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余靜
[摘? ? ? ? ? ?要]?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對教師的實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過“教師下企業”這一措施不但能提高教師的實踐經驗,還能讓教師接觸行業企業的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豐富教師上課的素材,值得各職業院校大力推廣。
[關? ? 鍵? ?詞]? 下企業;實踐;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136-02
2019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要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大規模擴招100萬人。此消息一出,全國高職院校引起了激烈的討論,預示著高職院校的“春天”真正到來,我國高職教育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同時,對高職院校的教師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根據專業建設的要求,加快建設一支適應現代職業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強化技能和實踐教學要求的教師隊伍,進一步優化能力素質結構,建設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為進一步提高專業教師的操作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的工作過程和職業標準,派遣專業教師到企業鍛煉學習成了一條重要的途徑,值得各大高職院校探討和實施。
一、高職教師“下企業”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教師具有一線工作經驗的比例偏低。近年來,雖然隨著高職院校的飛速發展,對教師的需求量也相應增加,但是高職院校的教師來源仍以普通高校畢業生為主,他們學歷較高,但往往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他們的課堂設計沒有新意,常常照本宣科、講課形式呆板、教學課堂枯燥無味,缺乏具體生動的內容和有趣的案例分析,不能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這些教師對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的指導也缺乏針對性,學生做出來的設計遠離實際,單純停留在課后作業的完成上。以上種種問題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可避免地對學校人才培養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就變得尤為重要。
高職院校專業教師“下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主要目的是讓教師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熟悉企業對各個崗位的職責要求和操作規范,把握本專業的新規范、新知識、新材料和新工藝。通過下企業鍛煉學習,不但能夠有效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同時還能結合企業的生產實際,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針對性地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畢業生在單位“能做什么?能不能做好?”越來越被重視,而師資隊伍自身的職業能力是學校培養符合社會需求人才的重要保證。因此,對于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來說,“下企業”鍛煉學習成為提高自身職業能力和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1]
二、教師“下企業”的模式
筆者就職于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于1956年,是隸屬于湖南省交通運輸廳的一所全國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截至2018年6月,全日制在籍學生1.2萬余人,現有專任教師592人,其中高級職稱248人,研究生學歷和碩士以上學位273人。隨著辦學規模的逐步擴大,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與職業教育教學能力,逐漸成長為“既能拿教鞭,又能拿扳手”的“雙師型”教師,學院多年來一直注重專業教師“下企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基本模式有兩種形式。
(一)暑期“百名教師下企業”
高職院校教師,寒暑假時間非常寬裕,尤其是暑假,有一個多月時間可以不用上崗授課。因此學院有效利用每年的暑假時間,面向所有專任教師和兼課的行管人員,尤其是沒有參與過“下企業”實踐鍛煉的老師優先。以項目團隊的方式進行申報,每個團隊由3~6人組成,其中一人為主要負責人。負責提交教師暑期“下企業”實踐項目申報審批表,確定實踐單位名稱、單位地址和單位聯系人,“下企業”鍛煉學習的具體項目名稱,每位成員擬“下企業”實踐的具體崗位。“下企業”鍛煉的時間一般為10到15天,要詳細制定“下企業”的鍛煉計劃、鍛煉目標及考核檢測辦法。提交申請后先由各教學部門進行初審,提出考核要求和辦法并簽署意見,匯總后上交到實訓處;人事處、實訓處、教務處組織專家進行評審,核定項目方案及項目資金額度,最后由院領導審批后實施。
(二)帶薪脫產“下企業”鍛煉
帶薪脫產“下企業”鍛煉又叫作“訪問工程師”,訪問工程師的申報只限于專業課教師,由各個學院根據專業發展需要和教師培養計劃進行推薦。訪問工程師必須全脫產,原則上不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兼課,也不再兼任學院其他工作;訪問工程師必須真正下到企業中去,作為企業準員工頂崗實踐進行工作,實踐鍛煉的時間不得少于半年;訪問工程師必須深入生產一線,參與實際工作,掌握頂崗崗位相應的專項技能,能全過程完成相應工作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訪問工程師必須明確需要提升哪些方面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要達到的程度,以及實現方式、途徑和制定合理的時間計劃;訪問工程師還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為自己量身定制周密的鍛煉計劃,計劃在本次鍛煉中要取得的成果,包括掌握幾項技能,發表幾篇論文,完成幾篇體會總結,協助企業解決幾項技術、工藝問題等。
