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參
[摘? ? ? ? ? ?要]? 在“個性教育”背景下,現代高職高專體育教學呈現出了新的特點,探索“個性教育”理念在高職高專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空間對提升高職高專體育教學效果具有積極意義。針對高職高專體育運動隊教學現狀進行探討,并依據制約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客觀影響因素,提出“個性教育”理念背景下的教學發展對策。
[關? ? 鍵? ?詞]? 高職高專;體育;個性;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190-02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學生體育鍛煉,增強學生體質,也是為我國打造全面性人才的重要環節。體育對我國高職高專學生強化體魄、增強體質有重要的意義。要提高高職高專體育整體水平,需要針對體育教學進行強化,對現階段高職高專學生體育教學的現狀進行探析,為提高學生體育整體水平做充足的準備。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方式,“個性教育”理念在高職高專體育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升體育教學趣味性,實現知識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對提高學生體育學習效果具有積極意義[1]。
一、我國高職高專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高職高專體育教育具有周期性,由于學生自身的學業時間以及教學經費等問題,只有極少數的高職高專院校會選擇長周期的教學。體育運動對學生的身體協調性、身體素質以及學生配合有著較高的要求,體育比賽對場地規格有特定的要求。目前,我國高職高專很少具備專業性的比賽教學場地,僅有極少數的高職高專會選擇租賃專業教學場地進行教學。體育教學場地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教學與發展。因此,目前體育教學經費非常緊張,這樣的情況嚴重抑制了學生參加教學的積極性[2]。目前,在高職高專體育運動中,學校方面還是比較注重主要科目,經常忽略體育學科。此外,在高職高專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信息技術應用較為薄弱的問題,很多教師只是按照傳統模式進行教學,沒有融入微課等現代教學手段,導致總體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如何能突破體育課堂的限制,讓學生在不同場景和時間都能進行體育學習也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現代個性化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間、空間限制,也將知識濃縮在一起,對高職高專體育教學具有積極意義。
二、“個性教育”理念對高職高專體育教學的價值
基于“個性教育”理念開展教學,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升了體育教學的活躍度,讓體育知識通過多種方式展現出來,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與理解能力。同時,“個性教育”理念具有極強的互動性特征,作為近些年興起的一種教學方式,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個性教育”利用了學生的碎片學習時間,這是體育教學方法的重要補充。得力于現代科技的發展,“個性教育”理念顛覆了傳統的教學理念,運用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也為學生的體育學習開辟了新的路徑。“個性教育”理念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綜合產物,滿足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也符合目前教學靈活性的要求。由于“個性教育”理念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個性教育”理念教學內容知識點較少,容易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對高職高專體育教學是一個知識要點的重要總結和歸納方式。綜上所述,“個性教育”理念下的高職高專體育教學可以激發學生運動活力,更有針對性地講解知識點,提升學生體育運動效果[3]。
三、在高職高專體育教學中融入“個性教育”理念的策略
我國高職高專體育運動近幾年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針對目前的教學現狀,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較大的提升空間。提高高職高專的體育水平,需要學校和師生的共同努力。科學擬定教學計劃、教師的專業指導,才能有效提高高職高專體育教育的健康發展。同時,學校要提供相應的場地,定期組織體育競賽,創造高職高專體育的熱情氛圍,為學生體育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讓高職高專體育學生通過教學循序漸進的成長,在教學中一步一個腳印地提高自身水平[4]。
(一)制定“個性教育”教學目標,循序漸進開展教學
針對以上分析的體育教學問題,“個性教育”的出現可以將這一現象明顯改變,“個性教育”彌補了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將興趣點引入體育學習中。高職高專體育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推動全校運動健身。在這種理念的驅動下,應該為體育運動的教學制定目標,讓更多的學生了解體育、認識體育,讓體育學生在教學中達到運動、生理、心靈共同協調發展的目標,并針對這個目標進行高效的個性化教育,同時將體育教學以及個人體育運動相結合。在我們的“個性教育”也要貫徹這樣的思想,讓學生有一個慢慢接受的過程,提升學生綜合能力[5]。
(二)組織體育比賽,鼓勵學生更多關注體育運動
體育要想讓更多學生關注,實現個性教育目標,并讓學生產生興趣,積極投入到體育教學當中,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組織競技比賽。積極進行教育的同時也可以進行宣傳,定期、定時由高職高專聯合組織體育競賽,可以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同時也為學生的教學創造條件。通過體育教學和參加比賽的往復循環,讓學生適應這樣的鍛煉模式,增加參賽信心,讓學生在競賽過程中,更多地交流經驗和心得,同時也為高職高專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途徑。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煉高職高專體育內容
