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華
一、讓孩子有提問題的聲音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能提問題的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狀態。它在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認知活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關系到語文課程改革成功與否。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著名教育家、現被聘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第一位華人校長的楊福家教授認為:“什么叫學問,就是怎么學習問問題,而不是學習答問題。如果一個學生能夠懂得怎樣去問問題,怎樣去掌握知識,就等于給了他一把鑰匙,能去打開各式各樣的大門。”
西方哲學史上也有一個著名的案例:在劍橋大學,維特根斯坦是大哲學家穆爾的學生。有一天,羅素問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說:“維特根斯坦。”“為什么?”“因為,在我的所有學生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我的課時老是露著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問題。”羅素也是個大哲學家,后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他。有人問:“羅素為什么落伍了?”維特根斯坦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
這個故事,我時常講給學生們聽。孩子是很有靈性的,很快就能意會。所以,課堂上,我的那班孩子個個都像個大問號,總是帶著滿腦子的問題走進教室。有時,面對他們的刨根問底,我也不得不“投降”:“你們的問題我已經回答不了了,我回去再學習,再準備,下次再來回答你們。你們回去也要再思考,去尋找答案。”孩子們又帶著新的問題走出教室。當然,每當孩子的發問把我難倒的時候,我都要請全體孩子起立,為這個孩子鼓掌。
讓孩子們發問,以問題為紐帶組織教學,長此以往就能喚醒他們的問題意識,培養他們探求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他們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
二、讓孩子有爭論的聲音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氣氛下,學生才能放下思想包袱,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和勇于創新精神的基本前提下,使學生敢說、會說,敢疑、善疑,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辨質疑能力和崇尚真理的態度。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下,課堂教學才能最大化地促進有效教學。 師生關系平等,教學民主,尊重差異,崇尚個性,孩子們言論自由,“百家爭鳴”。
一次,一個四年級的男孩子用“如果……就……”造了個句子——“如果有人打我一拳,我就要還他一拳。”
孩子們聽了嘩然。一個女孩子隨即站起來質疑:“你怎么能以牙還牙呢?”
男孩子脫口而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你年齡太小,處世尚淺,很多道理你不懂。”我剛想諄諄教導他,沒想到,他卻搶過話頭說:“我怎么不懂。別人打我,他不尊重我,侮辱我的自尊心,我也不要尊重他,我就要還手!”
他振振有詞,我無言以對。
我知道,孩子應該享有保留不同觀點的權利,我也知道此刻應重點保護的不是自己的尊嚴,而是孩子打破對老師的迷信與盲從的那種批判性思維的聲音。當然。孩子的錯誤想法要假以時日慢慢引導,加以糾正。
我向那個男孩子走近,為他鼓掌,同他握手。頓時,男孩子神采飛揚!
三、讓孩子發出思想的聲音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有“小大人”的范,人小鬼大思想多。對于前人的書,他們有自己的讀法;對于一些問題,他們有自己的看法。這就是孩子的思想。為人師者要以積極而又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它,珍視它,課堂上,孩子的思想才會發出聲音。
[教例1]學習《落花生》一課時,課文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許地山始終記住父親的教育:要做個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不計名利、有真才實學而不炫耀自己的人。我們也要做一個默默無聞……我話沒說完,冷不防,一個搖動羊角辮的八歲小女孩神氣十足地站起來說:“老師,我不做默默無聞的人,我長得漂亮,以后長大我要做大明星,我要演很多很多好看的戲給人民觀賞,給他們帶來許許多多的歡聲笑語,讓人民永遠快快樂樂的,沒有悲傷。”我馬上表揚她這個偉大的理想,她激動不已,兩腮緋紅,眉開眼笑。
[教例2]教學“鑿壁偷光”一詞,一個男孩子站起來向我發難:“為什么用‘偷不用‘借?”另一個男孩子起來為我解難:“‘借是要還的,所以不能用‘借”。其他孩子也七嘴八舌的爭論開來:“不過,用‘偷也不太文明,不如用‘引”“老師還可以用‘透” 老師……其實,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萌生了向約定俗成的成語挑戰的勇氣。
有時候,有些事情,我們的確應該改一種看法,變一種說法,換一種做法。這樣,孩子的思想才能真正發出聲音。
四、讓孩子產生“觀察研究”的聲音
事實告訴我們,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課前,可以有計劃地引導孩子確立研究小課題,組織他們搜集資料,動手實驗,得出結論,行諸文字。課堂上,留給孩子們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展示研究成果,體驗收獲的喜悅。
我班每周都布置一次觀察研究小課題,觀察一種動物或植物,如:蜘蛛是用嘴巴吐絲還是用屁股吐絲?小狗狗在天氣炎熱時有什么表現?小螞蟻喜不喜歡吃甜食?……讓孩子交流小課題觀察研究成果,一學期下來,孩子們的研究成果匯集成了厚厚的一冊。孩子的見識和語言表達能力大大提高。
在今天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孩子知道的不一定比老師少,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中,孩子表現得似乎更加興趣盎然。我們沒有理由不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造、學習方式的改造。
在課堂上,教師只要留給孩子機會,只要告訴他們表達意見是他們的權利,只要說明很多問題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許多領域是未知的有待探索的,只要熱情地鼓勵孩子,真正地賞識孩子,真心的尊重孩子,就能看到孩子敞開的心靈之窗,就能聽到孩子發自心靈深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