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琴
[摘? ? ? ? ? ?要]? 基層職業學校完成了課程整合,對區域經濟結構的研究也有了緊密關注。招錄學生基礎學習能力薄弱,抓實基礎性的就業質量,依然是當前的重中之重。崗位就業到個性發展,有一個漸進過程,職業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創新能力,但更要重視當前貼近崗位實踐的就業水準。
[關? ? 鍵? ?詞]? 職業;就業;創業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168-02
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從專業定位確保精準就業,到能力發展提倡創新精神,無疑對職業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層中等職校,在數十年來的整合發展過程中,通過經濟結構吻合度調研,強化專業提升力度,學生畢業質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現在要快速切入注重學生未來發展態勢,對學校而言壓力很大。筆者認為,當前基礎職業教育,側重點依然在學生的就業質量上,對學生未來創業發展,只能算是一個側面,兩者定位尚未達到轉換的地步。
同樣是高中層次的教育模式,普通高中的教育對象是同齡孩子中學習能力較突出的學生,培養方向是將學生送進高校深造。普高學生上了“985”等名牌高校,社會影響力深遠,學校榮耀感經年不衰,家庭與學生個人的幸福和滿足感不言而喻。職業高中招錄的學生大多來自企業生產一線的家庭,甚至不少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其成長環境造成學習習慣存在瑕疵,學習基礎不夠扎實,家庭背景帶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不高,只求畢業離校后能找到恰如其分的工作,對學校而言,即使有個別學生在高等級技能競賽上獲得技術能手稱號,也改變不了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兩者的教育特征決定了職高的弱勢顯而易見。因此,要求職業教育的培養宗旨,從“就業”向“發展”轉移,從掌握生活生產技能向著眼于未來個人成長跨越,名義上是給出了新的高度,其實是盲目給職業學校加包袱,對羸弱的職教體系加壓。在當前環境與條件下,強調職業教育的重心要從“就業”向“發展”轉移,還為時過早。
一、堅持就業教學是職業學校的固本之舉
職校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比較薄弱,學生能在離校后及早上崗工作是大部分家庭與個人的第一需求,促使學生對就業技能有更深的渴求,希冀掌握匹配的崗位技能,能夠在社會較快立足。就業的核心概念就是具有實踐操作能力,因此,職業學校的課程體系必須更多地向實訓內容傾斜,課程的教學方法要更多在學生基礎與實訓課特征上做研究。現在主推的“項目教學法”“現代學徒制”,無不是以更好地掌握技能為聚焦點。所以說,就業教學是職業學校的辦學基石,是職業學校辦學質量的核心價值所在。
因此,職業教育要在提高就業教學質量上做文章,而不能因為兼顧學生發展需求而淡化這一核心任務。(1)要加快研究實訓項目課程開設與崗位技能的匹配度,盡量模擬專業培養所對應的行業崗位群的特征,來創建教學環境,提供仿真的教學條件,讓學生有實訓即生產身臨其境的第一感受。(2)對實訓課程質量做多元化評估。目前很多職業學校實施的管理制度,有不少做法尚存普通教育統整的痕跡,作息時間整齊劃一,一張課表應對一個學期,每節課都安排教師進教室檢查,用較低的管理成本來保證管理有效性。主管的行政或業務部門,也對學校辦學很多束縛,比如組織大規模的統考統測,對相同專業不同學校提出一致的考核標準,這就忽視了職校生明顯的差異性所帶來的接受能力的迥然不同。職業教育的開放性應該允許同一地區不同學校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允許同一專業(班級)不同學生有差異化發展,這樣的多元化就業教學才能滿足學生個體的成長需要,才是建立職業學校培養目標的出發點。
二、堅守就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守正之綱
