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秣西
摘要:隨著國力水平的不斷提升,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中小企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小企業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財務管理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來說,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活動。通過企業對資金活動的預測、計劃、監督完成一系列的資金活動。本文將論述大數據時代我國中小企業財經管理的創新研究。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中小企業;財經管理
我國中小企業大部分是由密集型企業構成的,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提升了就業率,促進了國力的發展。但是在部分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采取更多的創新措施來完善我國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本文將討論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中小企業財經管理創新的必要性,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具體的創新管理措施。
1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中小企業財經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在傳統的財務管理的過程中,大部分是依靠人工來進行數據的采集及分析整理。但是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繁重的工作量,繁瑣的工作程序會慢慢的被淘汰。并且財務數據可以依靠信息技術進行更加快速的整理,從而提高財務管理效率,促進企業發展。模式的轉變也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因此,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創新是必要的。
2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2.1財務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互聯網的普及,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中小企業的發展。在原有的財務管理模式中,大多采用封閉式管理,結果導致企業內部信息落后,資金流通不暢,財務運轉的各個環節中缺乏聯系與協調。導致成本過大,發展緩慢,對于市場的反應遲鈍。
2.2融資渠道不通暢
在目前發展中,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關鍵性問題是資金流動不足、缺乏融資渠道、信息流通不暢。在我國融資難主要是因為融資渠道少,政府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夠重視,國內信用體系不完善。要想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要企業與政府加強合作,政府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還有就是對于融資方式進行創新。
2.3運營資金管理不善
部分中小企業因為缺乏完善的資金管理系統,導致在企業內部具體的運營中,出現了資金閑置過多或流失不足的問題。此外,因為企業對于整個產業鏈了解不足,沒有提前做好客觀因素的調查工作,太過匆忙地進行交易,從而導致了產品滯銷、存貨過多等問題。還有的中小企業對于市場的預期能力較弱,導致資金多,漏洞大。當然,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在臨時擴大企業規模的過程中,更大程度的保留固有資金而減少流動資金,導致資金周轉困難,企業無法正常運轉。
3創新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策略
3.1程序化管理與非程序化管理相結合
管理活動面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根據其性質可以將管理分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對于一些具體的、常見的問題,根據一定的經驗,可以設置確定的程序及標準,在問題出現時進行程序化管理。而面對一些新出現的及特殊性的問題,可以根據個別情況進行分析解決,采取非程序化管理。因此,在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需制定相關的決策程序規定,提高財務管理效率。在出現特殊的活動時,財務工作人員必須與高層決策人員進行充分交流,針對具體問題及時做出決策。
3.2資本市場創新
要想改善融資環境,走上創新的發展之路,就必須要得到政府的支持與幫助。我國中小企業資本市場的發展主要依靠債券市場的創新。而西方國家的中小企業是利用發行可轉換式債券進行融資。這種融資方式可以大幅度的減少中小企業的資本投入,提高收入效率,還能確保企業后期的融資。此外,還可以發展民間借貸,這樣的話就可以縮短審核周期,借貸條件比較靈活。滿足了中小企業對于資金的需求。然而我國法律沒有對民間借貸機構的相關規定進行完善,使其缺乏有效監管。所以資本市場的創新需要政府降低融資門檻,開放民間資本市場,正確引導民間資本向中小企業注資。
3.3擔保體系創新
有效擔保品和第三方擔保一直以來都是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因素。但是也是中小企業缺乏的因素之一。盡管國家法律對于相關擔保做出了一定的要求與規定。但是在金融機構的具體實施中,擔保貸款卻極少用有效質壓貸款。因此擔保體系必須要進行創新。首先便是對質押品進行創新,降低其融資難度,提升其可操作性。還應該建立全國及地區的中小企業信用平臺,將企業信用信息進行共享。
3.4供應鏈管理
隨著商業信用的推行,資金貸款的數額也變得越來越大。因此企業必須對于收款措施進行創新,提高運營效率,提升資金管理效果。企業為了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也必須在運營中逐漸發現,探索適合自己的供應鏈管理方式,加強渠道管理,優化運營程序,完善結構體系。
結語
財務管理是保證企業運轉的必要因素。企業的財務管理模式也應該與時俱進,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做出創新,以確保內部管理的合理有效。在當今的大數據時代,中小企業也應該面對社會現實,順應發展潮流,做出科學適合的決策。
參考文獻
[1]陳潔.大數據環境下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研究[J].中國商論,2020(15):151-152.
[2]禚效文.大數據時代企業財務管理的創新之道[J].財經界(學術版),2020(15):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