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旋
現階段,我國新時代教育正處于改革轉軌的時期。政治課作為一門德育課程,但在現實教學和評價中,政治課堂成了知識課堂,忽略了學生本身的情感需求,這種教學讓學生在情感上很難產生共鳴,導致學生失去對政治課學習的興趣,弱化了政治科的核心素養中的德育功能。本人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這個現狀,必須從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入手,將政治課堂由知識課堂向生命課堂、情感課堂轉變。下面就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談談我的體會:
一、“情境” 導向,激發有趣、愉悅的情感體驗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
思想政治新課程的改革,在教材使用方面要求教師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以新時代生活為主線整合教材,在教學中緊緊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我縣地處客家地區,有著獨特的客家文化以及土特產品、歷史事件、歷史名人、名勝古跡,這些鄉土資源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為當地學生所熟悉、所了解,是教學過程中寶貴的教學資源。學生從小就接觸客家山歌,在講授我國文化的區域性這一內容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首客家山歌《長潭明月》:山朦朦哎 水依依哎 夢中的竹笛為你吹起哎 長潭湖的明月下哎 我們一起把童年尋覓哎 長潭明月哎……學生聽得醉了,跟著唱起來。課堂充滿愉悅和諧之音。
2.巧用現代手段
傳統教學手段是黑板加粉筆的模式,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很難用簡單的語言表達,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隨著多媒體進入新時代課堂,它能以其新鮮、活潑、生動的形式,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把生動真實的生活場景展示給學生,深深吸引著學生。
二、“活動”導向,激發參與、成就的情感體驗
1.課前時政播報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活動過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積極參與是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參與氛圍,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課前時政播報為政治課堂教學增添活力。學生結合實際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新聞事件,進行課堂播報,教師或其它學生予以補充或點評。播報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以新聞播報為載體,各小組成員積極收集近期的新聞話題和時政熱點,經過小組討論選出最有價值的新聞,并選出一名代表利用課前五分鐘的時間進行播報。學生以發言人、記者、評論家等多種角色去收集資料、信息,并進行整理,以演說、講解、評論等形式播報。學生既能了解時政,又鍛煉了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表達信息的能力,學生們創意非凡熱情高漲,課堂充滿活力。
2.引入競賽機制
教育專家魏書生認為:“大腦處于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對毫無直接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競賽中去”。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適當地把競賽機制引入課堂,如辯論賽、知識競賽等,可以增強的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的參與成就感。在講授《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這一框題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這一內容時,本人將過去所慣用的講授法變為提出問題讓學生競答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首先,把框題中涉及到關于科學發展觀的內容、關鍵、核心、本質等知識轉化為必答題、搶答題等競賽類題型,并且在內容上適當擴展。其次,把全班學生分成四組,每一組為一個競賽單位,準備時間為5分鐘,然后合上書本進行競答,根據他們的表現分別給以4,3,2,1分每周的德育考核加分。并在黑板中貼出標志,讓學生能及時知道本組的競賽情況,奮起直追。這種你追我趕的氛圍,帶動全班同學積極參與。
三、“激情”導向,激發活力、進取的情感體驗
1.情緒感染
課堂教學氛圍首先決定于教師的激情。教學實踐表明“一個教師,他的課堂容量再大、內容再豐富,如果只是平平淡淡地敘述,沒有激情的教學,再好的教學手段也沒有感染力,再好的內容也難于輸送給學生,不會激起學生的共鳴。”因此,教師要深挖教材,認真備好每一節課,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的色彩;教師滿懷信心的、情緒激昂的走進教室,在課堂上聲情并茂、游刃有余。活力、和諧、激昂向上的課堂氣氛,使師生情感交融。
2.語言傳情
語言是老師進行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工具。有位教育心理專家說“生動流暢、自然活力、富于激情的教學語言能使學生大腦皮層產生良好的興奮狀態。”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及參與程度。如果語言呆板,照本宣科,枯燥乏味,使人困倦,就如同“催眠曲”,聽起來毫無一點興趣和熱情。教學中可以充分巧妙地利用形象的比喻、俏皮話、順口溜、打油詩等生動形象的幽默的教學語言,把復雜、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樂。實踐證明生動流暢、自然活力、富于激情的教學語言,可以情激情,以情傳情,以情動人。
四、“擔當”導向,激發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的情感體驗
政治是社會科學,也是德育學科。新時代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教學應從正面引導學生。我國古代有“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慷慨豪邁,“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沉痛悲憤,“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生死托付,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視死如歸;近代有“面對國家積貧積弱,無數志士仁人苦苦探求民族振興之路的” 奮斗;現代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抗戰;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積極履職,反映人民心聲的擔當;有大災大難面前全國人民萬眾一心、不怕困難、頑強拼搏、自強不息與災害作斗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空前團結精神,都能夠深深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
政治課堂豐富的情感體驗,能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情感上得到熏陶,既實現了政治課核心素養的德育功能,又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熱情,易于達到良好的教學目標。