體育教學要實現個性教育目標必須在內容設計上具有精煉的特點,要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學生的眼球,然后在一定時間內將密集的能量釋放出來,讓學生快速吸收。對于這樣的情況,體育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體育課程體系,可以跳出側重點制作成幾個類型的體育技巧。在“個性教育”理念的運用過程中,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采用聯想記憶的方式,強化學生的體育動作記憶。這樣的聯想記憶方法可以節省學生的精力,而且在動圖的解說下更容易加深印象,提升學生對體育的感知能力,實現體育個性教育目標[6]。
(四)提升體育教師水平,強化高中體育個性教學
高職高專的體育教學需要一個專業能力過硬、職業素養全面的教師,體育教師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高職高專體育學生的整體水平,對高職高專體育教育而言,也需要教師加強自身教學能力的培養。隨著體育運動在我國高職高專教育中如火如荼地展開,體育教師也應該不斷給自己專業技能充電,學習現代教學方法。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高職高專院校還應該聘請專業體育隊員來校進行執教或指導,定期組織校內體育教師做教學專業知識的培訓,并制作成專門的課程體系,用于反復學習,以此提高高職高專體育教育快速發展,同時也為高職高專體育教學提供有力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實際操作經驗[7]。
(五)融入個性教育理念,豐富高職高專體育教育體系
對學生來說,不管是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機制之下,還是在當前的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在學習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個性教育”理念是在全新教學理念的倡導下逐漸產生和發展的,因此如果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缺乏自我學習和更新的主動性,對現代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掌握和理解就會出現一定的偏差,此時的教學效果很難達到理想的要求。因此,對教師來說,應該積極在提高自身教學素質方面多下功夫[8]。“個性教育”理念的更新對教師教學實踐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教師應該積極更新既有的教育體系,充分接受和理解教學觀念的基本內容,不斷拓寬教育途徑,促進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得到更好的應用。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注重心理教育,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引導學生樹立學習信心,避免出現消極的負面學習情緒,促進“個性教育”理念在高職高專體育教學實踐中得到更好的應用。
(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體育教學活動開展
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體育個性化教學質量的前提,同時也是在教學實踐中有效應用教學方法的重要基礎條件。但是在當前的高職高專體育教育背景下,師生關系的建立經常成為被忽視的問題。師生關系的營造一般都會被認為是一般性教育的內容,而與體育這種學科沒有必然聯系,這顯然是存在問題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消除學生對教師的畏懼心理,從而愿意接受教師講解的體育知識,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學習的內生動力,同時可以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積極性,并且這種學習積極性能夠保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在高職高專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注重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拉近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采取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時候,學生也會更愿意接受,可以有效消除學生對學習的排斥心理,從而為后續教學的有效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科學技術正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在教育方面也不斷產生變革。“個性教育”理念有別于傳統教學方式,將其運用到高職高專體育中是對現代教育的優化和補充,加強生動形象的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知識的歸納總結,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體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個性教育”對學生體育學習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巧妙利用現代教學方法,發揮“個性教育”的教學優勢,為高職高專學生體育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露紅.高職高專院校個性化體育教學平臺建設研究:基于“互聯網+”時代背景[J].現代職業教育,2018(14):44.
[2]郭震.“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高專院校個性化體育平臺的建設[J].當代體育科技,2018,8(35):134-135.
[3]張少瓊.對構建個性化高職高專體育課程體系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5):95,108.
[4]寇鴻超,白曼利.體育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文學教育(中),2016(12):110.
[5]徐山,閆麗麗.高職高專體育教學與學生個性發展的探究[J].學理論,2015(24):135-136.
[6]劉翠蘭.高職高專公共課體育教學新的發展趨勢[J].當代體育科技,2016,6(10):65-66.
[7]羅慶慧.高職高專體育課程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構建[J].體育時空,2016(10):89.
[8]趙垠.試析高職高專公共體育課教師教學藝術[J].未來英才,2015(3):130-131.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