三、教師“下企業”的好處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自2009年實行“百名教師下企業”制度以來,一直把“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截至2018年9月,累計下企業的教師人數已達到800多人次,超過了專任教師的總數量。很多老師積極參與到“下企業”的活動中,利用暑期鍛煉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筆者本人先后一共參與了三次“下企業”。
2010年8月1日到8月15日,組成5人團隊到浙江大地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常安高速第二合同段C5工區進行了為期15天的學習。該工區起于桃江縣馬跡塘鎮九崗段村自然灣,我的主要任務是在實驗室進行土工試驗的學習實踐,評定材料的使用性能。完成了道路建筑材料當中關于集料的壓碎值、集料的篩分、水泥的三大指標、水泥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抗壓強度,以及土工中關于土的壓實度、含水量、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等試驗,負責本項目材料、半成品等物資的進貨檢驗,負責混合料配比設計和試驗工作,負責施工過程質量的檢驗和試驗,負責試驗儀器的檢定、維護,做好設備臺賬,配合質檢科做好質量評定工作,為施工把好至關重要的一關。在實習工作中拍攝了大量的工地照片,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做了深刻的總結,為教學工作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2017年8月15日到8月31日,組成3人團隊到衡陽市雁揚交通建設咨詢監理有限公司進行暑期“下企業”實訓。本次實訓的主要任務是對S344祁東大橋至湘祁水電站公路改建工程路基施工沉降觀測,沉降觀測的測量點分為水準基點、工作基點和沉降觀測點,水準基點和工作基點構成沉降觀測控制網,用于對沉降觀測點的長期觀測,道路質量的好壞取決于路基的沉降變形和質量的穩定性。我們制定了詳細的計劃,規劃每天的觀測任務,結束觀測任務之后每天晚上及時進行數據整理和計算,檢測位移是否在可控范圍,當發現邊坡位移量超出容許范圍就及時上報監理處,發布預警。在17天的“下企業”學習過程中,項目組成員堅持每天都在微信朋友圈發布工地現場觀測圖片,記錄學習的詳細過程和問題,把我們的經歷編制成永久的學習資料,供同行、同事們共同學習。
2018年7月29日至8月12日,組成4人團隊赴新化縣孟公鎮龍瑯高速第三合同段參與頂崗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先后參與了路基施工、橋梁樁基施工、涵洞施工和施工配合比設計,同時還參觀了標準化拌合場建設和吉慶隧道施工。主要目的是了解施工的整體流程以及關鍵工序,掌握實際工程項目中原材料配合比的設計,學習當前企業路面施工中用到的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實踐活動過程的每一天,項目組成員都在世界大學城發布了實習日志,詳細記錄了各項施工過程,并且拍攝了許多現場的施工照片。一方面,為專業教學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資料,為課程建設提供了大量實際、生動的素材,豐富了專業教學資源庫;另一方面,這些資料還可充分應用于專業課程的建設,以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了解了企業的運行模式,以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以后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提供方向。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自2011年開展“訪問工程師”以來,每年二級學院都根據實際需要推薦一定數量的專業教師下企業學習,促推“校中廠、廠中校”模式,提高師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學習結束,學院要求訪問工程師做詳細的資料匯編,接受學院領導的工作考核,并面向二級學院師生作報告展示,達到共同學習、全員進步的目的。在全球信息化發展迅速的今天,在今后的教學團隊建設中可以在校企師資崗位輪換、生產項目進課堂等方面開展探索與交流,提高辦學能力。
四、結論
由此可見,“教師下企業”活動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但能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還能讓教師緊跟行業的發展,了解當前行業企業中出現的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豐富教師上課的素材,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撐。與此同時,高職院校教師下企業結束后,應該進一步確立專業教師為實踐企業的聯系人,依托學校的科研優勢與師資隊伍,鼓勵教師參與企業技術開發,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還可以開展更多的教職工進行培訓學習,為學校學生贏取頂崗實習的更多機會,不斷增強教師的企業服務能力,實現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謀求發展的校企雙贏模式。[2]
參考文獻:
[1]李穎.高職院校青年教師企業實踐實效性的提升策略[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7(19):75-78.
[2]顏煉鋼.高職院校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的問題及對策新探[J].教育與職業,2014(15):74-75.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