礎科學發展迅速的今天,醫學技術更新可謂是日新月異,解剖學課程應緊跟醫學發展的腳步,進而培養出具備先進醫療理論與技術的優秀醫務工作者。從實踐來看,該培養目標實現應在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上,以教學內容優化與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式實現。
1.在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優化中,教師應以教育機構指定的教學綱要為基礎,適時刪除陳舊、不準確的理論,并在教育過程中以臨床案例為載體即時簡單說明或詳細講解新型解剖理論與技術,從而拓寬學生眼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2]。以胃、腸為例,由于胃、腸同屬消化系統,故對二者黏膜差異性的講解與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具體的講述過程中,教師可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具體病例引入教學中,通過兩種臨床疾病的對比式研究,對胃腸粘膜的結構與特性形成形象化的認識。再以胃形態為例,可以臨床常見胃病為對象,如胃炎、胃潰瘍、胃癌等,將此類疾病的最新治療技術引入到課程內容中,加深學生對胃結構的認識。再如在進行脊髓內部構造講解時,可將小兒麻痹癥及后遺癥引入課程中。事實證明,臨床病例的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興趣,在保障人體解剖學教學效果的同時,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將得到提升。
2.在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改革中,首先醫學教育者應以新型醫學模式為教學模式優化的基礎。從國際醫學現狀來看,世界醫學模式正在發生轉變,從以前的“生物醫學模式”正慢慢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化,充分體現著“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因此醫學教學模式也應遵循此種時代發展趨勢,將學生放置在教學主體地位之上,教師應盡可能地扮演好引導者、輔助者的角色,使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以自我探索的方式在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中得到提升。其次,教師應積極利用信息化技術,將臨床案例以影像、圖片、視頻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現出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對應理論的認識,如在進行“心臟結構”講解過程中,教師可將在臨床檢驗中形成的心臟彩照以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同時還應進行結構標注,方便學生的課后復習。再如在進行“闌尾”講解過程中,教師可首先播放闌尾炎治療手術視頻,讓學生形成對應的感性認識,隨后進行人體標本實際操作實踐,使學生對闌尾炎的發病原因、手術要點及臨床表現形成初步認識,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二)提升教師的人體解剖學理論與臨床水平
教師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若想讓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就要確保人體解剖學教師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與最先進的解剖學技術,相關教育方應注重教師綜合醫療素質的培養,具體措施如下。
1.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種教研活動與實踐培訓,擴展教師的理論知識面,增多教師的臨床經驗。
2.積極組織教師到附屬醫院或綜合醫院進行臨床見習,為人體解剖學教師增添臨床素材,同時提升教師的臨床實踐能力,為學生優秀臨床思維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3]。
3.定期舉辦人體解剖學教師與臨床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活動,不斷提升兩類課程教學計劃、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科學合理性,進一步為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形成提供保障。
4.以豐厚薪酬及福利的方式吸引更多優秀醫學畢業生或學者加入自身醫學教育團隊中來,保持人體解剖學教師團隊的新鮮活力性,使學生的臨床思維模式具有先進性。
(三)以臨床思維能力為指導確立健全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人體解剖學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作為重點考查對象。我國教育界普遍存在著“唯分數論”的教學缺陷,從臨床思維能力的表面意思來看,其并不具有嚴格量化的特點,醫學院與教師應充分考慮其的這一特性,從而確定合理、實用的教學質量評價體制。教師應優化人體解剖學的考核制度與考核方式,不能以一張試卷分數評價學生整學年或整學期的學習質量,應盡可能地進行臨床實踐考核,并詳細記錄學生的每一次考核過程,既方便學生在日后進行自身能力提高,又可為教師的期末評價行為提供切實可參考的資料[4]。在考核過程中,教師可將人體標本放置在課堂的顯眼位置,并依臨床案例設計問題,讓學生利用人體解剖學理論解決對應臨床問題,從而使學生養成主動動手、積極思考的習慣,進而形成優秀的臨床思維能力。
(四)建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雙向反饋模式,保障臨床思維能力培養方向的正確性
在人體解剖學具體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反饋意見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導教師進行正確的臨床思維能力培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溝通應從課上延伸至課下,首先課上的交流應在平等的課堂氣氛中進行,以確保學生反饋意見的客觀性[5]。其次,課下交流不應局限于傳統的面對面交流,而應當充分利用現下各類交流軟件,實現反饋的即時性與即地性。當教師獲取到反饋意見時,不應將其放置在一邊,而進行整理、分析與總結,及時調整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確保教學效果的良好實現,使雙向反饋模式的優越性得以充分發揮。
綜上所述,相關醫學院教育者應在了解臨床思維能力培養與人體解剖學教學連接必要性的基礎上,經過對教學現狀的探索與分析,從課程體系、教師水平、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學生與教師交流模式等方面,切實保障臨床思維能力培養被全面應用于人體解剖學教學中,進而產生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提升、人體解剖學理論與技術掌握良好的雙重效果,使學生成長為一名有著高深醫療技術與先進醫療理念的優秀醫療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馮利強,焦旭文,馬江波,等.案例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實踐與體會[J].現代養生月刊,2017(11):168-169.
[2]張東東,梁衍鋒,宋漢君,等.解剖學教學中開展“行動導向”教學及效果評價[J].解剖學研究,2017(2):78-81.
[3]唐興國,李斌斌,劉宏偉,等.以臨床為導向立體化教學模式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科學進展,2017(2):112,114.
[4]何祖江.以培養學生臨床應用能力為中心完善臨床醫學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體系初探[J].今日健康,2016,15(8).
[5]肖新莉,楊蓬勃,張明,等.應用導向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法初探[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5):120-122.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