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法法
小學低學段的學生情緒和注意的穩定性不夠,且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不足,而課堂的有效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個體學習的興趣,調動課堂氛圍,引發師生共鳴,而對整個教學過程而言更是可以起到承上啟下、把握進度的作用,基于此,要想組織優秀成功的課堂,課堂的有效提問顯得尤為重要。小學科學學習的目標不僅僅是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更是要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場所正是課堂。綜上所述,為了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課堂的有效提問問題值得我們深入進行研究。
“學貴有疑,教貴設問”,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提問可以隨心所欲、天馬行空。一次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花火,結出絢爛多彩的智慧的果實。科學課上,學生眸中無時無刻不透露著對大千世界滿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的有效提問如指南針一般引導學生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科學航行。然而,在實際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需要我們注意和改進,大致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隨意提問,鋪天蓋地
課前未做好精心準備,課堂上見機行事,過于隨意化。對整個課堂重難點的突破未做好安排,導致課堂提問鋪天蓋地,沒有主次,沒有邏輯。
二、答案唯一,拒絕多樣
小學低學段科學課堂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紀律問題,科學課又是一個具有動手實驗和小組討論環節的課程,很多教師為了維護課堂的紀律,對學生的一些看似無理的答案選擇性置之不理或者忽視,甚者批評。所以老師會盡可能的設計只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當老師提問之后,學生回答比較單一,課堂也變的華而不實,看似熱鬧,實則空洞。我們應該多提出一些包容性的問題,爭取一問多答,激發學生的開拓性思維。比如恐龍排隊這個問題的設置可以設置成“恐龍小隊選隊長,你的選擇標準是什么”,當課堂出現“兇狠程度”“漂亮”“腿的多少”等不那么標準的答案的時候,應當予以肯定,并加以爭取的引導,如“我們現在要選則的是課堂上就可以進行比較的標準”,用巧妙的方法引導,拓展學生的思維。
三、過于專業,脫離生活
隨著教師隊伍知識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很多科學教師都有一定的科研經歷,使科學教師的課堂出現用語過于專業化,忽視了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超出例如兒童的理解能力的范圍。
“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都是疑問號”,教師需要提高自己的“設計問題”能力,讓學生可以從一個有效的課堂提問中獲得啟發性信息,了解本課知識的重難點,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體會學習的快樂,給予學生學習上的成就感,激發學生更進一步的求知欲望。針對以上出現的課堂提問的誤區,現給予針對性的策略,來使我們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
四、備課充分,邏輯清晰
要想課堂教的輕松,課前就需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課堂出現的一切問題盡在掌握之中就不會出現手忙腳亂,效率極低的情況。對課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把握清楚,并且精心設計提問問題以及銜接過渡問題,才可以有條不紊的開展課堂教育。
比如《植物是活的嗎》這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自己尋找到植物是活著的證據,但是如果憑空提問勢必會令學生無從下手,難以回答。這就需要教師循序漸進的給予提示性信息。首先提問“塑料花是死的還是活的”,進而提問“如果找到了植物與死的塑料花的不同點,是否就可以說找到了植物是活的證據”,緊接著出示植物向日葵的一生的圖片,最后提問“植物向日葵有什么是死的塑料花沒有的”“植物向日葵需要什么是死的塑料花不需要的”“植物向日葵可以做什么是死的塑料花不能做的”三連問之后讓學生認真觀察并思考,此時學生的回答非常踴躍且規范,“植物是活的的證據是需要水、陽光、營養”,“植物可以開花、結果、長新的葉子,而死的塑料花不可以”等等,課堂氣氛很是熱烈,在一系列課堂有效提問下,學生尋著正確的邏輯找到啟發性信息,最終自己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體會到了解決問題的喜悅和成就感。
五、語言生動,源于生活
對于小學低學段學生而言知識的積累并不多,所以有效的提問應更多的源于生活,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有話說。
在《在觀察中比較》一課中,學生初次接觸到為了保證公平需要站在同一個起點的概念。如果只是簡單的告訴學生,一條直線是為了保證公平性,那么學生可能記住的也就是這一句話,但并不能理解這一句話背后的深意。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選擇生活常見的“太陽”和“手”進行比較。我設置的問題是“太陽和老師的手相比哪一個更大?”學生尋著啟發性信息自己深刻理解后回答出“為了公平進行比賽(排隊),站在同一條直線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六、面向全體,難度適中
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用不同的課堂有效提問的表達方式,條條大路通羅馬,最終殊途同歸達到共同的學習目的標。難度過大會極大挫敗學生的積極性,過易不利于學生的思考也不能使其真正體會到思考帶來的快樂。課堂的有效提問,不同難度系數的問題適用不同層次的學生。這是需要我們慎重思考并選擇的。
正如《起點和終點》一課,“起點”“終點”“距離”這三個詞匯對于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有一定的難度。對認知發展比較超前的學生可以直接提問“這三個詞匯你是怎么理解的”,但對于認知水平比較落后的學生,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概念為形象,通過舉行跳蛙比賽來幫助其進行理解。在舉行跳蛙比賽之后再次進行提問“青蛙的起跳點可以稱為什么”“落腳點可以稱為什么”“兩只青蛙比賽跳遠比較的遠近說的是什么的遠近”,符合其的認知水平的提問在小學低學段科學課堂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實際的教學中,影響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教師如果能夠做到課堂提問的充分準備、精心設計,表達邏輯清晰,語言生動活潑,貼近生活,難度適宜,相信可以極大的提高課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