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瑜
[摘? ? ? ? ? ?要]? 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是建設一流灣區人力資源的重要支撐。在大灣區戰略中,教育必須優先發展、率先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調整專業布局結構、堅持開放、國際合作,為灣區構建高端引領的、創新型的產業體系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其中,國際合作辦學將成大灣區學校合作的四大重點趨勢之一?;诖?,對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狀況進行了詳細分析,并分別從合作的重點及合作的層面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深化合作模式的建議,培養粵港澳大灣區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是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同時,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模式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 ? 鍵? ?詞]? 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262-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粵港澳大灣區(下文簡稱“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要加快大灣區建設要求,促進國際化辦學,扎實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適應新時代、新產業、新技術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把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作為建設大灣區的優先領域。建設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要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的作用,鼓勵三地的高校開展合作交流,推進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引進世界知名大學特色學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科技水平建設。同時,要推進粵港澳的職業教育,加強在培養師生交流、技能競賽方面的合作,并且加強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也是解碼“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一把“金鑰匙”。因此,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有賴于人才作用的有效發揮。
然而,粵港澳大灣區未來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發展也面臨一些不可回避的困境和問題,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成為影響大灣區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此,本文將主要圍繞影響大灣區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未來發展的不利因素進行分析,并結合自己的學習收獲和工作經驗,闡述在大灣區背景下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幾點淺見。
一、大灣區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大灣區的建設將促進職業教育的配置布局、專業設置和國際合作方式的轉變。第六屆中國南方教育高峰年會重點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將建設世界區域性高等教育中心和國際化教育基地。讓教育推動國際視野人才的培養和促進科技發展,要通過圍繞“新時代、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更好地推動大灣區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和融合發展。
2.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研究員提出:“推動大灣區高等教育協同創新發展,是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的關鍵推動力,是打造國際化人才高地,深度參與全球化競爭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自身國際競爭力、建設世界區域性高等教育中心的戰略選擇?!毕愀蹖W者、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校長吳清輝表示,“國家教育發展需要多元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三地教育合作提供了難得良機。”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景李虎表示:“要力爭到2035年,基本構建起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的大灣區高等教育共同體,基本建成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國際教育示范區,提升大灣區在全球化時代的影響力、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院長湯貞敏表示:“推動大灣區教育協同創新發展,應呈現鮮明的中國特色并對標世界一流;突破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障礙,在‘一國兩制框架和中央政府領導下,加強思想觀念創新、統籌協調創新、法律政策創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灣區教育生態系統?!?/p>
目前,大灣區教育擁有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聚集世界知名高校和領先學科,具有基礎扎實、類型多樣、國際化等獨特優勢。面對國際競爭及挑戰,優化整合粵港澳人才建設工作已刻不容緩。
二、大灣區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現狀和問題分析
1.改革開放以來,粵港澳三地職業教育交流合作雖然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和突破,但是,辦學體制、觀念差異和政策障礙等因素嚴重制約著它們的進一步合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學校管理體制的差異,內地學校普遍由政府主辦或管理,港澳地區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2)辦學體制的差異,廣東學校受體制約束限制較多,客觀上制約了開展靈活便利的合作交流;
(3)學制設置和就業方式上的差異,對粵港澳學生的交流學習也造成不便。
