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
摘 要:阿壩州茶產業主要分布在汶川縣,茶產業是汶川縣主要的特色農業產業之一,也是汶川縣增加就業、增加經濟效益的主要渠道。汶川縣茶葉種植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銀杏鄉、映秀鎮、三江鎮、漩口鎮以及水磨鎮等鄉鎮,尤其是漩口鎮和水磨鎮,占據汶川縣茶葉種植總面積的85%以上。促進茶產業的創新發展,推動扶貧攻堅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茶產業 創新發展 扶貧攻堅
一、汶川縣茶產業發展現狀
汶川縣茶園種植比較集中,加工以綠茶為主,還有一些紅茶、黑茶,主要分布在銀杏鄉、映秀鎮、三江鎮、漩口鎮以及水磨鎮等,其中85%以上分布在漩口鎮和水磨鎮,全縣約有1萬畝的種植面積,其中有性系品種和無性系品種各占一半。有性系茶園通過茶樹種子播種生長。通過實地考察,汶川縣有的茶園條件相對較差,采取粗放式的管理,大多處于拋荒狀態,其中有的是生產自用茶葉,上市銷售情況較少,產生的經濟效益低下,畝產值僅200~300元,形成了產值低下、疏于管理的不良循環。當下,許多農民都放棄了對茶園的管理,任由茶園自然生長,無法發展有效生產力。而無性系茶園則是在2000年左右開始發展的,主要種植“福選9號”“福鼎大白”“名山131”等品種,其中有效生產面積為2000畝左右。通過調查,該部分茶園管理技術到位,具有良好的立體條件,但是由于產權、效益等因素的影響,企業生產和農民的積極性低下,影響茶園管理,導致逐漸荒廢。
汶川縣產茶企業有兩家,兩家企業規模均偏小,無法帶動當地茶產業的發展;還有一家傳統茶坊,主要生產黑茶,規模較小,產業帶動能力弱。
二、創新發展,扶貧攻堅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整體呈現“小、弱、差、散”的局面
“小”即產業規模小。全縣茶園種植面積號稱1萬畝,實際可采收面積2000畝左右,茶葉產量也長期徘徊在11噸左右,其中名優茶產量僅1噸左右,無法形成有效的產業規模。另外,也體現在企業的規模小。目前全縣真正有點名氣的企業僅2家,其中的阿壩九寨茶葉公司每年產量僅2000千克不到,無法把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形成有效的產業帶動力,更沒有一家龍頭企業。
“弱”即茶葉品牌多,影響力弱。汶川茶產業規模小,但企業茶葉品牌數量不少,一個企業多個品牌(或品名)情況突出,如九寨茶業有限公司就有超過10個品名。雖然部分產品曾獲得“四川省消費者喜愛產品”“四川名牌產品”“四川工業博覽會金獎”等稱號,但難以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主導品牌,市場影響力低。近年“大土司”黑茶品牌雖然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囿于企業規模的桎梏,也無法做到大的影響力。“差”即效益差。根據農業主管部門的統計數據,全縣現有茶園的平均效益在1000元/畝以下,少的低至兩三百元,遠遠低于全國茶園的平均效益,更低于茶葉發達的地區。效益差,導致茶農和企業不愿意投入,甚至靠天收,進而形成“效益差—投入低—效益更差”的怪圈,影響到整個產業的進一步提升和發展。
“散”即生產資源分散,組織化程度低。全縣目前缺乏規模化的茶葉專合組織,全縣茶葉生產多為農戶分散種植和小茶廠加工,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小生產與大市場脫節,抗風險能力較弱。
(二)產業發展定位不準,綜合效益差
汶川縣宜茶區位于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茶葉產區狹小,產區的立地條件較差,不適宜進行大規模產業開發。但汶川茶區區位優勢、環境優勢、人文優勢在茶產業發展中沒有得到較充分的體現,產業效益的綜合效益較低,周邊產業對茶產業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三)科技支撐缺位,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基于經濟效益差的前提,茶農乃至企業不重視科技對產業的支撐。全縣專業從事茶葉生產技術的人員少,企業與科研院所的聯系不緊密,科技投入不足,導致全縣茶葉生產科技成果轉化率極低,企業與市場脫節。從我們到兩個企業調研的情況來看,企業雖然投入了一些經費用于質量檢測,但體現內在質量的、權威的檢測報告一份也沒有,明顯存在產業發展大勢脫節的現象。這些都影響到茶葉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四)管理機制缺乏,市場混亂
汶川茶葉種植、生產、銷售尚未形成健全有效的機制體制,農戶在茶葉種植、生產及銷售環節中分工不明確,任務不清晰,沒有權威的機構和協會進行引領和監督制約,部分農戶自行進行茶葉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作業,導致汶川茶葉品質下降,茶葉生產和銷售市場混亂,農戶以次充好、惡意殺價、惡性競爭,無法在茶葉產業中獲得良好收益。
三、推進茶產業創新發展是促進扶貧攻堅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發展觀念,促進綠色發展
