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茶園茶山茶居是其組成部分。茶道雅活研究成就了陜西安康民宿山居茶道雅活模式的典型實體案例——“南山·蘭”。它將茶道“四要”(茶藝、茶禮、茶境、茶修)各要素與茶文化產業的內容提升,茶旅有機融合,注重真實體驗和文化自信,將美學與日常生活因茶結合,從而使茶藝生活美學化,構成茶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新趨勢。做到實用與審美、技術與藝術、作品與產品相統一,而成為新時代的茶文化創意產品。
[關? ? 鍵? ?詞]? 茶道;雅活;“南山·蘭”
[中圖分類號]? TS971?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226-0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茶園茶山將茶科技、茶貿易、茶文化“三足鼎立”在此融合。“茶道雅活”研究成就了陜西安康民宿山居茶道雅活模式的典型實體案例——“南山·蘭”。將茶道“四要”(茶藝、茶禮、茶境、茶修)各要素與茶文化產業的內容提升,茶旅有機融合,注重真實體驗和文化自信,將美學與日常生活因茶結合,從而使茶藝生活美學化,構成茶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新趨勢。做到實用與審美、技術與藝術、作品與產品相統一,而成為新時代的茶文化創意產品。茶與人類美好生活的關系實質是茶在提升人類生命品質中作用。物質、精神、靈性綜合成人類的生命緯度。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物質性,琴棋書畫詩酒茶的精神性,東南西北天地人的靈性,茶始終全方位貫穿始終。
“南山·蘭”模式的發展將茶文化向創意常態化、民眾體驗化、生活自然化方向發展形成產業,把民宿、山居、茶修等元素匯成創意產業滲透到人們的生活方式之中,成為旅行路上的茶室、旅行者的家居及旅行人群心靈放牧地。“內容為王”提升人們生命境界,創造出新時代的茶文化。
一、茶道“四要”生活化
陜南山居的自然優勢茶山溪水,林地院壩,錯落有致,多元共生因茶而成獨特文化魅力。
(一)踐行茶藝生活藝術
茶藝在陜西安康恒口梅子鋪大南溝像一朵山花,四季盛開在人們心靈,淡雅而幽香。去過的人都說茶藝因此而是中國文化中最具親和力的部分。
大南溝、小南溝長年不斷直接可飲用的山泉水,“擇水”就地,“訪泉”便利,“聽濤”隨時,觸手可得“真水”;林下“侯湯”安全活火,枯枝可燒火可花插;鑒茶是精茶;一一列出茶具,大小石頭上,高高低低一點不扭捏即成妙搭;潺潺流水,鳥鳴澗澗已是“雅境”。人在蒼穹下自然里有品成佳客。茶藝“擇水、精茶、活火、妙器、雅境、佳客”六點一一俱全。順流而下的樹葉聯絡著來者藝茶的技能,品茗的藝術全體現在操作過程的嫻熟與完美。體現實用之美不故弄玄虛,一種行云流水般合乎自然節拍的美韻享受。茶藝生活藝術畫面印證著余秋雨先生對文化的解讀:“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好的成果是集體人格。”這種體驗完成著文化的創造。
(二)茶禮恭敬自然致敬自己
茶的自然性質,成為其追求真心(本心)說的一個自然媒介。茶入“自然之道”的理論系統中。門前的茶園,屋后的野生茶山,在茶葉生長的自然環抱中,于是中國茶藝此地不僅有主人對客人的禮儀,客人對客人的禮儀,生成出人對器物的禮儀,更有人對自然的真禮。富硒茶葉,匠人茶具均是他人勞動創作的成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潔凈真水、滿坡山花、蟲鳴靜幽,那是大自然賜予。禮行對方、禮行器物,禮行自然,騰升了對創造、制作這些人的尊敬的真誠,提升了茶禮天地的無限空間。茶禮儀的滲透與普及,人人提高了茶文化的美學境界,這種境界首先體現在茶生活的每一環節,沒有說教式的虛假禮節,自然讓到此的人在青山綠水中保持這份清純心境,烹茶煎水、點茶擊拂,隨時進入藝術境界。花開捧茶荷,水流置茶入荷,小魚倏兒回旋潤茶,瀑布而下注水高沖,沒有行禮禮數全到點位,一絲不茍。自然之禮,禮上自然,純粹的茶禮。山居居善,禮茶茶人。