職業教育具有普適性模式,從法律層面上要求接收所有初中畢業生,對有智能障礙的孩子也不能排斥。在這樣的背景下,職業教育應當摒棄選拔式的精英模式,將教學到就業的一步跨,作為擔當與堅守的責任。各國對職業教育的要求,都是以掌握某個領域的生產技能為培養目標,促成受教育者能在該領域獨立工作,這是職業教育的底線與根本宗旨。從中國職業教育的存在環境、依附條件來看,必須首先以就業教育為守正之綱。守正才能出新,完成了就業這一基本任務,才能在更好就業、高質量就業等層面上下功夫。在保證學生離校后能盡快就業的前提下,再來研究就業的對口性,企業技術升級對勞動者能力提升的要求。有些職業院校允許畢業生以回爐培訓的方式回校再學習,并且根據自身需求自由選擇項目內容、培訓時間,這樣的舉措無疑保障了學生能夠在一個階段中操作技能得以更新,確保學生緊跟社會進步與企業技術革新的步伐。
職業教育提供對口吻合的技能教學,為學生離校就業,或者畢業后一個階段持續就業提供支持,做好從校園就讀到崗位就業的起步,這是職業教育面對的核心任務,也是地方經濟建設的剛需。企業需要的是能迅速上崗工作的勞動者,而學校、家庭、學生個人也盼望能在合適的勞動崗位上就職,當前提出的“專業與行業無縫對接”“實訓即生產”等觀點或理論,都聚焦在技能教學上。從企業用工需求,與學生及時上崗兩者對接關系上看,切入點便是學生(職工)的技能水平。
三、學生成長不能完全由教育來承包買單
眾所周知,當前大學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即使名牌高校的畢業生,離校后能不能找到一個心儀的工作崗位,未來有沒有自己渴望的晉升空間,并非取決于自己的文憑,所以畢業生就業情況只能作為學校辦學質量的評估指標之一。學歷只是走上社會就業的起步,未來則取決于能力與品德。學歷不代表就業,只是求職的敲門磚,任何一種教育都無法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不能完全以就業狀況來評估教育質量的全部。作為教育主體,可以從學生的就業質量來衡量或反思教學的方向性與有效性,而實際的就業狀況與未來發展則更取決于學生個體綜合實力。所以,教育必須服務學生發展,但無法承包學生未來。
職業教育的義務,首先是培養學生成為一線崗位合格的從業人員,因此以技能教學為重中之重是不容置疑的。倘若將職業教育完全等同于就業教育,顯然有失偏頗。(1)企業技術革新的腳步越來越快,需要勞動者的智慧與能力同步升級,要求職工的技能素養、創新能力能緊跟技術革新的步伐,勞動者的人格與精神與企業文化有高度認同感,因此職業教育僅僅關注學生起始階段與實際崗位的對接,注重提高技能教學實效,只能說走好了第一步。職業教育在抓實技能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需要的職業操守、道德水準、人文素養等領域的同步提高。實現技能教學向就業教育的過渡,為學生合格畢業、及時就業、高質量穩定就業、創業等幾個階段做好鋪墊。(2)當前“工業4.0”的戰略席卷全球,對企業生產模式提出更高要求,人工智能的日漸普及對勞動者素質帶來明顯挑戰,產品的獨特性與個性化特征越來越明顯,產業技術革新與產品設計創新的節奏不斷加快,原先的機械化操作、手工式勞動將面臨淘汰,職業與技術的定義將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以技能教學為重點的職業教育必須作出相應調整,將新技術、新知識及時嵌入課程體系,把新標準、新工藝適時滲透教學模式,關注學生普遍意義上基本素養的缺失,關注與學生未來成長相關聯的因素,在人文教育、人格塑造、藝術審美等領域,為學生發展做好鋪墊。這才是教育的本義。
職業與就業雖一字之差,其內涵卻大相徑庭,從就業到創業更有天壤之別。未來走得好不好,走得遠不遠,跟個人道德素養有關,也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連。作為面向社會,惠及民生,自身辦學實力相對薄弱的職教體系而言,要更多地從教育“供給側”出發,看到社會發展對勞動者素質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優化課程結構來提高學生就業質量,解決從學生到職工的身份過渡,以優化教學模式與評價來促進個性化發展,對學生成長的素質培養提供支持幫助。這是當下中國職業教育必須擔當的第一責任。只有把握住了就業這一關口,練就了符合崗位能力的“童子功”,學生在未來成長中才有繼續創新的臺階,具備業的踏板,學生的個性發揮與能力發展才具有空間。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