扶貧攻堅即是通過產業化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脫貧。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其中便包含了茶產業,同時,將相關的茶產業發展文件、意見作為促進產業發展的依據;以汶川茶產業作為四川省的茶產業發展規劃,從而創新茶產業發展,為扶貧攻堅助力,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改變貧困農民的貧困現狀,促使茶產業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相關政策的出臺和支持促進了茶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提高了茶葉的整體質量,在推動茶文化、茶經濟、茶產業的統籌發展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對于農民增收、增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還能夠促進綠色發展。阿壩州獨有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農產品的優良品質和綠色無污染的種植條件,在發展茶產業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優化種植結構,發展種養殖結合,促進綠色生態發展。
(二)創新發展經營策略,優化經營結構
在保證茶產品質量一致性、穩定性基礎上,以“互聯網+”為途徑,聯系科技與思維作為導向,以實體店為基礎,融合線上線下發展,在貧困的農村地區發展電商,實現精細化的扶貧工作;通過現有的茶葉市場,重新對市場進行定位,拓寬茶葉的市場,促使茶葉經營結構得以優化。充分發揮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優勢,以集體經濟、專合社等為主體,帶動茶農生產經營,集中開展技術培訓,實現技術更新和品種改良,從而提升扶貧力度,促進扶貧工作的開展,促使更多的農民能夠脫貧致富。
(三)利用區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汶川縣擁有顯著的地理優勢,屬于阿壩州的南大門,毗鄰成都市,交通發達,213國道貫穿整個汶川縣,具有良好的交通運輸網,逐步地融入了成都經濟圈,屬于城郊休閑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對此,可以以茶文化為基礎,發展區域旅游產業,避開茶產業發展的不足之處,以區域特色為基礎,綠色發展為理念,打造以茶葉種植、休閑娛樂、養生品茗、茶園觀光為一體,以漩口—水磨—三江為中心的特色產業旅游區。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就業率,增加茶產品的銷量,還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提升農民的經濟收益。同時,還可以開展與茶產業相關的博覽會,組織相關企業開展展銷會以及茶文化創新大賽等活動,促進汶川縣茶產品的銷售與宣傳,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脫貧致富。
(四)強化科學種植,提高茶產業附加值
在茶產業的發展中,必須重視建設具有產業特色的品牌,形成意識觀念,打造品牌產業,從而促進茶葉的銷售,增加市場競爭力。阿壩州是國家生態功能區保護的重要生態保護范圍,汶川縣也是岷江上游重要生態保護之一,發展茶產業是保護生態的最好體現,近年來,為了發展有機茶葉,阿壩州在汶川縣實施了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通過該項目的實施,逐步實現了化肥農藥零增長目標,為今后發展茶產業、打造“凈土阿壩”品牌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為實現群眾永久脫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結合阿壩州大力發展“凈土阿壩”品牌契機,將茶產業發展與區域品牌打造相結合,利用“凈土阿壩”品牌的優勢,提升茶產品的品牌附加值。
茶產業的創新發展,促進扶貧攻堅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區域農民與政府的共同努力來實現,對此,必須從產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創新發展,實現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羅亞昆.論普洱市做強茶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8,(08):62—64.
[2]余立平,李武倫,趙廣恒.依托產業優勢助力脫貧攻堅——潛山縣茶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紀實[J].茶業通報,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