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付費知識平臺的建設,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網絡付費知識平臺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知識獲取途徑,是未來市場的發展方向之一。本文通過分析網絡付費知識與平臺的存在價值,探討網絡知識付費平臺存在的缺陷,結合實際情況著重研究建設網絡媒體“知識市場”的必然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付費知識 價值開發 媒介 “知識市場”
一、網絡付費知識的價值
互聯網的出現使網絡上開始出現知識共享平臺,極大的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而網絡付費知識的出現,則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民群眾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相應知識,因此,人們能夠從網絡付費知識平臺上尋找到與自己意見相同、思想相近的人,也能夠找到愿意回答相關問題,滿足自身知識需求的人。尤其是在支付一定費用之后,提問者與回答者便能夠建立相應的契約關系,使回答者在得到金錢激勵的同時,提高自身解答的責任感,最大程度保證回答問題的準確性,而答案中的準確性與真實性則可以滿足人們對成熟經驗的渴望。人們在提出問題時,多半是提問一些自己不了解的內容或是自己所在工作學習區域之外的內容,因此,專業性的回答能夠使其更好地了解所不熟悉內容區域的相關知識,使人們的好奇心與想象力能得到充分滿足,對專家的信任以及對經驗的渴望,是群眾在網絡付費知識平臺上進行消費的原因。此外,網絡付費知識平臺還能夠充分滿足人們的趣味性追求,解決實際問題。人們在遇到問題的過程中,常常無法以自身力量解決,但在提問后,聽取專家的建議,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便能有效解決該問題。例如:知乎、新浪、愛問等平臺可以為人們分享眾多與健康理財職場相關的內容,使人們能夠在瀏覽相關內容的過程中汲取更多實踐性知識,利于解決自身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二、網絡知識付費平臺存在的缺陷
(一)依賴速成,刺激消費者進行消費
隨著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社會環境也逐漸浮躁,很多人希望能夠通過捷徑迅速獲得成功,因此,部分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訣便成為一些人支付網絡知識費用的主要動力。知識對人具有深遠的意義,但網絡知識付費平臺在進行經營過程中,部分知識平臺主要看中眼前獲得的經濟利益,通過對當下人民群眾的欲望需求進行分析并提供相應知識。部分網絡付費知識平臺在進行命名或傳播知識的過程中,甚至會裹挾一些帶有暗示性的信息,這種宣傳方式,主要是利用人們追求速成的心理。但是我們能夠知道,任何問題的出現與解決都具有復雜性與長期性的,人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可能在借助某位成功人士的經歷后就能有效解決,因此,這些宣傳效果根本沒有辦法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反而會使人們支付不相關費用買得無用知識。若付費知識平臺不能及時對其進行改革,將會對付費知識平臺及知識生產者的存在造成危機。
(二)網絡知識轉化過程,過度簡化甚至游戲化
為了滿足人民群眾,能夠全方面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的需求,網絡付費平臺在轉化知識的過程中會造成知識逐漸簡單化,甚至過度簡單化與游戲化,嚴重影響知識的內涵傳播。我們知道,知識的學習是屬于螺旋式上升狀態,有較簡單的,也有較復雜的,若將較復雜的知識簡單化處理,會使一些知識消費者短時間之內,看似是能夠掌握相關知識,但長期來看卻無法深入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內涵與知識,無法實際應用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果知識消費者發現此情況后,他們便會拋棄該網絡付費知識平臺選擇其他平臺,因此,這些過于簡單的皮毛化知識無法滿足網絡付費知識平臺的發展需求。
(三)知識本身的科學性、準確性與實效性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網絡付費知識平臺開通后,會有很多人打著專家的旗號云集于此,但事實上,各行各業的經營人員工作環境非常緊張,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在網絡付費知識平臺上傳播知識的人員屈指可數,會有一部分閑雜人員以專業人士的口吻回答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導致網絡付費知識平臺上的知識科學性、實效性與準確性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從中獲得相關知識。