(三)山南峻秀茶境化
陜南茶在唐代屬山南茶區。“南山·蘭”落座在此。沒有專設環境、沒有人為場景,全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環境。如北宋范寬的《臨流獨坐圖》——“真得山靜日長之意”,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有現實的峻秀美,茶成為主角時,活的不是時間,而是一種感覺,“天人合一”的感覺。我們感到時間流淌也慢了下來,與蘇軾“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一同心境。“意象幽閑,不類人境”(姜白石),真實的日子詩意般過。
在峻秀的山南,從采茶開始體驗唐詩中的茶生活。秦韜玉:“洗我胸中幽清思”“籠暖焙茶煙”。窗前閑坐,閱盡那一片,藍天白云。山澗清流水,坡上松樹林。來到山泉煎水。第一沸“魚目沸”,如白居易“湯添勺水煎魚眼”;第二沸“連珠沸”,如皮日休《煮茶》:“杏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第三沸曰“鼓浪沸”,屬于老水不可食。“聽泉靜心”之功夫以松聲、雨聲之喻而“侯湯”,“聲聞松帶雨,悖恐翠生煙”,貫通傳統與現代。
在峻秀的山南,茶中加一味,充分運用陜南生物多樣性的特點,既有現實意義又穿越到陸羽的“煎茶道”:“鹽損添常誡,姜宜著更夸”,天地間以茶為宴辦茶會。“偶與息心侶,忘歸才子家。玄談兼藻思,綠茗代榴花”(錢起)。喝茶粥,如儲光義所作:“淹留膳茗粥,共我飯蕨薇”等,最愜意是野外飲茶。唐代劉言史“粉細越筍芽,野煎寒溪濱。觸事皆手親……此游愜醒趣,可以話高人”等。煮茶,如施肩吾:“越碗初盛蜀新,薄云輕處攪來勻”等;劉禹錫的“驟雨松風入鼎來,白云滿盞花徘徊”等。“山泉煎茶有懷”(白居易),“冷香飛上詩句”(姜夔)的妙趣。人們與茶境同化。空靈而溫婉,素淡而簡然。在“南山·蘭”,人們于樹下悠然小憩,于花間醉然品茗,于石邊吟詩作賦,于院壩盡情嬉戲。一抹茶香清透著風骨,把詩意的韻致布滿心田。唐代劉長卿“到此機事遣,自嫌塵網迷。因知萬法幻,盡與浮云齊。”山水美意,人間茶道,處處住春,此情至純,于清飲中見厚重。置于荒天迥地,萬籟闃寂中蘊含無限生機,枯枝巨石中藏有不絕的生命。以唐代的茶詩內容轉化為實際真實生活,在生活中自然提升生命的品質。
在峻秀的山南,從擇水開始體驗宋詞中用水極其講究精細的茶生活。“嘗盡溪茶與山茗”(蘇軾)。程大昌“水遞迢迢到日邊,清甘夸說與茶便,誰知絕品了非泉”;陳與義“呼兒汲水添茶鼎”,“一甌清露一爐云”;尹濟翁“評水觀茶”;顏奎“茶邊水經,琴邊鶴經,小窗甲子初晴”;撫琴必有鶴舞,美茗得有上好的水烹,二者缺一不可,攬作品入懷與我們,可以和詩人一起講究茶水。宋代羅大經感受:“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蒼鮮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啄,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出步溪邊,牛背笛聲,兩兩來歸,而月印前溪矣。”詩中識得人生的韻味,體會到獨特的生命感覺,他以自己的生命來印證此詩境,這是我們尤為倡導的。進入茶生活,不是表演茶藝生活;真實茶藝生活,也不是對抗和逃避生活。倪云林題錢選《浮玉山居圖》跋可證:“至人不與物俱化,往往超出乎兩間。洗心觀妙退藏密,閱世千年如一日。”南山·蘭的茶道雅活不再是抽象的道、玄奧的終極之理,而是人們飲茶即道的自己生活。“山自白云日自閑,綠水自綠水,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山泉自山泉。心不為物所系,就是永恒。永恒就在當下。”得與幽人閑。在茶境中心靈從躁動歸于平和,一切目的性的追求被瓦解,人在無沖突中自由顯現自己,種種難以割舍的拘遷,處處不忍失去的欲望,都在這種寧靜中歸于無,化為無限。心靈無遷無住,不沾不滯,不送不迎,時空蕩然歸去。清代惲南田的“一勺水亦有曲處,一片石亦有深處。絕俗故遠,天游故靜。”就是茶道境界所說的上下與天地同體,渾然與造化為一。喝茶放心與萬物一同。