2.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國、兩制、三個獨立關稅區”的特點,這對各自特色發展是難得的優勢,但對職業教育集群的實質性合作而言卻又存在不少障礙。
3.存在國際化與本土化資源的整合問題。大灣區教育合作加速,需持續保證師資質量與辦學自主性,保持自身的自主性和辦學特色。
4.缺乏明確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專業布局與未來大灣區發展不相匹配。
5.職業教育必然在生源和人才市場方面將面臨嚴肅挑戰和巨大壓力??梢姡磕甏鬄硡^內有達數十萬人次的職業教育畢業生,這能在某種程度上緩解大灣區在建設過程中勞動力供應緊張的問題。
6.大灣區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辦學還需要進一步引入國際標準。
三、大灣區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解決辦法和對策
1.要破解上述這個難題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1)突出辦學特色,提升核心競爭能力。辦學特色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對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加強國際合作辦學。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十分迅速,各國和地區間都面臨人才的競爭和教育的競爭,特別是技能型人才和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競爭。因此,我們要建立國際視野,在人才培養上,要遵循國際標準,加大企業參與力度,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在培養目標上,要實現從國際教育到全球教育的價值轉向。
2.新時代背景下,要彰顯文化自信,全力支持大灣區在教育領域開放方面先行先試,全面對接、引入世界頂級教育資源;要借鑒世界名校先進管理經驗,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同時,須著重與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建立起緊密型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機制,按照國際行業標準和職業要求,著力培養粵港澳三地建設緊缺的和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職業人才。
3.隨著經濟全球化日趨加深,大量跨國公司涌入,職業教育畢業生也必然會面臨參與國際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因此,職業教育要建立全球視野,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還應具有跨文化適應能力、國際理解能力以及外語能力等。
(1)在教育教學上,要以國際化標準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學改革,加強專業建設,培養師資隊伍;
(2)在人才培養質量上,要遵循相關國際標準。借鑒發達國家開展國際合作辦學的經驗,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合作辦學,建立專業教師互訪制度,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享;
(3)在企校合作上,由于企業將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技術發展和轉移的進程加快,這必然導致新的職業崗位不斷產生,即使是傳統職業崗位的科技含量也不斷發生變化。就此角度而言,職業教育發展應密切聯系企業,加強與地方龍頭企業、支撐產業企業及著名企業的合作,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雙贏局面。近年來,我們在國際合作辦學上主要是大力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借鑒國外現代的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促進專業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其關鍵在于能否按照現代企業的崗位標準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4.要加快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社保、醫保、教育等方面的同等待遇,著力解決合作辦學、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師資交流、學分和學歷學位互認等政策性障礙,需要從體制機制角度上有所創新和突破。此外,高校在國際創新中心建設中還要積極利用獨特的優勢,減少創業者、政府、企業等交流的瓶頸,建立開放性創新平臺,培育創新人才,利用跨學科優勢實現專項研究新突破,切實把大灣區內的教育辦得人民滿意、世界一流,更好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
5.處理好國際合作辦學中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是辦好大灣區國際合作辦學這件大事的前提條件。大灣區國際合作辦學除了應遵循中外合作辦學的基本規律外,還要研究把握港澳與內地合作辦學的特殊規律,并在實踐中遵循。
6.要開展形式多樣、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文化交流,如:開設各種論壇、講堂等,更好地增強合作共贏意識,共享祖國繁榮富強。
7.要與美國、英國、臺灣、香港、澳門等地企業、高校、政府機構合作,積極響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構建智慧城市級教育框架,推動大灣區智慧創新產業與國際化接軌。
8.要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德國、瑞士及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引進先進的職教理念;探索針對大灣區產業特點的跨校、跨境、校企人才培養新機制等。
9.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辦學,需要政策突破和實踐創新。同時,也要充分吸收其他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發展的成功經驗,并主動適應大灣區建設的實際需要和特殊性,有所創新,有所前進,為中外合作辦學和國家教育現代化提供新鮮的經驗,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10.要進一步以開放的思維、開闊的視野、創新的舉措,全方位鏈接更高層次的教育資源。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機遇,爭創職業教育發展新格局。
總之,隨著粵港澳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逐漸推進,大灣區的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因此,我們在大灣區開展國際合作需要在教育中尊重差異、廣采博納、求同存異、貫通中西,才能融合成培育人才的新鮮文化土壤,使其滋育生命個體,也才能夠在全球化的今天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何誠穎,張立超.國際灣區經濟建設的主要經驗借鑒及橫向比較[J].特區經濟,2017(9):10-13.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