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愛瓊
一、本土文化融入教育,促園所特色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文化也面臨著趨同化,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途徑就是教育,在學前教育階段,高度重視本土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學習,讓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幼兒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民間游戲更適合幼兒模仿、動手參與,是極為重要而難得的教育資源,本土文化引入幼兒園教育,既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又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對塑造可以面向世界又具有強烈民族氣質的一代新人具有深遠意義。
二、以本土文化游戲活動,構建幼兒園課程特色
我們地處珠三角西南端,斗門河網如織,不僅有優美的自然環境,還有氛圍濃郁的歷史文化,眾多的名勝古跡及民間藝術都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全國著名的水鄉和僑鄉。許多伴水而居的人民一直還保留著原有的漁鄉風俗,如“水上婚嫁習俗”“裝泥魚習俗”沙田民歌”“趙氏家族祭禮”“舞龍”“飄色”等等,這些本土文化資源優勢,給幼兒園在區域游戲中引入大自然的本土文化,突出對本土文化的學習,帶來有很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從幼兒最能理解與接受的水上童謠、故事入手,用最親切的語言,最質樸的音韻,引導幼兒獲得最基礎的情感與審美體驗,用濃濃的鄉情熏陶幼兒、感動幼兒。例如,通過學習童謠《咸水歌,悠呀悠》,引導幼兒欣賞咸水歌的風趣和詼諧,培養幼兒對本地民間故事、傳說的興趣,我們還特地邀請蓮洲鎮文化站戲劇團演員,指導我們唱八仙過海的方法和表演的要點,到幼兒園里教幼兒學習戲曲表演等。在此基礎上,幼兒園里成立了小劇團,編排了一出出適合幼兒表演的小節目,斗門本土文化就這樣輕松活潑地走進幼兒的天地。
三、水鄉文化藝術教育,非遺特色明顯
斗門地居海邊,自古被譽為“漁米之鄉”,歷代被水鄉文化課程滋養。白蕉是海鱸之鄉,是養殖盛地。我園借助漁米之鄉的地域優勢,從水鄉文化中吸取精華,滲透在幼兒園教育課程體系中,借助課程特色形成幼兒園文化之力,使幼兒園彰顯當地本土文化特色,打造一個充滿本土文化特色的教育文化氛圍與環境,讓會說話的環境,實現與幼兒產生互動來影響和熏陶幼兒的素養,使幼兒能將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發揚光大。斗門特有的文化風情,節日習俗工藝美術等構成一個別具一格的特色,這些都需要我們去保護,去傳承。對幼兒來說,本土的民族文化也伴隨著他們的成長過程,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我們走訪民間藝術,發放調查等形式,研究斗門特有的歷史名人、節日風俗、工藝美術等,充分挖掘家園、社會中的教育資源,搜集出“織魚網”“竹編工藝”“方言童謠”“地方小吃”等這些可用于幼兒園教育的相關內容,并不斷開發更多有趣的生活體驗,易繼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的優秀的精髓的民俗文化教育內容,選擇適宜的教育方法,形成幼兒園藝術課程,我們特別注重利用原生態本土文化資源,絕不會因為本土的材料來自民間、源于自然、不夠華麗而忽視了它們可貴的教育價值。一根麻繩、一根樹枝、一塊木頭、一個石頭、一把草……都是我們很好的原材料,這些材料經常出現在我們的區角里、游戲中、課堂上。小班組的原木形式,中班組則將班級打造以竹編為主要特色的系列,而大班組更是將斗門本土的水鄉文化、水上婚嫁、斗門地方美食搬到了教室。使得孩子與環境有了更多、更好的互動,幼兒在教師創設的具有本土化原生態特色,凸顯了我園的教育特色。
四、本土材料進入區域,優化游戲活動特色
我們在游戲材料的選擇上,除了考慮安全性、實用性還關注孩子的場景布置在班級投放小滑板車、編織口袋等材料讓幼兒從織泥魚網到捕泥魚再到煮泥魚吃,融入幼兒動手、益智、建構等區域材料,使幼兒沐浴在文化的同時,在自由的、寬裕的活動區中,通過與環境材料的互動愉快地發展。
在日常教學中,老師們自己選擇、制作各年齡階段的區域活動游戲材料,挖掘出本土文化對幼兒學習品質的教育價值,這就促使老師由按部就班的教學組織,變為主動思考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方法,探究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游戲活動,將本土文化豐富到我們的區域游戲活動當中,全面了解各年齡階段幼兒的學習特點,能夠針對各年齡段幼兒的學習發展特點及水平制定區域游戲活動目標,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分別在大、中、小班年段開展讓本土文化資源融入區域活動的嘗試,讓幼兒體驗本土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價值,感受到家鄉文化的悠久歷史,使幼兒對家鄉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國文化產生自豪感。從而進一步培養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以本土文化主題教育為主線,有機滲透區域活動,作為對主題活動的補充和延伸。在活動區中我們根據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設置具有代表性的能喚起孩子生活經驗的情景,堅持感知體驗、熏陶感染、形象趣味、淺顯整合、具體操作等原則,以好玩、好看、好聽、好吃的內容為活動的切入口,在做做、玩玩、看看、講講、畫畫、吃吃的活動中,使幼兒在愉悅的情緒體驗中學會認知、激發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我們還適時將區域活動納人幼兒園課程體系,在每個主題活動開展時,教師根據主題內容創設相應區域,投放一定本土材料,讓孩子在集體活動后有機會進行個性化學習,既鞏固已有學習經驗,又讓幼兒切身體驗課程的自主性,也為教師進行個別指導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最終促進每個孩子快樂、均衡地發展。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有著傳承中華文明的使命和責任。因此讓本土文化資源融入幼兒的生活,開闊孩子眼界,豐富孩子們的經驗,彌補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拓展幼兒園的課程內容,使幼兒關心社會,了解家鄉,關注家鄉的情感,自然而然會愉快地融入社會,從中體驗到一種被接納、重視的感受,形成對家鄉對祖國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