(四)“四般閑事”茶修持
宋時,斗茶、插花、掛畫與品香并稱為優雅生活中怡情養性的”四般閑事“。茶季后,五月端午后的陜南有我們用之不盡的純自然香料——可合香。漫山遍野的爛漫山花是我們取之不竭的插花原料,茶、香、花引來了文化人,也是他們進入修道的最好中介,這成為繼承宋時傳統文化的一派獨特的文化氣象;又汲取“茶禪一味”的思想、方法、境界精華,形成了以直覺觀、沉思默想為特征的參禪方式;以參話頭、頓悟為特征的領悟方式;以自然、凝練、含蓄為特征的表達方式;養成茶道修持習慣,突出了自悟的知覺觀照方式。走進開悟、頓悟的高境界,在自然中而具有平常心是我們追求更高的境界。關鍵是平常心的養成。平常自然,全在自家,一縷茶煙、一聲鳥鳴、一心向陽,都是此地心花開放,就此便打通一片新天地。慧南師有偈:“相逢相問知來歷,不揀親疏便與茶。翻憶憧憧往來者,忙忙準辨滿甌花。”養生、體悟、得道這三重境界修持,在真實境中體悟:同時發生的,它悄悄地、自然而然地卻是真正地使兩個分別獨立的東西達到了合一。將從諗師“任運隨緣,不涉言路”運用在一杯茶中。中國香文化是一個古老而全新的命題。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于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宋代陳去非《焚香》:“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道出人類好香為天性。操持“四般閑事”破除執著,一任自心。每一處場景,所有人都是大自然邀請出席“生活美學”的嘉賓,即興創作作品——香篆、插花、點茶、書畫,自成一趣,妙不可言。以花的含苞、半開、綻放、落英來展現事物過去、現在、將來的起興轉合,開示人生四季的這樣自然循環的姿態。推門即野外,采摘材料;閉門是藝術,創作作品。開合自如生活中。自然的形態一定存在于自然。山居的你在這些花瓣、枯木、落葉、苔蘚和藤蔓里,表達自然的美學形式,再搭配拙之器物,比如陶,含蓄地呈現對閑寂境界的聯想;比如茶杯飾、杯墊,茶食呈設用到的樹葉、植物等。“不言之言”“不聞之聞”的東方美學特征隨及誕生。插花并非人為創造,而是“本能地”產生于自然,因此自身就是美的形態。人所能做的,只是去感受、發現花朵植物本身的完美比例,讓其在器具中有“人”形,“站”得更有姿態,如人一樣表現出靈魂,祖祖輩輩生活在山南的“集體人格”。這些作品傳達的自然氣息,有體悟生命美好的即視感。恰如尼采關于美的解讀:“高貴之美并非瞬間吸睛,而是慢慢滲透,不知不覺間人就隨它而走,‘使眼睛飽含淚水,使心靈充滿憧憬。”個體生活美學體系筑成茶修持的落地。來民宿去山居,來去天地間。壘茶臺、設香席、鋪幾案已是“南山·蘭”民宿山居的生活方式——茶道雅活,而方式就是文化。
二、“南山·蘭”民宿美學化
有了踐行茶藝的真悟后,茶道美學化順理成章。茶道能夠被廣大民眾接受并熱愛,其中的美學因素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在茶道氣場中,更容易收斂住人們的世俗凡心,讓人回歸到一種追求至善至美的念頭當中。我們的日常居住與山水對話而成民宿,陜南民居獨有的泥巴墻、斜廈房、三間屋、院壩出。在“南山·蘭”,生活美學就是關于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美學,這個美學恰恰是從我們日常生活點滴中去發現、表達與承載美的理想與心靈。以這款大南溝荒野茶為例。單單是茶葉,并不能成為生活美學。一杯茶,離不了茶山哺育,離不了山上泉水,離不了雅致茶人,以及“天地人”三才杯蓋碗泡出的茶湯。茶湯更離不了茶境,離不了同道分享者,因此生活美學誕生。這樣的生活美學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深奧。它的深奧之處在于“民宿美學化”形成完整的生活美學體系,需要深厚的學養基礎,更重要的是情懷者心目中的天堂。內容體驗為主要內涵,天數短、精致化、追求自然、舒減壓力打造獨特的閑生活目的地,注入文、修、養、康、研五大新要素。