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格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上課并不像把預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擺到布上去。問題的設計全部就在于,我們工作的對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著敏感而嬌弱心靈和精神的兒童”。這便啟示我們作為一名老師,要時刻謹記切合學生需求制定教學方法,關注他們精神世界的動態,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豐富教學方法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從而實現高效教學。
教學方法的豐富對于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創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七年多的教學活動中,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這種不斷變化的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發現教學方法的運用
在發現教學方法的運用中,我不斷啟發學生,引導他們由“學會”變為“會學”,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這樣才能培養他們探究性思維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和智慧潛能的發揮。
(一)從“學會”變為“會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一直謹記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教師來說,我們可以直接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但他們只是做到了“學會”,并沒有完全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一直在思索如何使學生做到“會學”,使孩子們能夠通過學習方法的提升實現高效學習。
在《聽聽,秋的聲音》的這篇課文中,孩子們對于課后練習中的“結對子”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秋月白,晚霞紅”和“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這些小對子,更形象地認識到造物者的神奇,所以在學習《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時,我啟發學生運用之前學過的方法和語言歸納出秋雨的特點。通過結對子的形式,使孩子們主動說出“春風對秋雨”、“春風暖暖對秋雨綿綿”這樣的句子,課文中的中心詞匯便呼之欲出,學生運用這種方法歸納出“秋雨綿綿”的特點。
(二)從“被動”變為“主動”
在學習中如果新知是自己“發現”的,那么這種成功的喜悅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使他們自覺地由“被動”變為“主動”。
學生提出問題是實現“主動學習”的重要環節,在《孔子拜師》這篇課文中,我要求孩子們主動去思考文章中的內容,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相應的問題,“孔子為何說學習沒有止境”、“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是為了什么”,學生主動提出的這些問題對于揭示課文主題具有重要作用,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們認識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道理。
《秋天的雨》是一篇句子優美用詞生動的課文,這樣的文章對于培養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重要作用。所以通過“句式練習”這樣的小比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語言表達水平。“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是課文中的典型句式,其中形容詞“黃”和動詞“扇”是整個句子中的詞眼,我在鼓勵學生主動造句的過程中,通過列舉“你看,秋天的雨把粉色給了牽牛花 ,( )像( ),( )哪( )哪,( )了( )”這樣的句子,融入“牽牛花”這些他們既熟悉又感興趣的事物,通過小組之間互相比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這樣能更好地掌握課本中的優美語言。
二、情境教學方法的運用
葉圣陶曾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所以在教學中抓住情境教學能更好地傳授知識,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一)豐富教學工具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圖片和視頻的導入,能更好地增強孩子們對于課文的形象認識。《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用詞優美、情感充沛的寫景文章,“海底的巖石上有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盛開的花朵,有的像美麗的鹿角”、“海參到處都是,在海底懶洋洋地蠕動”,這都是課文中的經典句子,通過使用“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和“懶洋洋蠕動”這些擬人化的詞語,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加強了事物形象化的色彩。在應用教學中,我通過播放西沙群島的短片,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所看到的內容,要求使用修辭手法和排比句,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體會文中語言的美感。在學習“有的全身();有的頭上();有的周身();有的眼睛()”這類典型句式時,我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學會抓住事物的典型特點,如課文中的“全身”、“頭上”這些詞語,使他們在寫作時更注重針對性。
(二)創新教學場所
教學場所的適度調整,不僅僅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同時也能優化授課效果。《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側重于教育教學,旨在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所以在上課時我們調整了傳統的教學場所,采用表演情景劇的方式,通過改編生活中樂于助人的事件,使孩子們能夠在這樣的參與教學中深刻認識到助人為樂這一品質的重要性。
教學場所的適度調整,不僅僅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同時也能優化授課效果。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古詩的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楊萬里的《小池》,我選擇了戶外教學,通過帶領學生去尋找夏天,使他們近距離地觀看池塘,了解荷花和蜻蜓,詩中的美景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巧妙地幫助學生理解了詩意,在欣賞美景的同時,熟練地背誦了《小池》一詩。這樣的教學效果遠遠超過了課堂的講解。
三、感悟式閱讀的運用
通過入情入境的感悟式閱讀,文本所蘊含的審美特性與情感因素才能在學生內心逐漸明朗并融化為滋養人格情操的瓊漿,使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融合達到最佳狀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在實踐過程中,通過運用“發現+情境+感悟”的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在發現中主動提出問題,在情境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感悟中收獲對生活的認知,這種更為靈活的方式淡化了灌輸的色彩,從而減輕了學生的學業負擔,更利于他們開拓眼界創新思維。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保證教學方法的豐富,這樣才能為學生的進步成長開啟大門,令他們領略到智慧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