三、建設網絡媒體“知識市場”的必然途徑
(一)從根本上保證知識質量與準確性
首先,我們需要對知識生產者的身份進行嚴密審核,使其基本水平與素質能夠得到充分保障,在生產知識的過程中有利于提高知識的質量與準確性。目前,一些現有的付費知識平臺已經開始對其注冊者的身份進行較為嚴格的審核,以保證注冊者能夠有較高的知識水平面對付費知識平臺上的相關知識。例如筆者在他人推薦下正在使用的“在行”APP,注冊過程中不但需要提供注冊者個人的手機號,還要提供工作證、名片等證明使用者身份的具有規范性的文件內容,該APP并未要求注冊者一定要出示身份證信息,但是與其他付費知識平臺相比較,“在行”APP已經能夠非常周密的審核注冊者的身份信息。網絡媒體在建設知識市場的過程中,一定要不斷規范知識生產者的注冊信息,使其能夠以真實身份推廣正確信息,避免傳播錯誤信息,導致廣大人民群眾信謠傳謠。其次,應當對劣質知識進行技術性阻斷,減少垃圾信息在人民群眾中的傳播范圍。例如:我們常常使用的“知乎”APP,已經開啟了人工智能保護技術,在面對網絡暴力謠言時應對能力也逐漸增強,有利于減少劣質知識的傳播最大程度,為人們帶來高質量知識,從根本上保證知識的質量與準確性。
(二)保護交易雙方利益平衡,保護知識產權
為保障消費知識人員的相關權益,一些付費平臺向淘寶借鑒保障模式,使消費者能夠在七天之內無理由退款,還可使用評價對消費知識后的結果進行評判,使更多人能夠借助評價來了解該知識的具體情況,還能夠有效保障消費者的支出始終處于有效化。例如:“知乎”APP在4月份上線時便改革了市場機制,使人們能夠在購買相關知識內容后,七天之內若未超過相關查看標準便可無理由退款,同時該APP的評價信息是將評價評分計算到小數點后一位,并展示消費者評價的具體情況,部分選擇匿名的用戶評價也會對消費者進行展示,使用戶能夠真實買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與此同時,“知乎”APP還支持客戶對相關內容進行評價,使人們能夠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知識內容。但受到知識商品與實體商品差異性的影響,知識是信息類商品,一旦傳播之后,便屬于可分享與可復制內容,因此在退貨過程中,“知乎”APP也要注意保護知識產權,使知識生產者的相關權益能夠得到有效保障,若無法保障知識產權,知識生產者的積極性將會受到嚴重打擊,一旦缺少知識生產者,付費知識平臺的存在將毫無意義。
(三)保障知識生產者與消費者達成自身目標,促進“知識市場”繁榮
知識生產者的目標是利用自己長期以來的思想文化積累所產出的知識為自己創造價值,而知識消費者則是利用自己的購買能力得到更多的社會實踐建議,使自身社會實踐能力與水平不斷提升。從目前現有的知識付費平臺進行分析,知識生產者的權益似乎是得到了保障,但消費者是否真的能夠借用這些知識提高自身社會實踐能力與水平還尚未可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現有的網絡付費知識平臺缺少正規教育的知識檢驗渠道,無法保證知識的對錯與成效,導致知識消費者通過知識掌握的具體情況是根本無法有效掌控。因此,知識平臺應當積極借鑒正規教育的相關模式,利用自身平臺知識傳播的相關渠道了解知識消費者在后續學習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這也是各個付費知識平臺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
四、結語
根據文中內容可知,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的進步,人們已經進入信息全球化時代。眾多網絡付費知識平臺的出現,能夠滿足新時代背景下人民群眾對于知識的個性化需求,極大程度彌補了傳統教育在傳播知識過程中存在的缺陷,使這些知識平臺能夠借助網絡媒介的功能最大范圍地傳播知識,拓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目前,我國的網絡知識市場建設中還存在較多問題,但相信在長期的探索與鉆研下,這些知識平臺能夠不斷進步與發展。學無止境,人們對于知識的追求應當始終保持著熱情與激情,而“知識市場”與知識傳媒的發展也將知識為基礎不斷進行改革與完善,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知識內容。
參考文獻
[1]孫佳,嚴定友.網絡知識付費的生成邏輯、內容生產與價值審視[J].中國出版,2019(01):31—34.
[2]李煒娜.探析互聯網知識經濟的傳播特點及提升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18,9(03):68—72.
[3]丁元元.關于網絡知識付費的法律思考[J].市場論壇,2017(1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