民宿與鳳凰山、恒口經濟開發區當地的人文、產業、生活、自然景觀融合在一起,“屋外五千年,屋里五星級”,力推成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茶旅融合的示范點。人們愿意高價體驗雅活、樂活、慢活的生活滋味,突出創意茶主題風格的競爭力、吸引力和創新力。我們在山林里采摘拾撿綠色的樹葉做特色餐飲設計圖,撿松果、松針開發養生茶品,泡養生茶滋潤你我他,每天既能擁抱大自然,又能致富奔小康。以茶藝雅化人的生活,讓受眾在享受的同時而提高人文素質,提升茶的審美維度。中國人的“集體人格”建立,推進“互聯網+民宿”拓展營銷渠道。在此做很多體驗性較強的項目內容,形成一個個有特色的茶主題園,各要素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型的體驗——民宿山居茶養。原生態茶園、“氧吧”般空氣、陜南特色的民居和富硒茶體驗、適己的天然環境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到山南茶區體驗休閑生活。用創新成果新技能“安康和湯”之“三和湯”“調和湯”“和合湯”泡出茶文化產業,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
三、田園山居自然化
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關于環境對個人思想品質修養有影響之論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環境確實對人產生影響。環境對增強茶飲者文化自覺有直接的關系。朱權說:“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云山頓色”。營造優雅、良好及文明環境,閱盡人間美色,覺得“內心的平安”那才是人真正應該追求的永恒環境。如若人長期置身于高雅的環境中,久而化之,則會被環境所陶化,不雅自雅。
中國人從未中斷過田園山居生活,即使住進現代化大都市,中國夢里總是有一份田園山居生活情懷,建構為精神田園,彰顯出我們這個民族文化底蘊里的農耕文明,從本質上來講,也就是我們自己情感空間里的那一抹綠。現代化社會的人們需要情感抒發,精神田園可以讓我們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達到一個讓自己放松的狀態。它更有其歷史發展淵源,也是“茶旅融合,茶道雅活”能走得更遠的、龐大廣闊堅實的基礎。僅以文學藝術為例,就有以反映田園生活、描繪山水為作品主要內容的詩派——田園詩。田園詩起源于東晉陶淵明,至盛唐王維、孟浩然等,描寫自然風光、農村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從觀賞自然、體悟自己引起人生感悟而影響后世。
“南山·蘭”案例有三個特點:一是擁抱自然以文化為靈魂;二是以茶道雅活體驗為價值;三是形成茶旅融合內生發展模式。綠色發展讓人們從中感知生命的過程,感受生命的意義,并從中感悟生命的價值,分享生命的喜悅,開闊生命境界,由物質到精神到生命“超循環”綠色發展,人民真正過上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程啟坤,姚國坤.喝茶悟養生[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08.
[2]朱光潛.厚積落葉聽雨聲[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03.
[3]余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Z].喜馬拉雅,2018-03.
[4]姚華.茶道生活[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2-06.
[5]姚華.茶道智慧[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7-06.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